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学习过程中,只凭兴趣出发,难以"实学";而以问题为导向,才有利于"实学"。因为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而客观世界绝不是按某人的兴趣而存在。很多事物或活动,虽然不是我们感兴趣的,却对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个人学习过程中,假如单从自己的个人兴趣出发,有兴趣才去学习,没兴趣就不学习了,就等于把自己"圈"在一个狭隘的小天  相似文献   

2.
中国实学的义涵及其现代架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历史文献和思想史的发展对实学的义涵提出新的解释,它不是单用经世致用来涵盖实学概念,而是立足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对各时代思想家所说的实学内容进行综合概括,指出它应有的含义,并且指出单面的“实学”概念在历史上的不相应和它对现代社会可能造成的偏颇。意欲消解传统的实学概念,将它推广到现代社会所应有的内容上来。  相似文献   

3.
明末清初 ,天主教文化第三次传入中国。明清两朝在改朝换代之时 ,天主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流与冲突并没有因此而受到太大的影响。王学在批判传统、否定权威方面为天主教文化的传播 ,特别是为传教士是先秦儒学而非宋明理学 ,提供了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而实学的高涨 ,又为传教士在传教手段上走学术传教的路线 ,提供了一个可以实践的环境。但明末清初的王学和实学环境 ,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明末清初对王学的批判以及实学自身的流变 ,均使得天主教文化传播赖以长期存在的基础变得十分不稳 ,再加上明末清初程朱理学的发展 ,传教士们在这样的儒学环境下择儒斥佛 ,是先秦儒学而非宋明理学 ,必然会遭到卫道儒士的猛烈批驳  相似文献   

4.
朝鲜“实学”派学者们所积极倡言的“经世致用”、“利用厚生”、“实事求是”,容纳外来文化和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开明改革主张,是由“西学东渐”形势促成的;这必然促使朝鲜逐步学习西方先进的近代化知识与思想观念,从而为朝鲜民族通过近代改革走向资本主义近代化奠定实学基础。因此,朝鲜实学中已经有了近代化价值取向的萌芽,是朝鲜在传统文化走向近代化的转变中产生的一种过渡思想。  相似文献   

5.
传统儒家实学是中国传统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先秦以降儒学的实学精神和清代儒学的实学形态。现代国家软实力理论是西方国际政治学新自由主义派的新成果。以国家软实力为视界,传统儒家实学是中国古典国家软实力理论,对于现代国家软实力理论具有历史借鉴意义。文亦提出:传统儒家实学以明体达用、崇实黜虚为特征,相对之"虚学"以体用分离、空谈形上为特征;儒道佛三学理一分殊,殊途同归,不为对立,而为互补;中国传统实学包括儒道佛,不能独判儒学为实而以道学和佛学为虚。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哲学史中有一种实学传统,其优点和精华是务实求实、实事求是、经世致用、治国兴邦,其缺点和糟粕是唯心史观、体系庞杂、为剥削阶级统治服务。现代中国哲学史可以说是一部从旧实学走向新实学的历史。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优秀中国共产党人与时并进,在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中,立足中国现实,通过中国古代实学这一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形式,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哲学思想,把中国古代的旧实学发展为当代中国的新实学。  相似文献   

7.
论毛泽东对中国古代实学的继承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实学传统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之一。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方法,批判继承了中国古代实学传统中的务实求实、实事求是、学以致用、经邦济世、自强不息的思想精华,同时,赋予中国古代实学以新的时代内容,把中国古代实学提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高度。毛泽东哲学思想是中国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新实学。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顾宪成的“实学”概念的考察,我们发现,已有的研究中,大多只触及到“实学”概念的第二层含义,即认为实学既包括形而上道德性命之学也包括形而下功利之学。对于实学的第一层含义,即道体、性体之善未曾深究过。通过对实学这两层含义的追究,我们看到,“实学”不是相对于儒学的一种独立存在,也不是儒学的一种次生品,它是儒学在遇到挑战后的一次本能反应和自我凸显。在与其他学说尤其是佛学的对抗中,儒士们看到了儒学不同于佛学的显著特征,便给了它这个看似新奇的名字——“实学”。  相似文献   

9.
“实学”本义为切实有用之学。中国实学可溯诸汉代儒学以经学兴起之时,然作为概括一种学术本质特色的特指范畴,则始于北宋。宋儒视先秦孔孟儒学为崇实黜虚,修己以治人的实学。程、朱宣称“惟理为实”,学者泛观博览,格、致、正、诚,穷理、尽性,进而修、齐、治、平的功夫,就是圣门实学;陆王则宣称“心即理”,心学即实学。明清之际,实学表现为一股具有忧患意识、经世意识、批判意识、启蒙和改良意识、实证科学意识和哲学唯物论意识的批判现实主义思潮。近代实学表现出了重振儒学经世传统、救亡图存、中体西用和趋时更新等新的理论特色。  相似文献   

10.
实事求是、经世致用、史学经世是中国传统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毛泽东与实学传统间关系最为密切的三个方面。毛泽东自青少年时代起就接受了实学传统的积极影响 ,完成世界观转变后 ,他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自觉地批判继承了这一传统 ,并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超越。毛泽东不愧为站在现代社会制高点上正确处理传统文化的一位大师  相似文献   

11.
葛荣晋先生长期从事中国实学文化研究,著作宏富,最近又推出了《中国实学文化导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1月出版)一书,这是他数年来孜孜石乞石乞,潜心探求的心血结晶。本书是以宏观与微观、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中国实学文化的专门性论著。作者把实学置于中国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多层次、多角度和全方位的审视中国传统实学,即从中国实学的内涵、主流和核心,中国实学的时代范围和历史阶段,中国实学和宋明理学之间的关系,中国实学的现代转换等不同侧面分疏厘清了实学研究中的一些关键性问题。作者分别探讨了宋代实学、明清实学以…  相似文献   

12.
李之藻接受西学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实学思想。他的实学内涵既包括道德性命之学,也包括功利之学。这就使他既接受了西学中的自然科学,也接受了天主教。然而李之藻的实学思想并没有超出儒学的范围。最终,我们看到,他的实学不过是儒学的另一种表达。这样的实学无法形成西方自然科学体系所需要的逻辑支撑和科学兴趣。因此,明清实学、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并未在中国建立起独立的自然科学体系,也未给中国带来革命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颜元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与理学教育思想对立,在对立中构建其实学思想。他提倡培养"实德"、"实干"的实干家,重视"实学"和"实用",推行"实习"和"实行"的教育方法。实学教育思想突破传统理学的桎梏,具有近代启蒙意义,对今天的教育仍可资借鉴。  相似文献   

14.
清代考据实学与金正喜的实学思想朱七星清代考据实学的求是学风,对于19世纪初朝鲜实学思想有很大影响。在翁方纲、阮元等人的考据实学思想的影响下,朝鲜实学家金正喜在经学与金石书法上取得了丰硕成果、终于使他成为朝鲜金石书法之大师。一、金正喜的生平及其对清初考...  相似文献   

15.
颜元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与理学教育思想对立,在对立中构建其实学思想.他提倡培养"实德"、"实干"的实干家,重视"实学"和"实用",推行"实习"和"实行"的教育方法.实学教育思想突破传统理学的桎梏,具有近代启蒙意义,对今天的教育仍可资借鉴.  相似文献   

16.
中华实学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各种实学思想的统称,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实学具有崇实黜虚、敦尚践履,经世济民、博施众利的基本精神。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事业,在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丰富了党务实为民的历史实践和思想理论,在承接中华文化以民为本的优良传统的同时,实现了对中华实学基本精神的传承与实践。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务实为民、博施众利,并将之具体化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紧密结合,实现了对中华实学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明清之际学术思想发生根本性转向,实学思潮蔚然兴起的时代背景下,敦守传统理学的陆世仪不满传统理学的迂腐、不切实用,而不遗余力地以实学融铸理学。文章从本体论、人性论和认识论三个方面说明了陆世仪对传统理学的修正与改造  相似文献   

18.
明清实学既是中国儒家学说发展到某一历史阶段的学术思潮 ,又是当时一个特色鲜明的学术流派。在中国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向前追溯 ,宋明、汉唐、甚至先秦文化中就有实学文化的基因 ;向后延伸 ,在清末民初 ,以至近现代的文化中都可以看到实学文化的重大影响。所以我们说实学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基本的价值倾向 ,有其逐步形成、发育、成熟的过程 ,并且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着导向性和激励性的作用 ,这就是中国实学文化的普世性价值。  相似文献   

19.
张之洞作为中国近代的教育思想家,其教育思想主要有三个方面:即力主改革传统教育.提倡实学;学习西方文化,发展洋务教育;促进废除科举制度,使新式教育向专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20.
阮元在科学技术问题上并不是“以古为是” ,也不是埋头于故纸堆而不躬身实践、不问世事 ,他坚持“实事求是”、强调“实测而知”、力行“实践之道”、重视“实用之事” ,充分体现了他的实学精神。然而他力主“西学中源”说 ,未能实事求是地认识、评价西方的科学技术 ,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这使得他的实学精神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