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仁"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儒家的道德要求绝非一味轻视经济活动的价值,而是强调财富积累要与内在价值相配套,企业家"为富以仁"、担负起社会责任,就是对"仁"的践履。"仁"作为通德,在政治、商业、宗教对话等领域都能发挥其价值。对于多元文明的冲突、金融危机暴露的效用主义弊端、普世价值难以在人权问题上圆说等现代议题,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都能提供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建构起以"仁"为核心的"天地群己"的框架,人类才能够拥有持久的和谐。  相似文献   

2.
"仁"是儒家伦理德治理念的核心,"礼"是儒家法的外在体现。儒家德法并用理念揭示了道德与法律的内在联系;延伸了道德价值;突出了立国为民思想;强调以德治吏。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借鉴儒家伦理的德法并用理念,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从而使社会主义趋于理想的客观公正,实现社会价值最大化。  相似文献   

3.
“仁”是儒家伦理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仁者人也”、“仁者爱人”、“仁民爱物”都突出了“仁”以对方为重的他者优先的伦理取向。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友善”与儒家“仁”的他者优先伦理取向在价值意蕴上有着契合之处。继承弘扬“仁”的他者优先伦理,是以传统价值为依托,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友善”的时代必然。  相似文献   

4.
谭嗣同《仁学》以基督教灵魂和博爱观念改造传统儒家的仁概念,一方面,使仁从道德理性概念上升为人性本体概念,成为《仁学》社会批判理论和救世方案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克服儒家仁爱差等的宗法局限性,使仁成为一种普世的核心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5.
儒家德性论的核心是建构了一个内容涉及人们生活各个领域的德目系统。因为这个系统德目繁多,涉及生活的各个领域,所以,古往今来被人们视为生活的行为准则、修养的理想目标。仁、义、礼、智、信是这个系统中最重要的德目,且以"仁"为核心。儒家德性的实践价值主要体现在"推己及人、修身养性、经邦济世"三个层面。  相似文献   

6.
以"爱人""博爱"及"差等之爱"为内容的"仁"是"群学"的核心。作为社会建构的基础理念,是人成为人的规定性基础,也是规范社会行动的基础理念,它构成了行动者得以互动的内在根据。从社会建构的角度看,"仁"塑造出"仁化的"个体,是形成群及建构群的基础,是合群、能群、善群、乐群、利群的核心,它修养自身、维护家庭、治理国家、和谐天下,是传统社会学范畴体系、基本理论框架的基础。"仁"为分析中国社会治理提供了概念框架,这对于转型时期中国的社会治理及社会建设、建立中国自己的社会学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以"仁"为核心的差等之爱与以"礼"为核心的差等格局相统一,共同构成了"差等"这一传统社会文化结构。儒家"差等"思想中包含着"差异性"和"平等性"二重性。"差等"思想中的"差异性"彰显于"仁"和"礼"的内涵中并受到较多关注,而"平等性"则往往容易被忽视。"差等"思想中的"平等性"主要蕴含于"忠恕之道"和儒家对普遍人性和道德人格的探寻中,并通过"差异性"来启发。"平等性"是"差异性"的旨归,"差异性"是"平等性"实现的途径,"平等性"与"差异性"一同构成了儒家的"至平"理想。在"差等"中,人与人虽有不同,但都允许实现自我,在某种意义上,所谓"差等",实质是一种包含差异的平等。  相似文献   

8.
宋业春 《学术论坛》2012,35(10):6-9
先秦儒家财富思想强调仁与富的统一,主要体现在:为富者仁,取之有道;为仁者富,以财发身;既仁且富,兼善天下。仁富合一是先秦儒家财富思想的核心,是先秦儒家财富伦理思想的真谛,体现中国人价值世界中仁与富关系的和谐本质。这不仅意味着道德与财富的直接相关性,更是意味着财富所担负的一种责任和伦理向度,对于建构当代中国健康的财富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依然具有价值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诗》可以群"源于礼乐合群的历史实践。孔子以"仁"为本体,对以"礼"为核心的群体关系进行提升和超越,将外在的规范和秩序内化。又以"仁"为内核对《诗》进行意义的建构,将"思无邪"作为《诗》的本体。《诗》所承载的观念、价值形态转化为本然无邪的情感,在感性的审美交流中实现道德的提升,将人们纳入一定的社会和政治体系之中,具有社会整合和政治统御的功能,这就是孔子"《诗》可以群"的本质。同时,"《诗》可以群"将《诗》作为文化价值权威进行言说,是孔子理论建构的创造性方式,成为后世儒家学说发展的经典路径。  相似文献   

10.
儒家核心价值在中国封建社会主要表现为"三纲五常",其核心价值对封建社会思潮的有效引领达两千余年而经久不衰,关键在于儒家核心价值对社会思潮的有效引领之策略使然.儒家核心价值对社会思潮的有效引领之策略主要表现为:形上立道策略:对儒家核心价值的合法性的论证有助于儒家核心价值对社会思潮的有效引领;现实立教策略:先尊德性而后道问学,使人们大众明确主流、多元一体以促进封建社会核心价值对社会思潮的有效引领;实践推行策略:政府立道、志士弘道;威猛并施、礼法并用以真正实现儒家核心价值对社会思潮的有效引领.儒家核心价值对社会思潮的有效引领之策略,为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对社会思潮的的有效引领提供了深层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1.
以"仁"为核心的儒家心性理论为传统中国的对外关系提供哲学基础和基本"由我及人"的实践路向、"怀柔远人"的外交原则、"接之以礼让"的对外态度以及"天下和平"的终极目标都是儒家心性理论在对外交往中的具体体现,与近代殖民主义的国际关系有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2.
郭店儒家简和<中庸>把"性"作为精神修养的核心观念,比起孔子单纯以"仁"作为精神修养的核心观念而具有更大的普遍性.用"性"与"天"的关系代替"仁"与"天"的关系,拓宽了"天"与"仁"所具有的比较狭窄的道德含义;用"性"代替"仁"作为人的本性,扩大了精神修养具体个体的范围,并详细地论述了具体精神修养个体的精神构成;用"性"、"心"、"情"与道的关系代替"仁"与道的关系,拓展了精神修养的内容,同时消解了道的价值规范的外在性;用"性"代替"仁",把中庸作为精神修养的最高境界,强调了精神修养的超越性与日常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孟子的"仁治"之道,涵盖了道德观、法治观、文化教育观等,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中国早期儒家的上层建筑体系.对中国儒家治国的思想追根溯源,并对其道德预设、内在理路和治国理念进行深度分析与思考,在目前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下,探求孟子"仁治"思想对当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编者按:儒家政治哲学是以"仁"和"礼"为理论基底,强调以"理想人格"为价值取向,以"德治"为施政手段,以"安邦定国"为现实目标的理论化、系统化的学说体系。儒家政治哲学产生于先秦,在中国传统社会,不仅积极地引导着统治者的为政理念和施政之方,在有效解决诸多社会问题中,发挥着意识导向作用,而且传播于东亚,促成了中国儒学国际化的形成。至今,在韩国,一些儒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不懈致力于探讨政治哲学,深入挖掘传统儒学的价值精髓和普适意义,在儒家修养论、理想国家论、社会思想、共同体思想和经世论  相似文献   

15.
儒学以"仁"和"礼"为内在核心。作为儒学的思想内核,"仁"和"礼"构成了儒学之为儒学的根本,并使儒学区别于历史上的其他学派。在儒学之中,"仁"与"礼"的统一既体现于儒家自身的整个思想系统之中,又展现于人之存在的各个领域,后者包括精神世界、社会领域以及天人之际。精神世界体现的是人的精神的追求、精神的安顿,以及精神的提升,其具体展开关乎宗教性、伦理性维度,以及具有综合意义的精神境界。在哲学的层面上,儒学所由以展开的社会领域则关乎政治、伦理,以及日常的生活世界。就人的存在而言,精神世界主要涉及人与自我的关系,社会领域则指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更广的视域看,人的存在同时关乎天人之际,而儒家对天人关系的理解,亦同样基于"仁"与"礼"的观念。要而言之,"仁"与"礼"的统一作为儒学的核心观念渗透在儒学的各个方面,儒学本身则由此展开为综合性的文化观念系统,儒学的具体性、真实性也体现于此。时下所谓心性儒学、政治儒学、制度儒学、生活儒学往往将儒学在某一方面的体现视为儒学的全部,这类进路难以避免对儒学的片面理解。  相似文献   

16.
儒家关注并肯定生命的价值与可贵,但更看重"仁",主张"践仁知天",通过"以道制欲"、"泛爱众而亲仁"等达致与宇宙万物为一体的天地境界。施韦泽依据人与万物的普遍联系,肯定一切生命的平等存在,提出敬畏一切生命的伦理主张。尽管儒家与施韦泽思考生命的本质与意义的角度不同,"仁"与"敬畏生命"本身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但是他们都强调对人生命的尊重和关爱,都彰显了人的道德生命和崇高精神境界,这对于越来越"物化"的现代人能够起到重要的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杨建祥 《船山学刊》2010,(4):105-107
出自孔子评价颜子"三月不违仁",牵连出儒家对于颜子是至"熟"论或未"熟"论的"公案"。这一"公案"的实质,是儒家"熟仁"思想的检讨。梳理和评判诸儒在此的态度,是研究儒家"熟仁"思想的重要环节。同时也能准确把握颜子作为"复圣"的理由和在儒家系列里的应有地位。  相似文献   

18.
中国思想在1840年之后,进入典范转移阶段。然而在现代学科制度形成之前,思想家们试图通过对中国原有的概念注入新的观念和内容的方式来融合新知,这一点从康有为对儒家的核心观念"仁"的重新理解可以看出。通过将平等、公正等价值输入,儒家的思想有了新的面向。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十分鲜明的民族特性。从构成体系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构成,是对儒家"修齐治平"思想的合理吸收。从价值表述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12个"价值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积淀和结晶,其中许多价值词都具有与中国古代哲学相同或相似的独特意蕴。从社会功能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德育为本"、"以德治国"思想的传承与弘扬。从实践养成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需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是对中国传统哲学"知行合一"思想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20.
徐佰义 《理论界》2023,(5):73-80
仁与礼是儒家文化的核心要旨,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考察仁与礼的文化思想需要追溯到先秦时期的五经元典之中。方东美先生将先秦时期尚未被政治化的儒家思想称为原始儒家。在原始儒家的思想体系中,仁与礼是最为重要的两大思想。周公制礼作乐,强化了礼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孔子则建构了仁的德性基础,提出“克己复礼”的思想,使得“仁”与“礼”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仁与礼作为儒家文化的组成部分,彰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对于当代个人与社会的发展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