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军民融合发展立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作鑫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6):133-139
中国军民融合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军民融合发展法治建设存在着立法碎片化、立法层级低等不足之处,导致军民融合发展管理体制不清、职责交叉以及各项政策措施缺乏强制力保障等问题,不利于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美国、欧盟和俄罗斯等国家通过制定军民融合基本法律,规范军民融合发展管理体制、保障措施等,取得了较好成效。中国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应当借鉴美国等军民融合较为成功的经验,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出台统一的军民融合发展基本法,对军民融合发展的基本原则、领导机制、具体措施和法律责任作出框架性规定,作为构建中国特色军民融合法治保障体系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以2013—2019年间国家层面颁布实施的111项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政策为依据,采用政策文本量化的方法,从政策力度、政策目标、政策措施三个维度构建效力评估模型.结果表明,中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政策效力在2013—2019年间表现为上升后下降,政策平均效力始终处于低水平;国家层面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政策以引导措施为主,调控目标主要聚焦于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资源开放共享,而人才培养和发展、产业园区建设的调控权限更多地下放给地方政府. 相似文献
3.
军民融合产业基地是一个开放性系统。基于系统动力学,分析了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内部的系统构成和相互作用关系,并对其发展机制进行了研究。系统仿真的结果表明,政府支持、企业创新以及政府与市场对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变化的正确反应都将是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中国经济跨越式发展相关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亚非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4(5):478-480
中国经济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是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文章通过对中国实施西部发展战略的认识和研讨,指出了一个地区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取决于这个地区的开放程度.“十五”期间,中国经济实现局部区域跨越式发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陶珠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1(1)
高校的发展与城市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相互依托.镇江高校为镇江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及智力支持,促进了镇江市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扩大了镇江市城市规模,有利于镇江城市化进程.政府应树立服务高校的理念,高校的发展应定位于服务地方城市,打造一个科技城,建立一套磋商机制,开创科技服务市场,推出一系列战略合作模式,以期实现镇江高校与城市经济相互融合,共创发展的美好愿景. 相似文献
6.
韩索民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8(2):6-9
国防科工委与信息产业部合并的大部制改革目的一是要在经济发展上加强军民结合,二是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西部三线建设时期形成的军工单位、科研院所、基础设施及配套单位,是西部经济发展的宝贵资源。目前,军转民较快较多,而民转军较慢较少,军民结合在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搞得好。西部地区要树立军地融合新观念,确立军民两用新思维,增强经济创新能力。加强政府协调推动,军地双方互动,重大项目带动,军民技术两用,创新知识流动,战斗力和生产力并重。加快地方经济与军工经济融合,促进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科技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发现,关于军民融合的中美比较研究中,呈现出研究主体单一、对策研究薄弱、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欠缺以及话语体系失范等现象。亟待通过改进研究方法,加强对中国军民融合实践经验的分析总结,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军民融合话语体系,来深化军民融合研究,为进一步推动中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8.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正复旦大学中国发展模式研究中心是全球第一家以中国模式命名的研究机构。中心于2013年12月成立,宗旨是推动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和中国话语的原创性研究。中心借助复旦大学的综合优势和上海的特殊优势,积极探讨中国崛起的原因和规律,推动中国思想和中国话语在世界范围 相似文献
9.
黄龙云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1)
经过近10年的建设,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有了很大的发展,其本身的效益及其对总体经济,特别是区域经济的增长所起的作用已经不容低估。其在引进外资、技术和管理方法,在出口创汇方面已取得明显成效,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新方面作了许多富有成效的探索。对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进行研究具有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高培勇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18-23
正确处理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的关系,是涉及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中,必须深刻把握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融合发展的时代趋势和基本要求,坚持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为核心,以提高学术原创能力和原创水平为根本,以优化科研组织体系和科研管理机制为重点,以培养具有跨学科创新能力的科研团队和优秀人才为抓手和路径选择,着力实现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的创造性融合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
依托数字经济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高质量融合发展之路,是把握数字化发展机遇,加速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在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研究了数字经济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动力和作用机制。发现数字经济可通过“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的双轮联合驱动模式,突破当前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存在的困境,进一步加快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向数字化、智能化、高端化方向转型升级,从而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融合。研究发现,通过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增强数字技术创新能力,共建共享数字体系等措施,数字经济能够加速两业良性互动机制的形成,推动两业高质量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2.
何晓玲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7(4):478-480
王毅武教授的新著<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研究>一书(以下简称<研究>)2009年6月已由海南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入同一主题的论文23篇,著名专家学者的相关评论21篇,时间跨度近30年,计30余万字,系统研究并阐述了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的学科建设与理论专题.作者娴熟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联系中国的具体国情,首倡中国现代经济理论这一新学科,并从学科架构、理论专题和人物经济思想三个方面,客观、公允地研究与评论了中国现代经济理论产生、发展、创新以及完善的过程、条件、内容、特点及规律性. 相似文献
13.
数字经济与城乡融合发展耦合协调的测度与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是破除我国城乡发展困境的关键,数字经济有利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将数字经济与城乡融合纳入统一系统,构建“数字经济—城乡融合发展系统”的耦合协调度与障碍度模型,探讨耦合发展的不同耦合路径及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基于阶段识别、问题探析与对策梳理等视角,探讨数字经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优化路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数字经济的整体发展进度弱于城乡融合发展,但前者发展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后者,且二者之间差距不断缩小;数字经济与城乡融合发展之间具有显著的关联性,但并未达到耦合协调状态,难以通过数字经济的带动作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不同时间、不同地区间抑制数字经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主要障碍表现明显且不断变化,共同构成不断演进的耦合系统。 相似文献
14.
党中央在新时期作出的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决策,对深化区域合作、推动全球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更为闽台海洋经济融合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系统梳理和回顾改革开放以来闽台海洋经济合作的历程及成效,分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背景下闽台海洋经济融合发展的新机遇,提出闽台两地应充分发挥优势互补,坚持互利共赢原则,全面加强海洋渔业、航港造船产业、海洋科技产业和海洋观光游憩业的融合发展,共同推动闽台海洋开发合作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5.
16.
王金龙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3):36-43
哥伦比亚大学近代中国留学生的有关中国财政、对外贸易、货币、农业经济、经济思想史研究的十余篇博士论文,体现了他们力图矫正西方对中国经济认知偏见与研究缺失并致力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家国情怀。这些论文在大量搜集、使用国内外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大多以经济史研究理路为脉,着力把握并分析中国具体经济问题,其研究内容有效纠补了欧美学界认知中国经济史实与现状的既存缺陷,研究主题开拓了西方学界中国经济研究的具体领域并引发后者热切关注,研究方法与研究结论也引起了西方学界的积极共鸣。 相似文献
17.
李文溥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1):10-16
王亚南一贯倡导建立中国经济学 ,并身体力行。当前关于创建中国经济学的讨论 ,表明了斯大林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失效。现今需要建立以中国经济问题为研究对象的中国经济学 ,但无须构建新的理论范畴体系。发展中国经济学 ,应提倡不同研究纲领的竞争。 相似文献
18.
19.
他是中国心电生理学界最具影响力的专家之一,他是未来中国心电生理学的掌门人,探询他的成长历程,似乎也是对中国心电生理学近些年飞速发展历程的一次回溯.他就是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律失常诊治中心主任张澍教授. 相似文献
20.
丹崖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7(3):60-60
2006年,《亚太经济文献(ASIAN—PACIFIC ECONOMIC LITERATURE)》刊登了Lu Ding和Kwek Bin Chong的《1991—2003年中国经济研究趋向:作者、学报和研究领域》一文。作者以《中国经济(Chinese Economy)》等25种期刊和世界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亚洲发展银行3种非期刊文献资源为统计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