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开启传播学研究的新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试图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开启传播学研究的新视野.文章探讨了文化人类学与传播学之间的理论渊源,指出文化人类学与传播学之间在关于"人"这一主体性研究的一致性,以及文化人类学方法论在传播学研究中的运用,最后指出了文化人类学拓展了传播学研究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中国网络文化主要表现形式可分为网络文学、博客、电子杂志等。网络文学的开放性、参与性、互动性等特点,使网络作品成为真正的"生产者文本"。博客因其自主性、亲历性、及时性等特点,得以规避传统的话语权力,被称为"自媒体"。电子杂志注重技术保障和编辑水平,开创了网络媒体的高端路线,是权力和控制力在网络中的体现。"客文化"是网络上的原生现象,各类"客"使网络文化参与者从技术精英向普通民众转变,实现了网络文化的普及和生活化。网络文化不是网络上的文化,也不是传统文化的网络延伸,而是与网络媒体特点有必然联系的、拥有广泛民众基础的、崭新的文化形式。  相似文献   

3.
文化变迁是一个必然的现象,它有着自然、社会、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如果以文化人类学为基础,从文化变迁的视角出发,探讨鲁甸县回族文化变迁的主要表现及其原因,一定程度上可以展现该县由此引发的未来发展机遇,以及传统文化变迁进程中回族文化的现代化价值。  相似文献   

4.
梅琼林  连水兴 《学术研究》2007,5(7):148-152
文化人类学开启了传播学研究的新视野。文化人类学与传播学之间存在理论渊源,文化人类学与传播学在关于"人"这一主体性研究方面具有一致性,文化人类学的方法论在传播学研究中亦有其适应性和有效性。文化人类学对传播学中文化研究学派的兴起、经典学派的创新、仪式派的产生及大众传媒研究都有贡献。  相似文献   

5.
文化力问题,是从人文地理这一角度出发去观察研讨,有着特定的时空意义。它既区别于泛文化概念,又可从中去挖掘文化本身所折射或带出的物质力量。站这个层面去观察,在作者眼中的文化力,是一个十分值得去探寻的特殊物质范畴,也可以说是"后文化现象"上刚绽放出的一朵奇葩。尤其当我们把它置放在人文地理时空条件下,文化力所表现出的对人类生存发展的激进意义,无疑将非常值得人们去探寻与分享其寅生、变化及其规律性,这是时下一个十分期待人们去共研的重要创新课题。  相似文献   

6.
西部大开发中的文化多样性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多样性是中国西部人文环境的主要特征.本文从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分析了该区域文化多样性现象的历史必然性,探讨了开发与文化多样性保护之间的并置较量关系,并从社会稳定和生态保护的角度具体论述了文化多样性保护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7.
网络文化——多元背后的一元扩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文化有两方面的含义:网络的文化特性和文化的网络形态.网络文化存在着一元与多元的悖论,这是任何事物都具备的二律背反现象.在多元文化羽翼的掩护下,网络文化的一元化也在凸显.而以美国为典型的发达国家正滋生着"网络霸权帝国"的根芽.先进科学技术以及美国文化的内核思想极大的促成了这种一元扩张的特性.  相似文献   

8.
网络文化低俗化现象是当前中国网络文化发展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娱乐至死的恶搞文化、出口成"脏"的聊天文化、低级趣味的色情文化、窥探隐私的搜索文化、封建迷信的算命文化、荒诞不经的谣言文化。网络文化低俗化现象是有害的,当前应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治理:一是健全网络文化管理法律法规,营造良好网络法治环境;二是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引导,积极打造网络文化民族品牌;三是提高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发挥"后发优势";四是倡导网络行业协会自律,推进网络文明建设;五是培育网络文化人才队伍,完善网络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六是政府主导与多元参与相结合,建立网络文化综合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9.
《江西社会科学》2015,(9):249-252
文化人类学与音乐具有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在音乐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研究方面,文化人类学的审视角度和研究方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理论和方法,可以很好地阐释音乐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两大特征。文化人类学对音乐的未来发展也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试论语言与文化的多维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与文化有着不解的密切关系,依据语言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和文化语言学等学科理论,从语言与文化的空间差异关系、语言与文化的影响制约关系、语言与文化的结构层次差异关系、语言类型与文化类型的分布关系、语言与文化的多学科基础关系等多个维度、多个视角进行分析探讨,可以说明语言是如何反映文化现象的,以及文化现象是如何在语言中留下痕迹的.  相似文献   

11.
论全球化时代网络文化的双重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鲍宏礼  鲁丽荣 《学术论坛》2004,23(1):112-115
全球化时代网络文化具有双重效应:一方面,全球化为网络文化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推进了全球文化的转型与跃升;另一方面,网络文化的"无政府"以及"自由化"倾向,也给全球文化尤其是民族文化带来伤害,因而也给全球文化带来了更为复杂的问题和现象。  相似文献   

12.
从学术史来看,多元文化视角虽然直接源于20世纪迅速兴起的一个学科--文化人类学,但其推广应用的领域几乎遍及人文社会科学的所有门类.当代中国文学理念和文学思想从一元论到多元论的重要变化,可用"人类学转向"来概括.本文审视文论界和比较文学界新兴的跨学科研究潮流--文学人类学,梳理其学术理念和研究范式的发生.西方知识体系的普世合法性问题的提出,使现代性建构的文学学科的贵族化取向受到后殖民主义的反拨.各民族着眼"地方性知识论"的本土观点,给国际的文学研究带来多元文化视角的变革,体现于文学人类学的理论建构及研究实践.分析文学人类学派在中国的发展现状,评述其对人文研究方法论创新的贡献--"四重证据法",以"黄帝号有熊"为个案,可以展望四重证据法在人文研究领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杨蕾  张遥 《理论界》2008,(1):156-157
"恶搞"是一种以文本、声音和视图为表达方式,以消解取材对象元价值为指向的当下流行于网络的特殊现象.一段时间以来,网络恶搞带着伪"文化时尚"的面具,利用了网络媒介丰富的表现形式,并借助Internet的交互性、快捷性、广泛性,在Internet上大行其道.通过对当今人、事的恶搞、对流行、热门元素的恶搞、对古典名著的恶搞、对红色经典的恶搞,对道德、传统、法律的庄严进行了解构和消解.本文从网络恶搞现象的存在、认识及判断入手,提出加强网络文化的规范化管理、立法和监督;坚持先进文化方向,唱响主旋律,构建和谐的网络媒介环境,使网络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集聚地和传播地的主张.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网络新兴节日如"光棍节"等日渐流行。网络新兴节日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文化现象,既有娱乐宣泄功能、交友婚恋功能、经济功能、政治文化功能等积极的社会功能,也引发不健康的婚恋心理和模式、网络社交的诚信问题、非理性消费、挤压主流节日文化等诸多消极的社会效应。应该从政治高度、法律规制、经济引导、道德自制等方面引导网络新兴节日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节日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5.
徐杰舜 《学术探索》2012,(1):97-104
人的本质在于文化,而文化是需要表达的;文化需要表达,而表达则是需要发现的。对人和人的一切行为方式洞察的表达就是文化发现。文化发现作为人类学洞察性的一种文化表达,便赋予我们一个发现文化的使命。发现文化实际上就是人类学的一种应用。  相似文献   

16.
文学作为人类对世界存在的意识反映的发生学原理,与文化人类学须从文学中寻找人类文化资源决定了文学与文化人类学的联姻,两门学科的科际融合丰富了学科研究的资源、视角与方法。鲁迅"故乡"题材作品文本"非语言活动交流系统"中所呈现的地理环境生态和族群文化质素,显现了作者故乡邵兴都昌坊口文化特质,它们共同描绘和构成了当地族群的文化形态与文化特征。对鲁迅作品的文化人类学价值研究,不仅可以还原鲁迅故乡族群文化形态的象征性符号体系,而且丰富与拓展了鲁迅"故乡"题材作品的五四单一性启蒙价值主题。  相似文献   

17.
北美汉学的中国文论研究保持了一种比较宏阔的文化批评理论视野以及"新历史主义"的话语倾向。受新文化史研究方法影响的汉学研究不再强调从文本中获取什么经验、启示和教训,更不像传统的批评方法那样去发掘文本中存在的道德镜鉴、政治得失,而是突出显示来自于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的启示,有意识地将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加以交融汇通。  相似文献   

18.
宗教与民族相伴而生.宗教对于少数民族的诸多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此基础上许多少数民族都形成了特定的宗教文化.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反映了少数民族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精神儒求,以及这种需求在社会生活中的拓展.文化人类学是一门旨在研究异文化的学科,因此,在文化人类学界也有重视研究宗教文化的传统,而且逐渐形成了一些需要关注的焦点问题.  相似文献   

19.
石刻格萨尔同格萨尔羌姆、格萨尔唐卡、格萨尔塑像、格萨尔经幡和格萨尔祭祀活动一样,是格萨尔文化在藏区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众多格萨尔文化载体中,格萨尔石刻造型及其文化内涵,与其它格萨尔文化现象既相同又有差异。本文从康区格萨尔石刻造型艺术视角,分析和解读格萨尔石刻的宗教文化背景、表现形式和文化功能,阐述人类学视野中的格萨尔石刻文化所承载的多层意义。  相似文献   

20.
2011年11月5-6日在西南大学举行的"西南民族文化与教育的人类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就民族文化与教育关系研究、西南民族教育发展现实问题研究、民族教育、文化发展与民族认同、民族宗教文化与教育、民族文化与教育的人类学考察展示、民族文化与教育的影视人类学、西南民族地区双语教学的新途径、民族教育与文化的多类型等问题进行了研讨,并而引起对民族文化与教育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实现"共生"这一问题的关注和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