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关于《大唐新语》真伪问题的讨论中,吴冠文女士前后两篇文章所提出的“伪书说”是非理性的。通过具体考辨可以发现,《大唐新语》与《唐书新语》有直接的渊源关系:《唐书新语》采用了《大唐新语》,或者二者实际上就是同一种书。从宋代及明代前期文献称引《大唐新语》的情况不难看出:《大唐新语》的今本与古本在条目和文字上都有着相当的一致性,今本《大唐新语》中找不到一条可指认为别书的文字。《唐世说新语》只是《大唐新语》流传中的一个异名,所谓今本《大唐新语》为明人伪造之说,完全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2.
《尚书大传》是孔颖达《毛诗正义》中征引较多的一种文献,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孔氏对此书的征引使用了很多异名,引起诸多混乱,很大程度上妨碍了后人对《毛诗正义》的正确阅读和理解。通过分类归纳孔氏所引《尚书大传》12种异名进行分类归纳,进而对因此引起的混乱进行梳理和纠正。  相似文献   

3.
目前,上大课的现象很普遍,造成课堂大、学生多、视听效果差,教师难以对每个学生进行个别的教学辅导。要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在教学内容安排、讲课方法的多样性,调动学生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相似文献   

4.
朱熹的《大戴礼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熹对<大戴礼记>的态度是有保留的,他对于<大戴礼记>的认识应是基于学术的直觉,具体成果体现在<仪礼经传通解>中.这是将<大戴礼记>融入到儒学经典体系之中,特别是礼学经典体系之中进行会通式研究的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5.
在笔者发表了《关于今本"《大唐新语》"的真伪问题》(本刊2004年第1期)后,对于今本《大唐新语》的真伪问题已展开了较热烈的讨论.本文是对讨论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的评述,并进一步论证了今本《大唐新语》之为伪书.  相似文献   

6.
落后地区的开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解决许多利益再分配与协调问题,需要通过立法政策予以保障。在已实施六年多的西部大开发中,有关地区发展的立法却一直是滞后的。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需要加快制定和实施《西部开发综合促进法》、《落后地区开发法》和与之相适应的一系列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7.
《大元大一统志》是元朝初年官方修纂的一部全国总志巨作,元亡后已经散佚。本文通过考究史料,试图匡正《大元大一统志》辑佚大师赵万里先生关于此书编纂者的错误论点,指出此书系虞应龙、赵炞等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刊刻时名字题于卷首的孛兰肹、岳铉仅仅是进呈者。  相似文献   

8.
《大灌顶经》是南北朝时期中国僧人撰述的经典,亦即所谓疑伪经.日本古写经中的《清净法行经》和《毗罗三昧经》为《大灌顶经》的证伪提供了新的证据.而兴圣寺写经《大灌顶经》卷一前之所以抄《灌顶度星招魂断绝复连经》(《度星经》),是出于与《大灌顶经》佛教仪式互补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英国《大宪章》蕴含着现代意义上的控权与人权的法治精神。经过近800的生长,这种精神凝结成经验,演化为制度,最终权力得到有效控制,人权得到扩展和实现,形成了英国特有的法治传统。《大宪章》之法治精神的生长有以下特点:强烈的经验性;总体进程中呈自然演进,具体问题上不失理性建构;斗争过程中呈激烈对抗,结果往往妥协退让;起点是相对性契约,逐渐演化为普遍性法律。这些对我国法治建设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李树文 《中华魂》2012,(11):6-7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70年来,我国文艺领域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与时代同进步、与人民共命运,开拓创新,团结奋进,极大地推动了社会主义义学艺术事业的繁荣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强国,满习和重温辉历程,怀信心迎接党的十发展。当我们深入学习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八大胜利召开的时候,学《讲话》精神,回顾70年来文艺实践的光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就流行有关于自由的讨论,这为在其后开展的人民公社运动中,关于个人与集体关系问题的认识打下了基础,并且在大公社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通过对当时《人民日报》言论的分析,可知从思想理论上而言,大公社时期国家政策的制订,以及言论的关注点是基本正确的,对于个人与集体、个人自由与集体生活关系上的认识做到了辩证的统一,对社员的个人利益、个人生活以及家庭生活等正当合理的自由进行了充分的考虑和肯定。  相似文献   

12.
今传"孔传本"《尚书注疏》中的"伪古文尚书"和题为西汉孔安国所作的《传》的成书时代,经历代研究,学者多以为有可疑之处。书前有托名孔安国所作的《序》(即《书大序》),其成书时代,学者虽有研究,惟似乎并非学者研究"孔传本"的主要对象。就以提出"铁证",判定"伪古文尚书"和《孔传》为伪书的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为例,书中只有第一百七条是辨《书大序》的。参考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从语言角度考察,《书大序》有"科斗"、"隶古定"、"开设"、"训传"等晚出词语,其成书时代应在西汉以后。  相似文献   

13.
《庄子.大宗师》中“简”字释义历来歧见纷出,主要归为三种观点。马王堆帛书《五行篇》中数处提到了“简”,其义为“不以小害大,不以轻害重”。此义和《庄子.大宗师》中“简”的意义极相符合,只不过在《庄子.大宗师》中“简”用为动词。简的“不以小害大”义是由其本义“大”引申来的。  相似文献   

14.
在先秦,文言不但发生在散文领域,亦发生在诗歌领域。《诗经》中的作品均经过文言,在组句上采用复叠手法是《诗经》文言上的一大特点。《楚辞》中的作品有更鲜明的文言特征,句式上的对偶和辞藻上的求丽是《楚辞》文言上的两大特点。《诗经》、《楚辞》,尤其是后者,对吾世之文言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齐鲁大地既是抗战时期较早沦陷且为国共军队活动频繁的抗日主战场之一,又是底蕴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大动乱》和《苦菜花》作为海峡两岸同时期描写这一地域抗战历史的小说作品,其所呈现的政治历史文化审美上的异同显然具有文学史的典范意义。在海峡两岸结束严重对峙正走向和平发展并共同迎来抗战胜利70周年的今天,开展两岸抗战小说的比较研究亦不乏政治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6.
电视剧《汉武大帝》播出以后,许多观众对里面有一个官衔的称谓听起来觉得特别别扭,那就是“御史大(d&#224;i)夫”“晁错大(d&#224;i)夫”之“大(d&#224;i)夫”,他们觉得很不习惯,不是只有“医生”才称为“大(d&#224;i)夫”吗?怎么官名也有称为“大(d&#224;i)夫”的?  相似文献   

17.
《周易大传》中的复音词具有相同于经文所处时代文化的精神特质和异彩,本文对《汉语大词典》引《周易大传》语词之释义可商者、书证滞后者中的一部分进行考释,希望能对汉语词汇研究和辞书编纂提供语料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老乞大》、《扑通事》是李朝时期朝鲜人学习汉语的教材,它们在外语教育和华语学习上的地位和文献价值有几个显著特点,即注重口语训练,注重实用,注重文化背景,注重教学法。《老乞大》、《扑通事》在第二汉语教学法上实现了三个转变,那就是从儒家经典、词汇对照教学转变为课文教学,从书面语教学转变为口语会话教学,从单纯的语言要素教学转变为注重交际实用的教学。  相似文献   

19.
朱东润先生站在中西文化的交汇处,成就了20世纪中国传记文学的翘楚《张居正大传》。从中国经史文化传统来看,该传记作品是传递、注解和书写生命的三位一体,同时也体现了司马迁传主选择上的“俶傥”观和时间距离观;从西方传记艺术传统来看,该作品具有英国传记求史料、讲细节、重环境的特征,融史笔和文笔于一体。《张居正大传》是中西传记艺术结合的典范。  相似文献   

20.
大祝"会"辞源流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会"辞本为祝官代神宣讲的责善之辞.早期的王公诸侯常常代表上帝对臣民提出要求,他们实际上是在行使大祝的职责.<逸周书·商誓>就是武王的会辞.西周中期到春秋时期,祝官制度正常运行,会辞也就由祝官制作宣讲,<逸周书·周祝>是这种祝官会辞的样本.战国时代,祝官制度被破坏了,但会辞体式并没有随祝官制度一起崩坏,诸子利用会辞体式来宣讲自己的哲学思想,如黄老道家的<黄帝书·称>;各级政府利用会辞体式来培训官员,如<为吏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