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机器是不可以被骗的"是基于法律分析方法的错误,引起了就机器是否可以被骗的肯定论和否定论的无意义的长期争论,进而强化了法律分析方法的错误,其作用也随着国外计算机诈骗罪立法和我国司法解释的发展而消失,而利用传统的标准完全可以区分盗窃和诈骗,即行为人取得财产是否由能够处分财产的人因为受骗并基于由被骗所致的认识错误而作出的处分行为所致,因而应该立即抛弃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2.
"安保之星""执法之星""破案标兵""业务标兵""便衣打现能手""青年突击手""执法平台应用能手"……斩获多项殊荣的颜金金今年34岁,参加公安工作13年,是大兴分局刑侦支队反电信诈骗小组探长.2013年,他带队打掉特大跨省Q Q冒充熟人诈骗团伙案,总结出侦破电信诈骗类案件的"三快、三勤、两准"技战法,被公安部评选为经典案例.在2015"两大安保"工作中,抓获电信诈骗犯罪嫌疑人8人、网上逃犯6人,及时冻结涉案账户70余个,为群众有效留住被骗资金370余万元,追回现金90余万元.  相似文献   

3.
2012年11月23日,一起跨国电信诈骗案在北京朝阳法院开庭。彭发荣等9名被告人参加台湾籍人员组织的针对中国大陆公民的电信诈骗,在印尼当地冒充中国公检法人员,半年内骗取40多名大陆受害者250余万元,其中被骗最多的一笔为51万余元,受害者以中老年女性居多,既有退休干部、个体老板,也有医生甚至银行工作人员。  相似文献   

4.
以徐玉玉事件为例,通过介绍电信诈骗形成的条件,总结电信诈骗犯罪的特点和滋生的原因,然后着重分析了目前执法机关在侦查电信诈骗犯罪中的难点,最后基于前述的分析,对于应该如何有效的预防电信诈骗和惩治犯罪分子提出了四点建议,期望从根本上解决打击电信诈骗的困难,减少电信诈骗,扼制电信诈骗,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5.
电信诈骗的类型层出不穷,其骗术的迷惑性也千差万别.相对于传统诈骗方式,电信诈骗利用现代化的通讯工具进行诈骗.为防止电信诈骗发生,我们应当从完善手机SIM卡实名制法规制度、制定有关电信运营商的监管职责法规制度、建立重要电信设备监管法规制度三方面进行规制.  相似文献   

6.
在电信诈骗犯罪日益增多以及犯罪手段智能化的背景下,为了增强打击电信诈骗犯罪的效果,对社会网络分析法在打击电信诈骗犯罪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电信诈骗犯罪团伙的组织结构和层次,挖掘电信诈骗犯罪团伙的核心成员和重要中介者,缩小电信诈骗犯罪的侦查范围,选择电信诈骗犯罪的侦查突破口,推断电信诈骗犯罪团伙的作案模式是行之有效的。同时提出当前反电信诈骗工作需要注重情报的搜集与处理,抑制犯罪团伙网络的不断扩张,打击合作网络中的特征节点,破坏小团体之间的连接等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7.
当前,电信诈骗被害人作为深受电信诈骗犯罪毒害的一类群体,其规模庞大、共性突出。基于犯罪学理论分析电信诈骗被害人被害原因,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同时,在实践层面,提出预防对策,对打击电信诈骗也具有一定启示作用。从犯罪学理论视角出发,结合实证研究结论,总结归纳基于理论框架下的电信诈骗被害人被害原因。研究结果表明,缺乏有效监督、尝试网络风险行为、个体自我控制能力低等是电信诈骗被害人受害的主要原因,应从减少上网时间、增加社会支持、减少网络越轨行为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以预防电信诈骗被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电信诈骗是指随着经济的发展,报刊杂志、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互联网等各种传媒逐渐进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犯罪分子便以各种传媒为载体,充分利用电信业、银行业的服务项目和监管漏洞,远距离、跨区域实施的非接触式诈骗。自2010年以来,重庆市内的电信诈骗案发案数量猛增,作案手段不断翻新,层出不穷,给人民群众带来巨大经济损失,社会危害严重。当前发生在重庆市内的电信诈骗犯罪呈现出犯罪主体集团化、职业化和诈骗流程标准化、模板化等特点,给公安机关侦破电信诈骗犯罪案件带来取证难、抓捕难、定性难、追赃难、打击难等侦破难点。破解电信诈骗犯罪的侦查难题,必须从建立打击电信诈骗犯罪的专业侦查队伍入手,进一步加强公安机关与银行业和电信业的深度合作,同时开展电信诈骗预警宣传,增强人民群众的自身防范意识。  相似文献   

9.
电信诈骗犯罪是我国当前高发的一种新型诈骗犯罪模式,包括诈骗手段多样化、犯罪主体高度有组织化、作案手段科技化等特点。立法和监管方面的缺失是电信诈骗产生的原因,应完善立法,监管防控,与相关部门合作,加强国际区际合作,以便有力打击电信诈骗。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电信、网络技术的发展,台湾电信诈骗犯罪团伙的诈骗行为日益猖獗,给大陆受害民众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由于两岸法律制度的差异,两岸在合作打击电信诈骗犯罪方面存在诸多困境.面对日益猖獗的台湾电信诈骗团伙,两岸应搁置政治争议,加强法学交流,共同创建共打模式,共同打击电信诈骗犯罪.  相似文献   

11.
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将有利于我国更好地打击电信诈骗犯罪.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实名制、举报平台和防骗教育构建起打击电信诈骗犯罪的三条防线. 实名制是很多国家防范电信诈骗的首要屏障.在美国,手机账户需要与个人社会安全号捆绑.如果用户不能提供社会安全号,也必须出示护照、信用卡、学生证等能证明身份的文件.此外,运营商还会通过技术手段来“强制”用户提供身份证明文件.当用户没有提供社会安全号时,运营商会对手机设置开启“网页卫士”功能,阻止用户进入一些网站.如果用户想关闭这一功能,就必须提供社会安全号、住址等信息.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与传统社会秩序的缓慢变迁为电信诈骗的滋生壮大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电信诈骗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治理中的毒瘤.目前,防范电信诈骗的立法体系有待完善,行政监管不到位,侦查机关技术手段相对落后,特别是各部门之间协同机制效果不足.应当以社会治理理论为指引,强化技术与法律的双重保障作用,并通过建立由个人、电信和金融企业、行政机关及司法机关、社会组织、媒体五方组成的电信诈骗防范协同机制,以期实现对电信诈骗犯罪的有效预防和有力打击.  相似文献   

13.
传统刑法共同犯罪理论在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中出现诸多异化。电信网络诈骗共同犯罪的认定主观上要求行为人具备“明知”或可以推定“明知”,依照限制从属性说观点,“明知”的内容不要求到具体认识到他人实施的是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程度,只要认识到正犯实施了违法行为即可。除事先存在共谋外,电信网络诈骗共同犯罪应仅成立于正犯实行既遂前,至于犯罪既遂的认定应当区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采取诈骗模式的不同而准确认定行为人是否实际取得了财物。在平行式和分工式两种典型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模式中,帮助犯承担责任的范围存在差别,应辨别情形认定帮助犯或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对于平台经营者实施的严重脱逸社会相当性的中立帮助行为应予以限制性处罚。  相似文献   

14.
信用卡网络诈骗行为的特点在于利用信用卡信息实施犯罪,根据其行为方式的不同可构成信用卡诈骗罪、诈骗罪或盗窃罪。对于在网络上实施冒用信用卡信息的行为成立何罪学界存在争议,认清这个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讨论"机器能否被骗",而在于厘清信用卡诈骗罪与诈骗罪的关系和在合理范围内解释信用卡诈骗罪的外延。  相似文献   

15.
夏天  小鹿  南溪 《新少年》2023,(6):18-19
<正>一天,公安派出所接到一名女子报警,称女儿遭遇“电话诈骗”,被骗走了13000元钱。民警立即采取措施,核实情况。然而,让人奇怪的是,这笔钱并没有像其他电信诈骗案件那样通过一个个不明账户被转移走,而是支付给了某网络平台上的游戏专营店,用于购买一款最近流行的游戏账号和装备。  相似文献   

16.
梁路峰 《老友》2008,(2):52-53
2007年7月4日,遂川县公安局刑警大队经历六个昼夜的艰苦追踪,成功抓获一名三进宫职业诈骗犯罪嫌疑人叶加优,破获系列诈骗案二十余起。被骗的老年人在拍手称快的同时,深有体会地说,被骗以后必须及时向公安机关报警,并为公安机关提供破案线索,以  相似文献   

17.
静一 《新天地》2016,(5):30-31
近年来,针对老年人的电信网络新型诈骗呈上升态势。那么,针对老年人电信网络诈骗的种类到底有哪些?老年人又该如何识破骗局,有效防范诈骗,保住自己的养老钱甚至救命钱呢?  相似文献   

18.
吴奇伟 《新天地》2016,(5):28-29
近日,肯尼亚将77名电信诈骗犯罪嫌疑人遣返中国大陆(其中大陆犯罪嫌疑人32名、台湾犯罪嫌疑人45名)。这是我国首次从非洲大规模押回电信诈骗犯罪嫌疑人。  相似文献   

19.
街头诈骗,作为一种侵财案件,常常发生在大中城市的街头小巷。骗子或三五成群或单独作案,以老年人为主要诈骗对象。他们利用中老年人诚实、善良,防范意识差或少数老年人贪财、迷信的心理,采取各种事先策划、演练好的诈骗术骗取钱财。受害人少则几百元、数千元,多则数万元,甚至是一生的积蓄被骗,给许多家庭造成极大的伤害。  相似文献   

20.
正8月19日,临沂女学生徐玉玉被诈骗电话骗走上万学费,郁结于心离世;其后,广东揭阳一名准大学女生因学费被骗离家出走,8月29日警方在海边找到尸体;9月6日,在吉林工商学院旁卡伦湖发现被骗学费的祥云籍学生段金可遗体……最近,大学生学费被骗轻生案件"扎堆",到底是以往社会对此关注太少,还是如今骗子转移目标专门针对这些即将开学的孩子?同时,不禁要问,大学生学费被骗轻生的背后,到底是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