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孔子始,义利之辩便是儒学思想发展过程中的核心议题。从总体上看,儒家义利观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一直占据着主流地位,大体上持重义轻利论。王夫之吸收继承了传统义利观中的合理成分,又创造性地提出了重义贵利、义利统一的理性义利观,是传统义利伦理思想的集大成者;不仅从理论上将中国传统的义利之辩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高度,更从实践上为人们提供了道德行为的指南。虽然王夫之的义利思想是在一定时代背景下的产物,但对我们今天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仍有启迪的意义;不仅要搞好经济建设,更要将公民的道德建设放在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王夫之对传统义利观的继承与辩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义利观问题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上的核心问题之一。王夫之在继承传统义利观的同时 ,提出了自己的“义道利用”的义利观 ,并从利中有义、义中有利、义不离利、利不离义等四个方面辩证地分析了义利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3.
<正> 义利之辩是个古老的话题,也是一个新话题。在中国历史上,思想家们围绕着义利关系问题争论了几千年;在价值观念剧烈波动的今天,如何认识和处理义利关系,也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大理论课题。义利观是孔子思想及儒家学说的一个重要内容。探讨孔子的义利思想,不仅有助于孔学研究的深入,有助干对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反省,而且有益于正确认识和处理现实的义利  相似文献   

4.
《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儒家经典读物,蕴涵其中的"重义轻利"、"以义制利"的思想不仅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占有重要位置,而且对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价值。《论语》中的义利观为当代构建了明辨义利的价值模式,有助于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去功利化,为社会主义义利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义利之辩发端于孔子。孟子发展了孔子的义利观,重义反利,比孔子更甚。他认为“上下交征利”是天下混乱的原因。孟子的义利观是重“仁义”而轻利,要求人们的一切行为都要遵守仁义的道德规范。孟子的义利之辩,直接影响到了他的德育思想。一、以仁义之端为首的性善论,是...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毫无疑问是儒家思想,义利关系构成了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毛泽东、邓小平都继承了传统义利观的合理因素,但在超越传统义利观的同时,他们的义利观又各有特色。一、中国传统义利观的演变义利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历代哲人所关注的人生焦点。从春秋战国直至近现代,义利之辨纷争不息,源远流长。粗略考察,义利之辨在我国社会历史上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先秦时期,这是义利之辨的奠基时期。对“利”的问题,先秦思想家有三种不同主张:扬朱主张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①;墨子主张廉爱(即为…  相似文献   

7.
义利问题是中华传统价值观中的根本问题和核心问题。义利之辩在中国持续了几千年之久,各家各派在义利问题上产生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和主张,形成了不同的义利观。其中重义轻利的观点是正统儒家在义利选择问题上所持的基本观点和主张。这个观点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是中国社会居于主导地位的价值导向,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对这一传统义利价值取向进行分析,有助于帮助人们明辨是非,弘扬优秀的传统价值观,摒弃消极颓废的思想观念,进而树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价值观,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其主要代表人物有…  相似文献   

8.
义利观是传统伦理思想史重要的范畴。王安石的义利观既扩大了"义"的范畴又突破了"利"的内涵;既解决了公利和私利的矛盾又强调了先利后义和义利统一。这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具有进步意义,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义利之辩构成了中国传统哲学探讨价值观问题的基本线索,在“义”与“利”的博弈中产生了各家互不相同的义利观.汉武帝对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使儒家义利观独具一尊,“重义轻利”成为中国传统道德体系的核心.晚清时期,中国社会遭逢重大变局,社会历史条件的转换必然带来价值观念的变化,传统重义轻利的道德追求已不再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一些较为开明的知识分子不再囿于传统义利观中“义大于利”或“利重于义”的空疏论辩,主张把义理之学与经世致用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义理经济”合一的思想主张.  相似文献   

10.
按照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的义利观,可把企业的义利行为分为重义轻利、义利并重、重利轻义和义利皆轻四种类型,并将企业行为视为一个义和利的动态选择过程,再构建描述这个过程的一维模型、二维模型、过程模型以及义利均衡模型,在此基础上对企业行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做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1.
江水玲  赵斌 《东岳论丛》2002,23(6):91-92
在孔子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中 ,我们认为 ,其义利观的思想内涵尤为精湛。一、孔子义利观的基本内容义利问题 ,或义利之辩 ,在孔子之前就早已有之。作为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道德思想家和实践家 ,孔子对义利问题给予了充分重视 ,形成了自己独特而完整的义利思想体系。对于义利的含义 ,孔子认为 ,“义” ,指道义 ,即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 ;“利” ,指功利 ,即人们的物质利益。在义利的关系问题上 ,孔子认为 ,义利既不可分割 ,又以义为先 ,以义制利。要求人们在谋求利益时 ,要符合道义 ,见利思义。依据上述义利关系的基本原则 ,孔子形成了自己的先…  相似文献   

12.
传统义利观的反思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主义义利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重义轻利”、“义利相兼”是中国传统义利观的基本内容 ,公利高于私利 ,民族、人民的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是这一传统思想的优秀成分。社会主义的义利观就是在发扬传统义利观优秀成分的基础上 ,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而确立的以义利同在、义利统一、义居首位为基本要求的一种新型的义利观。它的确立对于当今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孙光妍 《北方论丛》2006,(2):119-122
义利之辩自先秦至封建社会结束一直争论不休,虽然各个历史时期的义利观及其法律实践特点不同,但贯穿于其中的主线都是对和谐理念的弘扬。深入分析传统义利观的演变及对法律的影响,为构建当代新型义利观及与之相适应的法律制度所必需。  相似文献   

14.
义利之辨:一个纵贯古今的永恒主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义利观是儒家的价值观 ,义利之辨是儒家的主要哲学命题。它贯穿于整个中国思想史、伦理史、哲学史 ,对中国社会影响至广至深。随着社会历史政治经济的发展 ,它的理论形态随之演变 ,义利双方的天平地位也在变动 ,构成了中国义利观史的独特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5.
随着生产工具的变革、私有土地的发展,人们对私有财产的占有欲催生出了义利之辨,在几千年的争论演变中,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占据了义利观思想的主流思潮,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主要从孔孟义利观产生的背景,孔孟思想"先义后利"的相同点,孟子义利观对孔子义利观的发展,义利思想对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对建设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出发来探讨,以寻求和解读出最适合当代社会发展的新视角下的孔孟义利观。  相似文献   

16.
何小春 《船山学刊》2009,(1):133-136
“义利之辨”是中国传统思想论争的一个核心议题。深入考察和发掘传统义利文化的合理内核并进行现代转换.对于我们在现代化社会转型时期构建社会主义新型义利观,实现正确的社会价值导向,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伦理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伦理思想的批判继承。毛泽东伦理思想中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原则、革命的人道主义的道德规范、革命的功利主义的道德评价标准及其政治伦理学说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人道精神、义利观以及德治主张等存在着一定的批判继承关系。毛泽东对中国文化遗产进行了革命性改造,将之置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基础之上,并赋予其新的含义,形成了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18.
先秦儒家义利观浅析何志强义利之辨是中国传统伦理价值观的核心问题,也是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在探讨论争的重大理论问题和文化问题。其中,对中国古代义利思想争论较多的是对以孔子、孟子和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义利观及其时代影响的看法,至今仍然众说纷坛,褒贬不一。社会...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墨家的生产劳动、余财相分、节用非乐等思想出发,对经济活动中的生产、分配、消费各环节中的伦理观进行分析,并通过对“兼相爱、交相利”的义利同一的义利观的论述,展现了墨家独特的经济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20.
“重义轻利”是儒家的传统思想。自孟子以来,没有一位儒家学者不讨论与此有关的问题,作为儒学的继承者朱熹自然也不例外。朱熹的义利观,主要本于孟子、董仲舒的思想,但他更注重从宇宙观的角度来论证,给予义利以理学的解释。这一特点,不仅丰富了儒家思想,而且使义与利增加了新的内涵,体现了儒学在宋代的发展、深化。儒家义利思想遇到新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