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小平应用唯物史观分析社会发展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不同。他坚持和发展了以生产力为社会发展主线和最终起着决定作用的观点,尤其重视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阐明生产力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他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从而回答了科学技术是影响生产力发展的最主要因素。邓小平的这些重要思想,对唯物史观作出了新贡献,同时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考察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对唯物史观的运用是全面理解其唯物史观思想的重要途径。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一方面用物质生产力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经济现象做了深刻分析,另一方面又强调这些现象和物质生产力都是在劳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着的。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包括纵的和横的两个维度,既唯物主义地说明了社会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又唯物主义地说明了这些因素的历史发展。以往我们对唯物史观的纵的维度重视不够,对其历史性缺乏深度挖掘,没有全面反映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思想。  相似文献   

3.
生产力新论——大生产观初探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我国理论界具有代表性的八种生产力定义各有其特点和不足.定义生产力范畴必须坚持两个基本原则: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范畴作系统深入的研究;必须依据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实际和特点重新审视生产力.基于此,生产力的新定义是:生产力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并表现出来的认识、改造和建设世界的能力系统,而生产力系统是由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其中,自然生产力是其前提和基础,社会生产力是其主体和核心.在自然生产力中,自然界的自然力是其基础和要素,生物的生产力是其主体和核心;在社会生产力中,物质生产力是其基础和条件,精神生产力是其关键和先导,人才生产力是其主体和主导.而且生产力系统是一个有规律地运动发展着的统一整体;有机联系、重心转移、互动发展的生态规律是生产力系统发展的内在规律和一般法则.这种新生产力定义的提出,深化了可持续发展观的内容,深化了人与自然的统一关系,深化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同时对于深入阐述马克思"自然向人生成"的思想,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和唯物史观都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社会进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由于社会发展过程的复杂性,对于具体的历史事件作用,就存在着评价问题。社会进步的评价尺度其实就蕴含在社会进步的内涵当中。由于社会进步可以归结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与人的自由与解放,这两项内容就应当成为社会进步的衡量标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与人的自由与解放的统一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这是马克思主义在社会进步评价问题上的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体现了他以政治经济学为出发点,包含着唯物史观和社会理论的经典论述,其中特别强调了社会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自始至终的决定作用。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在当代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受到不同程度的误解,因此,澄清这一误解对于我们今天深入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社会技术思想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富矿”。在马克思的视野中,所谓社会技术就是人们在生产、交往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社会联系”中蕴涵的规范的、稳定的实践性知识体系。社会技术是自然技术发生作用的前提,社会技术中经济社会技术具有原生性。社会技术是社会管理的技术,社会技术也是社会生产力。研究马克思的社会技术思想,对于发展唯物史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对发展和完善社会技术哲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同志是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第一人。肯定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第一要素 ,在现代生产中的决定作用 ,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以及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理论。  相似文献   

8.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逻辑必然,是唯物史观的伟大理论创新。这一创新主要体现在4个层面上:(1)科学揭示推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时代要求,突破和深化了唯物史观的生产力理论;(2)精辟阐明推进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的社会意识形态理论;(3)深刻阐述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拓展和升华了唯物史观的人民主体理论;(4)把唯物史观创造性地运用于立党治国的伟大实践,赋予唯物史观鲜明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9.
传统哲学教科书忽略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生产力发展是否也有内在动力?唯物史观理论如果不能对生产力发展这一“动力的动力”做出回答,就没有彻底回答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实质上是人类利益关系的运动规律。实现自身利益是人们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最终动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的共同实质是社会利益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变革的根源是社会各阶层、集团或阶级对社会利益格局调整的要求。离开马克思主义利益思想,离开了利益分析的方法,就无法说明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  相似文献   

10.
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发展与人的发展是唯物史观考察人类历史发展的两大基本尺度。马克思认为生产力不过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1]128,说明了生产力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力是许多个人本质力量的体现,人的发展根本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发展与人的发展统一在马克思历史进步的评价标准中。由此可以得出当代中国发展的本质就是生产力的持续发展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科学把握生产力标准,推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梁襄"生产力标准"的科学性,首先是由生产力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客观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揭示了生产力是生产关系从而也是整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即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历...  相似文献   

12.
布哈林把平衡论引入社会历史领域,用平衡论全面分析了各种社会现象的性质、特点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表述了他的社会历史观.他特别强调了生产力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和重要意义,论证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关系.布哈林的平衡论含有丰富的唯物史观思想,大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13.
从马克思主义价值学视角解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生产力尺度是社会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 ,文化尺度是社会价值评价的中介尺度 ,人民利益尺度是社会价值评价的核心尺度。生产力尺度、文化尺度和人民利益尺度是一种有差别的统一。它们既有高度的主体性 ,又有严格的科学性。它们集中代表着马克思主义价值学和唯物史观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14.
唯物史观与社会现代化的关系问题 ,并不是刚刚出现的新问题 ,它在唯物史观创立之初就出现了 ;同时 ,它也不是业已充分解决的老问题。事实上 ,无论是唯物史观还是社会现代化都始终在向前推移和发展 ,这种在动态结合中的相互关系无疑会随着时空等条件的变化不断地增加着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生产力跨越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发展 ,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伟大实践的要求。生产力能够跨越发展吗 ?唯物史观包括不包括生产力跨越发展的理论 ?在实践上如何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发展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这一问题 :一是从理论上探讨了唯物史观理论中生产力跨越发展的问题 ;二是依据人类的历史实证地考察了人类历史上生产力跨越发展的一些典型过程 ;三是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分析了我国生产力跨越发展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6.
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及其当代特点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生产力跨越式发展作为生产力发展的模式是一个当代问题 ,是社会发展到信息时代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我国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 ,即必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通过信息化的最新发展实现工业化的历史任务。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是当代社会生产力运动的基本规律 ,是当代社会最根本的实践活动。这一实践活动的合理内核便是创新 ,它决定了当代社会是以创新作为灵魂的社会形态。从唯物史观的角度 ,我们可以把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看做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形态 ,是以江泽民同志为首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的新贡献  相似文献   

17.
“三个代表”理论是对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论述的理论基础。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是对唯物史观生产力理论的突破。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是对唯物史观文化功能价值理论的创新。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是对唯物史观党的群众路线理论的升  相似文献   

18.
冯景源  林坚 《东方论坛》2007,3(4):15-20
唯物史观"艺术整体"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实践性,其本质就在于对社会历史的整体性认识.广义的唯物史观"艺术整体"有两种具体形式:(1)关于非典型的和跨越发展的社会形态的理论;(2)整个唯物史观理论研究的"艺术整体",包括唯物史观理论的历史使命、发展规律和道路、封闭式与开放式发展等理论和方法.当代中国社会的跨越发展,不仅是社会形态的跨越,也是生产力发展的跨越.三次理论创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丰富了对中国社会跨越发展的整体性认识.  相似文献   

19.
《共产党宣言》从现实的无产阶级斗争现实出发,用彻底的历史唯物史观科学地认识世界,形成了的解释世界的历史观,实现了对人类社会历史的科学认识。它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高度上剖析社会结构中经济的基础地位与政治、文化上层建筑之间的互动关系;从阶级斗争的角度来考察人类社会形态的变迁与更替,指出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但《宣言》并不局限于认识世界的唯物史观,它更多地落实于改造世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阶级斗争的分析方法,从历史和现今的发展变化考察中得出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的历史使命的必然性和道路。从认识世界到改变世界,从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到无产阶级革命,这是宣言的基本旨趣。.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80年代后期之后,晚年恩格斯在批判以保尔.巴尔特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学者对唯物史观的歪曲,纠正党内教条主义倾向的斗争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发展动力的重要理论,如合力论思想,强调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思想,坚持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真正动力等思想。这些思想对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深刻的启示,在如何发展生产力、深化生产关系领域的改革;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强化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以及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