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中国证券市场正在进入有史以来并购最为活跃的时期:从文化传媒等新兴产业到房地产等传统行业,并购无论是作为企业进入新领域的机会,还是行业洗牌的工具,都在顿频发生。而来自监管层的政策放松,正进一步为并购浪潮推波助澜。  相似文献   

2.
<正>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外企纷至沓来,众多国内企业为谋求出路,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联姻”外资。于是,外资并购事件此兴彼起。面对这样的现状,人们存疑惑者有之,乐观看待者有之,满怀憧憬者有之,痛恨叹息者亦有之,但和所有的故事一样,结局只有一个,好或者坏。但无论如何,这是中国企业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中迈出的第一步,也是不可避免的一步。然而诸如乐百氏的失身达能、中华牙膏想要从联合利华回“娘家”、四川百事可乐与(中国)百事可乐的最后斯德哥尔摩仲裁等,  相似文献   

3.
企业文化管理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浪潮,正在企业管理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本文在阐述企业文化含义和基本架构的基础上,介绍了企业文化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流程。深度挖掘"以人为本"与"止于至善"中国文化思想元素,着眼于企业全局价值观的整合,用核心价值观去塑造,使企业成为一个上下同欲的有机体,并通过M公司为例,采取顾问的形式对用企业文化管理治理企业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正> 知识经济浪潮正在向我们涌来,它正以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改变着社会经济结构、组织结构、生产方式,而且也在改变着我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工作方式乃至于生活习惯。企业这个经济组织也正在经受着“脱胎换骨”的阵痛和考验:逐渐摒弃工业化时代的落后观念,形成与知识经济时代合拍的新观念。  相似文献   

5.
<正>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体现于人力资本和技术知识是经济发展的核心。知识正在成为现代经济的主宰。20世纪中期以来,以计算机、网络化为标志的信息化浪潮,将工业经济时代推向一个崭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越来越成为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对知识或技术密集型企业获利能力的评价、股份制改造以及企业间的并购等,无一  相似文献   

6.
试论竞争情报在企业发展决策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经济正处于快速的经济转型期,随着中国市场开放度的不断提高,中国企业开始加快进入市场的脚步,企业决策者们正力图用“全新的眼光看世界”——依信息进行科学决策。情报信息已成为企业决策中最敏感的字眼,一切迹象表明,竞争情报正在成为企业的第四推动力。  相似文献   

7.
企业实施国际营销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一引言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走国际化道路是一种必然的战略选择,追求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可驱动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活动。在当今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下,许多中国企业发现,必须把自己的触角延伸到国外,在全球寻找市场、降低生产成本、开发新产品、吸引多样化的人,才能在国际化大环境中赢得主动权。  相似文献   

8.
黎冲森 《经理人》2010,(7):96-101
中国本土汽车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同时,国内汽车市场竞争不断加剧,迫使跨国车企不得不改变原有的竞争策略。金融危机更使中国汽车企业合资双方实力此消彼长——外方股东在合资公司中的权力和地位被相对削弱。  相似文献   

9.
<正>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强音。三十年改革开放之后,在把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送到全球消费者手中之后,在品牌意识唤醒之后,在定位已成为国内营销常识之后,中国正步入三创新时代,即创意、创新、创造。离开一个创字,企业竞争步履艰难,品牌活力瞬间丢失。面对国内市场的一片血红,中国企业面临的却是生存空间被一个个品牌占领,有利可图的细分市场越来越难发现。市场拥挤不堪,竞争与淘汰加剧。中国每年新生15万家民营企业,同时每年死亡10万多家。市场对创新的需求从未像今天如此迫切,Change or Die(或者改变,或者死亡)已是企业迫在燃眉的问  相似文献   

10.
陈鸿桥 《经理人》2006,(10):96-96
科学管理长期没有进入中国企业家的视野中国企业需要补上科学管理这堂课!不论是初创企业,还是二次创业企业,都刻不容缓!管理的潮流正指向科学管理随着中国大多数的产业逐步过渡到买方市场,要在残酷的竞争中取胜,要做长做久,企业的效率终于变得非常重要。中国企业管理的潮流已经开始转向,现在开始流行的词语,就包括了精益生产、标杆管理、六西格玛、流程再造、执行力等等。林林总总的管理理论,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关于战略的,一类是关于效率的。前者解决的是企业定位的问题,或者说是“做什么”的问题,后者解决的是运营效率的问题,或者…  相似文献   

11.
<正>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我国也未能幸免,在此次危机中各行各业都遭受重创,无数企业破产倒闭,航空业同样面临严峻考验。东方航空公司和上海航空公司在危机中看到机遇,以资产重组的方式为企业找到了另外一种生存与发展之道。正所谓"柳暗花明又一春",资产重组使企业获得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毋庸质疑,对于众多仍处于危机或者是已度过危机正在谋求更快发展的中国企业而言,其发展壮大无疑是最重要的目标,因此并购重组几乎是企业摆脱困境、加快发展并  相似文献   

12.
不要一味地死盯着成本中国制造型企业的利润正在不断被侵蚀!一方面,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正以每年15%20%的速度上涨,原材料等各种物料成本也以每年10%30%的速度上涨,但每个工人的利润产出增长率平均每年只有2.07%;而物流成本,在中国  相似文献   

13.
<正> 全球性的企业兼并浪潮席卷而来,中国自1992年以来每年发生数以千计的企业兼并事件,政府及企业的有关方面希望通过兼并重组等形式,达到优化资源配置,从而推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结构调整,盘活存量资产,达到资本效用最大化。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企业兼并不仅仅是资产、设备、技术、人员、制度的简单相加,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如何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在资产优势互补过程中,如何克服企业间的文化冲突,达到企业文化认同,从而实现从战略到资产  相似文献   

14.
专家解读     
<正> 中国成为第三次浪潮主角 在2002年12月21日举行的2002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发表演讲指出,中国经济目前处于近代世界第三次经济浪潮的主角地位。 吴敬琏说,从经济方面来说,近代的历史有两个大的事件,  相似文献   

15.
外资并购国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90年代初期,伴随着跨国公司系统化对华投资的全面展开,以并购方式的投资活动在中国政府和企业尚未作好心理上、理论上和法律上准备之前就已悄然开始。目前,外商投资方式出现了转向并购的明显变化:从以往的合资转向控股收购和控股联营,方式有整体收购,也有部分收购和合资收购,此外,还有在合资过程中增资扩股,由参股变成控股。收购的对象,目前已经从一般性企业转向效益较好的大中型企业,从零散选择转向行业进攻。鉴于跨国并购方式已经成为跨国公司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为了保持有利竞争地位,而更乐于采用的一种跨国直接投资方式,我国“入世”后将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拓宽利用外资领域,那么,以并购方式引进外资的势头必将十分强劲。  相似文献   

16.
<正> 从1951年美国CBS公司设计企业识别系统开始,特别是1956年IBM公司将其发展完善为CI体系取得空前成功后,CI作为企业发展战略和企业管理手段被美国企业广泛认同,并造就了可口可乐、Mobil、万宝路等名牌企业。而后,60年代风行欧洲;70年代传入并风靡日本;80年代开始风行于亚洲“四小龙”;90年代开始传入中国大陆并迅速成为热潮,先后造就了太阳神、亚细亚、今日、雅戈尔等中国名星企业。 迎接CS浪潮的来到. CI在中国企业只掀起2—3年的热潮,就冷了下来。人们不禁要问:CI热为什么冷得这么快呢?实际上,进入80年代中期,特别是90年代后,在美、日、欧、“四小龙”  相似文献   

17.
汪莉 《决策》2001,(12):38-38
利用改制重组逃废债务:一是通过分立,将有效资产划转到分立后的新企业,将债务保留在原空壳企业;二是通过兼并,由其他关联企业兼并债务人企业;三是低价出售财产;四是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承包,租售给相关联的企业;五是将企业大部分有效资产作为投资打包后注册成立全资子公司或者与其他自然人或企业合资成立新企业,不良资产和资产管理公司债务仍留在原企业。2000年6月,某县丝绸厂1587万元债务剥离至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某办事处。而该厂在剥离前已将主要的经营性兆967万元作为出资与他人合资成立了某茧丝绸(集团)有限公司,逃废债务行为照然若揭。  相似文献   

18.
从美国转向欧洲,从"蛇吞象"转向"吃小鱼"自2002年开始,中国企业并购欧洲中小企业成为了一股潮流;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中国企业的并购目的也逐渐转移到"拓展全球市场"当中来。2008年以前,中国企业的并购目的多为"规避市场进入壁垒"、利用劳动力成本优势进入区域市场等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成长,以及中国企业在全球  相似文献   

19.
<正>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先进的管理是企业成功的基石。中国企业与国外先进企业的最大差距,不是技术而是管理,尤其是管理者的管理素养。当前,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管理观念、方法不断引入,中国企业管理水平正在逐步提高。纵向比较可谓来之不易,进步不少;但横向比较并不乐观。企业中的管理体系不顺、制度不细、程序混乱、管理粗放的现象“涛声依旧”,未能彻底改观。这是当前影响企业快速高效发展的瓶颈所在。究其原因,则是大多数中国企业管理者缺乏较高的管理素养。  相似文献   

20.
<正>中外日化企业的“楚河汉界”正在变得越来越模糊,本土企业赖以生存的“根据地”正在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威胁。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早对外资放开的产业之一,日化行业所上演的跨国巨头和本土企业的“世纪大战”早已经全面打响。近两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