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决定了人的两种需要即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都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一个理智健全的人来说,不是有无信仰的问题,而是选择什么样信仰的问题。人在信仰中存在,而非占有信仰。  相似文献   

2.
从基本含义、必要性、可能性以及生态功能等方面对素质教育中的素质需要进行了理论分析。在阐述素质需要的基本含义中,对素质需要概念作了界定,认为素质需要是人诸多需要中的一种,是人在实践活动中由于自身某种或某些素质缺失,所引起的追求高素质满足的倾向性状态,并具有自觉性、内在性和层次性等特点;通过对人的社会性分析,认为在素质教育中激发人的素质需要的必要性在于人的社会属性,培养人的素质需要的可能性在于人的精神属性。进而指出了在素质教育中素质需要所具有的生态功能,主要在于实现人的个体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统一、实现人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统一以及实现人的自然性需要向社会性需要的转化和统一。  相似文献   

3.
价值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是主体对客体的需要,是客体根据自身的属性和功能对主体需要的满足。主体一定是人;客体是被人所认识的、人类所创造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以及人自身。  相似文献   

4.
人不仅有物质需要,也有精神需要。道德不仅具有现实性、更具有精神性。无私、利他、助人等道德善举作为人向善、求美等的精神需要,不仅使人在自我完善和全面发展中体验精神愉悦,还能使人通过满足归属感、尊重和求美等精神需要,获得精神快乐。探讨道德善举与精神愉悦的关系,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刍议谢光前,王杏玲基于对世界存在着物质和精神两种基本形态的理解,思想家们对文明的界说,几乎毫无例外地围绕着人自身的利益而把文明界定在物质和精神这双重属性之中。然而,与物质文明的发达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共生的还蕴含着与人类追求幸福相反的一面,即自然...  相似文献   

6.
人作为文化动物,需要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作为社会动物,需要维护消费秩序。在当代的现实中,大众文化消费形态无限展开,精神消费品的生产构成社会文化、艺术的主要层面,使得人们在消费过程中得到自我心理享娱。在日常生活的直接证明中,艺术才有可能获得自己存在的合理性,当下这种变化预示着一种新的时代精神,为我们文化研究开启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必须广泛依赖社会和美学境遇———形式和公众的困境———物质形态与精神状态的限定———这是当代社会和大众文化共同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精神是与物质相对而言的.马斯洛把人的需要按照由低到高的层次划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很明显,人的需要既有物质需要,又有精神需要,精神需要是更为高层次的需要。对人来讲,需要决定行为.研究教师的需要,特别是在已有的物质条件下.研究教师的精神需要,进行有效的“精神”管理.也是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益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当代社会发展的人本原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人为本是当代社会发展的核心原则。只有从人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人的工具性价值和目的性价值、人的技术性素质和人文性素质、人的发展的个体性与社会性、人的发展的公平性与持续性等方面的辩证统一中,才能全面理解人本原则的丰富内涵,从而准确把握当代社会发展的真谛。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对人的需要有着全面的、深刻的认识。在需要的结构方面,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是缺一不可的;在需要的主体方面,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是辩证统一的;在需要的层次方面,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是不断上升的。相应地,在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观照下进行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就要引导人们实现合理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就要协调人民个体需要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就要为人民需要层次的上升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0.
生态批评所倡导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人类应该减少自己的物质欲求。人类的自我拯救之路是勇敢地承担起人类的生态责任和使命,追求尽可能简单化的物质生活和无限丰富的精神生活,重返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以及人类自身的和谐。海明威早期的短篇小说《士兵之家》中刻画了主人公克莱勃斯战后回乡的生活。残酷的战争不仅造成了自然生态危机,同时在精神世界对克莱勃斯不断摧残,使他逐渐陷入孤独、苦闷、恐惧中,丧失了信仰,最终走向了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精神生态危机的异化道路。  相似文献   

11.
对比英语、汉语、朝鲜语、日语四种语言的宾语,人们会发现它们存在很多异同。而这些异同点会为外语教学、翻译及第二语言习得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文学意义的消解与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商品化和信息化的时代大潮冲击下 ,文学面临着意义的流失与消解。文学的这种现状是与整个人类文化的困境紧密相关的 ,是人类发展特殊阶段上的必然产物。中国当代文学应致力于意义的探寻与重建 ,这表现为在对现实的清醒认识的基础上对理想的重新肯定 ,对现实中的物欲的批判性把握 ,以及对人类生存意义的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3.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的原型理论有四个重要方面:人格面具(persona)、阴影(shadow)、阿妮玛(anima)和阿妮姆斯(animus)、自性(self)。从以上四个方面来挖掘和分析《远大前程》中的郝维仙这一悲剧女性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她的悲剧有着其自身的人格面具、阴影、阿妮玛和阿妮姆斯、自性等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14.
从美语、英语差异看美语固有的活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要论述了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在语法运用、单词拼写和遣词造句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这些差异充分体现了当代美语既保持英语传统又从传统中革新的特点。并从这些差异的分析上进一步论述美国英语由于科技文化的发展 ,语言由繁趋简、活泼生动、富有表现力  相似文献   

15.
OnthePrinciplewithListeningandSpeakingintheLead¥LuDongAbstract:Thisarticledealswithwhattheprinciplewithlisteningandspeakingin...  相似文献   

16.
圣西门的实业思想与法国近代的工业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圣西门的思想以实业理论而著称,这一理论认为近代社会是实业社会,以实业活动为基础,以创造财富、造福人类为目的;为此必须努力发展近代工商业,实现工业化;圣西门还就发展法国新型的金融业和改进农业经营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圣西门的实业思想和工业化主张成了第二帝国时代工业化的主导思想,对法国近代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然的和谐     
科学创造文明 ,也使世界受到损害。当代人的生存被合法地虚无掉了 ,这种合法化的生存危机只有通过艺术的“解合法化”才能克服。艺术是人类感情的全音阶 ,能够使人意识到生命的真实存在。人与世界的和谐 ,是自然而然地拥有的。只是由于人的不断超越 ,这种本然的和谐被遗忘掉了。艺术能够引导人们回归人与自然本原的和谐状态  相似文献   

18.
我国城市建设发展迅速,对城市景观小品需求增大。速生的景观小品设计质量参差不齐,即使是设计质量较高的景观小品也因奢华而与绿色环保的时代要求相去甚远。景观设计将野草文化、就地取材纳入设计理念中,可以实现在绿色城市背景下景观的人本表达。  相似文献   

19.
美国后现代小说家多克特罗的小说《拉格泰姆时代》,以历史事实与虚构故事相互交织,构筑了一个历史人物与虚构人物的共同世界;使文学政治化,政治历史化。它表现了历史人物和虚构人物都被无法控制的经济和政治力量所异化的命运,也讲述了一段作为拉格泰姆音乐撰写的历史,从而构成了一部节奏明快的新历史主义小说文本。  相似文献   

20.
广告语与幽默语的顺应性特征有显著的可比性。广告语是通过顺应受众、"投其所好"来达到目的。顺应受众是显性的"褒扬的"顺应过程;使受众顺应广告语者的目的、产生购买行为则是隐性的顺应过程。幽默语的特点是:幽默制作者有意违背或不顺应受众或听者的预期,这是一个显性的不顺应过程;而通过某种"线索"或"关联"(即隐性顺应因素)引导受众朝意想不到的或隐性的意义上思考,这个意义就是幽默制作者的意图,这是一个隐性的且具备"贬损性质的"顺应过程。广告幽默语具备广告的特征和幽默的顺应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