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当代印第安作家以英语写作自己的部落故事,展现了当代印第安人在白人社会的生存遭遇与抗争。美国印第安保留地制度背后是明显的司法不公、种族歧视以及由此造成的印第安文化的缺场。厄德里克的小说《圆屋》控诉了印第安人遭受到的司法不公,揭示了白人对印第安人的歧视,表达了当代印第安作家对印第安文化缺场的担忧和对印第安传统的眷恋。印第安人是美国成为强国之路的受害者,他们的文化在当代印第安文学家的笔下以最顽强的姿态生存下来,并且开出最美的民族文化之花。  相似文献   

2.
美国原住民作家薛曼.亚历斯在《保留区蓝调》中成功地运用了魔幻现实主义叙事模式,用一把魔幻吉他揭示了白人殖民者真实的面目,用两个死而复生的军官重演了殖民者对印第安人犯下的罪恶。借助这种叙事模式,作者充分地阐释了白人殖民者对印第安人血腥镇压的历史、现代印第安人保留区的生活现状和印第安民族振兴发展的关键。小说既具备文学欣赏价值又具备社会研究价值,是当代印第安文学作品的典范。  相似文献   

3.
19世纪白人文学经典中的印第安形象可大致分为"高贵的野人"和"卑劣的野人"两种,这些形象均是对印第安形象的扭曲,使殖民主义对印第安人民的驱赶、杀戮和压迫合法化。20世纪美国白人作家福克纳在他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中刻画了身份不同、性格各异的印第安人物。然而,与一些20世纪的美国白人作家不同,福克纳笔下的印第安形象与白人文学经典中的印第安形象有着本质区别。在很大程度上,他突破了"高贵的野人"和"卑劣的野人"两种传统的印第安形象,用他刻画的印第安形象,唤起印第安民族的觉醒。  相似文献   

4.
美国宗教历史中,印第安人土著宗教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但以往由于白人主流社会对印第安人的边缘化,以及同化政策。同样作为北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印第安人土著宗教从不为人认可。本文试图论述国内外对于北美易洛魁人宗教的研究动态,使读者了解易洛魁人宗教信仰,深化对于美国宗教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当代美国印第安小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印第安文学渊远流长,而其当代小说则是这个灭而未绝的民族的生命力的体现。标志着“印第安文学复兴”运动开始的《曙光之屋》,植根于印第安民族文化尤其是美学传统,借鉴了发达的欧美小说艺术,但超越了较狭隘的种族意识,塑造出艾贝尔这个具有历史感、多面性的“第四世界”的“人人”的艺术形象。在作者莫马戴周围,聚集了一个秉性各异、才华卓越的印第安作家群,他们通过各自的创作,不仅揭示出多灾多难的印第安民族当今的生存状态,而且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寻求怎样在当今这个后殖民时代超越历史地注定的生存困境,从其有特色的与白人文学平等的文学主体意识出发,重造美国印第安传统的现实感。  相似文献   

6.
传统与现代的抉择——路易斯·厄德里齐的《爱之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美国印第安女作家路易斯·厄德里齐的《爱之药》探讨了回归印第安文化传统、追寻族裔文化身份的主题.厄德里齐在表述当代印第安人回归部族传统的强烈愿望的同时,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回归传统的失败及向白人文化的妥协,再现了《道斯法案》下保留区内处于两种文化夹缝中的印第安人的真实处境,也揭示出了印第安部族的未来生存之路,即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中,坚守本部族的传统,维护本族裔的文化.  相似文献   

7.
以文学伦理学批评为研究方法,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结合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相关术语充分挖掘美国印第安裔作家谢尔曼·阿莱克西的小说《一个兼职印第安人绝对真实的日记》的伦理价值,系统论述小说体现的伦理思想:重点解读了14岁的印第安少年阿诺德在贫穷和绝望中无望挣扎的社会以及家庭伦理环境;梳理了小说中少年们的伦理困惑,在人性因子与兽性因子的博弈中逐渐成熟;分析了阿诺德在家园与梦想的两难困境中的伦理选择;最终阿诺德确定了自己伦理身份,实现印第安种族身份与白人主流文化身份的融合统一。  相似文献   

8.
用语用学的"预设理论"、"合作原则"和"言语行为理论"对《十个印第安人》的英文原作进行探析,发现作品从头至尾穿插着两条线索,一明一暗,明写少年尼克浪漫情怀的幻灭,暗写美国白人对印第安人的种族歧视,分析了以乔.加纳一家和尼克父子为代表的美国白人农民阶层和中产阶层对印第安人的种族歧视,这是标榜种族平等的美国文化的悲哀。  相似文献   

9.
一、历史与文化背景多民族的美国社会产生了多元的文化、多元的文学(包括多元的诗歌),但占主导地位的是白人文化、白人文学,因为他们的国语是白人使用的英语.他们的历史,他们的文学史(包括诗歌史)都是从白人角度来写的,如同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学史从汉人角度用汉语来写的一样.印第安人被白人赶到偏僻的“保留地”里,很难受到文化教育,因此很少有机会用他们的语言或英语写他们的美国(本来就是他们的故土)史和他们的美国文学史;迁移到美国去的犹太人没有受到希特勒对他们的那种残酷迫害,也没有受到黑人或印第安人所受到的那种压迫歧视,虽然他们从犹太人的心理和角度创作文学,但是他们由于同属白种人而往往被列入白人作家的行列时显得很自然.几乎同时与白人殖民者到达北美的非洲黑人沦为终身奴隶,和土著印第安人一样受到虐待,但白人强制他们干苦活,他们势必被掺杂在白人社会里,而不是象印第安人那样被圈在与世隔绝的“保留地”里,固而有了运用英语创作的机会.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路易丝·厄德里奇的小说<痕迹>中"讲故事"叙事技巧的探讨,剖析了印第安人在"内部殖民"统治下的生存境况,揭示了白人殖民统治对印第安文化的迫害,分析了印第安作家对印第安文化传统的回归,对白人内部殖民压迫的反抗,试图消除主流社会对印第安人民的误解,改变印第安人处于社会边缘的"他者"地位.  相似文献   

11.
美国本土裔作家琳达·霍根的代表作《卑劣的灵魂》从美国白人与印第安人两个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出发,揭露了美国白人的环境非正义行为给印第安人带来的环境和精神上的双重危机。通过讲述各种环境种族主义行为及其印第安人与此反抗的各种措施,霍根积极地为印第安群体发声,呼吁并寻求环境和社会正义。  相似文献   

12.
在19世纪中期美国政府对印第安人推行文明开化与强制同化的政策背景下,威廉·吉尔摩·西姆斯在其历史罗曼司作品《奇瓦部族的酋长》中对白人与印第安人之间跨种族的共同体构建进行了讽喻式书写。就共同体的领导者而言,西姆斯融合了美国当时诸多流行的男性气概范式,塑造出具有骑士精神的白人贵族精英形象作为理想的种植园主阶层载体;白人与印第安人之间的文化适应,作为对19世纪中期美国对印第安人强制性教化的反动,被当作共同体建构的主要手段;通过印第安人对自身文化传统坚守的呈现,西姆斯深入思考了如何利用印第安性来丰富跨种族共同体的身份构建问题。  相似文献   

13.
边缘化的印第安群体的生存境遇与美国社会的伦理现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美国本土作家杰拉德·维兹诺在小说《自由的恶作剧者》中揭露了美国"主流即正义"这一讽刺的伦理现状。主流边缘的伦理差异及主流白人群体的伦理倒退使得印第安人深受创伤、深陷伦理困境。从印第安恶作剧者的反抗中我们可以看到:印第安群体只有通过对本土印第安文化的坚守才能实现伦理救赎。  相似文献   

14.
迄19世纪末,美国印第安民族经历了一次没落的悲剧命运,人口锐减,文化沉沦,被称为“垮掉的民族”或”正在消失的民族”。通过对印白交往史的研究,可以总结出美国印第安悲剧的五个悖论:真实的印第安人本性与印第安人类型神话、民主与歧视、高尚动机与机会主义功利目的、原则与实践。白人对待印第安人的双重标准。这些悖论使美国历史沾染上了洗刷不去的污点。  相似文献   

15.
在美国对印第安人政策的历史演变中,1887年道斯法案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强迫印第安人脱离其部落体制和部落文化,转而接受白人社会经济价值观念。力图把印第安人纳入资本主义轨道,以实现其促使印第安人个体化、美国化的目标。这一法案实施了半个世纪之久,构成美国历史上对印第安人强制同化时期。在这个时期,美国印第安人被迫逐渐放弃自己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经受资本主义文明无情的冲击和“洗礼”。  相似文献   

16.
詹姆斯·菲里莫·库珀的代表作《最后的莫希干人》通常被认为是一部边疆罗曼史或革命历史小说,然而小说中充满了哥特色彩。分析表明,书中的洞穴和墓地是美国版本的哥特背景,而印第安人带给读者的恐惧等同于哥特小说中的恶魔和鬼魂带来的恐惧。处于陌生环境中的白人内心的不确定和不安全投射在外在的环境中,产生了深刻的恐惧效果。库珀将哥特元素与美国的经历和荒野结合起来,实现了对哥特的美国式书写,这种别样的哥特小说对库珀本人的创作和美国文学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天命论”也称“天定命运”,是美国建国后实行领土扩张时盛行的思潮,旨在使其大陆扩张与殖民统治顺理成章.然而,以天命论为基础的美国民主政治体制与美利坚式文明,并未使像印第安人一样的少数族裔享有应有的权利.当代印第安作家L.M·西尔科的小说《死者年鉴》中蕴含着政治反抗精神,作家以政治预言的形式,预设当今美国社会将朝多民族融合的方向发展,打破单一的白人统治,据此,进一步瓦解天命论.  相似文献   

18.
运用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分析厄德里克的小说《痕迹》中美国印第安人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追寻,揭示固守本族传统身份和盲目"模拟"白人身份都不能使美国印第安人克服文化冲突导致的身份危机,只有接受文化杂糅,建立"杂糅身份"才能使美国印第安人在文化冲突中得以生存。叙述杂糅、文化杂糅是作者在文本中建构杂糅身份的策略,这种彼此混杂的文化现象暗合了巴巴所述的"第三空间"构想,为多元文化大潮中处于边缘化的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思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9.
针对由来已久的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集中爆发了各种各样以青年为主体的争取平等权利的激进运动,而六七十年代的小说则从思想上颠覆了盛行于美国青年中的主流价值观。从家庭角色、性别角色与同性恋权利的性别平等,黑人、印第安人和其他少数族裔同美国白人之间的种族平等以及青少年小说与成人小说之间的文化平等角度探讨了美国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小说对青年平等观的解构与重塑。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后殖民视角出发,通过细读美国印第安女作家路易丝·厄德里奇的《痕迹》,探讨美国印第安人生存模式的变化和重构,揭露白人殖民者对印第安人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以唤起人们对当今美国印第安人生存状况的关注和对如何保存和发展印第安传统文化的思考。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研究《痕迹》这部小说有一定的启迪意义:在传承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印第安文化应与其他文化积极交流,善于从其他文化中吸收有利于本族文化发展的积极成分,从而使美国印第安人在多元文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发出自己的声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