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是党中央应对党的历史方位变化的时代要求,是现阶段进一步加强党建工作的一条新思路,是新时期全面推进人才工作的一项新举措,也是我们振兴鞍山老工业基地的一条新途径。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不仅拓宽了党建工作的领域,丰富了党建工作的内容,而且也扩大了组织工作的视野,明确了组织工作的着力点。如何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已成为组织部门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现就如何正确理解、准确把握和努力饯行“党管人才”的要求谈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2.
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既是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和开创我国人才工作新局面的必然要求,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坚持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必须正确处理以下几个重要关系:党管人才与人才观念的更新;党管人才与依法管理人才;党管人才与党的群众路线;党管人才与市场配置人才;党管人才与尊重人才成长规律。  相似文献   

3.
党管人才与人才强校的研究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坚持党管人才,是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的重要原则,发挥党的宏观指导作用,有利于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和行政管理队伍的人才建设,有利于对高校人才工作进行正确的方向指导,引进更多的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担当起教书育人的重任。只有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才能促进人才强校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略论高校党管人才的实现途径及工作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管人才原则是新时期党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和人才工作的基本准则,要有效贯彻和落实党管人才原则就必须把握好党管人才的科学内涵,认清党管人才的现状,完善党管人才的工作机制,实现人才工作的观念、体制、机制创新和人才成长环境的优化,进一步提升高校人才工作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李宽松 《南方论刊》2004,(10):36-38
坚持党管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人才保证,是党适应自身历史方位变化而采取的新举措,是对党管干部原则的坚持、发展与深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要转变观念、完善机制、健全法制,保证党管人才的实施.  相似文献   

6.
一、党管干部的原则,必须在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中得到充分体现 党管干部是党的组织领导的集中体现,是我国干部管理的一条根本原则。在实行公务员制度的新形势下,仍要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干部人事工作中的领导作用,保证干部人事工作有效地服务于  相似文献   

7.
努力培养和造就大批适应军队信息化建设、胜任信息化条件下作战任务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是新形势下胡锦涛同志对我军建设和发展提出的重要思想。军事教育贯彻落实这一思想,必须着眼信息化建设要求,提高人才培养起点;采取多种形式,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坚持改革创新,完善人才工作的体制和机制;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实施强有力的组织领导。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人才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在人才发展理念上,树立人人可以成才的科学人才观.坚持走人才强国之路,围绕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推动人才发展.根据国家整体发展需要,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人才价值实现是人才发展的内在要求,坚持人才以用为本,通过制度创新积极发展人才作用.实行党管人才原则,为人才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相似文献   

9.
郭世田 《东岳论丛》2012,33(5):117-120
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形势和国内社会主义建设对人才的迫切需要,胡锦涛对创新型人才发展问题进行深入探索,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创新型人才发展思想.在价值定位上,把创新型人才发展与国家富强紧密相联,根据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需要大力开发创新型人才资源.提倡“大人才观”,坚持个体成才的平等性、广泛性、社会性、实践性,促进人人发展成为创新型人才.服务社会发展是创新型人才发展的应有使命,创新型人才应为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积极发挥聪明才智.人才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求,努力培养造就“六有”素质创新型人才.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正确处理党管创新型人才与尊重创新型人才成长规律的关系,为创新型人才发展提供政治保障.  相似文献   

10.
把人才工作提到很高的高度,把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人才工作作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八项主要任务,重点部署,成为党的十八大报告的一个新的亮点。要做好高校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一要认真落实党的人才发展战略;二要坚持党管人才;三要为青年人才成长创造良性环境。  相似文献   

11.
始终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牢固树立人才强校的观念;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加强教学科研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促进学科建设和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党的二十大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并且明确指出,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新征程上,中国式现代化人才支撑的科学内涵是: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人才支撑的理论逻辑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历史逻辑是对党的百年人才工作经验的总结和规律的揭示;现实逻辑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式现代化人才支撑的实践路径是: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加强人才国际交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相似文献   

13.
党中央提出的人才强国战略是新世纪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 ,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和根本大计。全党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 ,深刻领会 ,充分认识 ,坚定实施这一战略 ,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 ,走出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强国之路。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2002年底召开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要按照党管人才的要求,把党的干部工作和人才工作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建立起来,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新格局。”从党管干部到党管人才,是党的组织工作的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充分体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对党的任务、使命和党的执政规律的科学把握,以及对人才资源的重要价值和作用的深刻理解。同时,也给我们各级组织部门提出了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5.
人才强国战略与科学人才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有效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就要大力开展科学人才观的教育;科学人才观主要表现在“本质观”、“结构观”、“资源观”、“成才观”,要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营造人才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16.
文化大革命之后,邓小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重塑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新人才观.邓小平人才思想有利于端正党的路线,有利于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有利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了无产阶级政治统治,形成了尊重知识和人才的社会文化氛围,推动了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人才的积极性得以调动,人才的素质得以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企业党管干部问题能否正确解决,不仅关系到党的干部工作的方针政策能否在企业落实,而且关系到加强党对企业的领导,坚持企业社会主义方向等重大政治原则问题.一、企业党管干部的问题目前尚未很好解决  相似文献   

18.
吴荣军 《南方论刊》2008,(10):58-60
共青团的性质和地位要求高校团组织根据客观形势的发展变化,主动应对机遇和挑战,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坚持把做好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努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问题、开拓新思路、提出新办法,使理论武装、团员教育、组织建设、服务能力、工作作风更加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切实担负起党赋予共青团的光荣职责和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19.
党的建设的实践证明,坚持和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是贯彻党的政治路线的重要保证.但是,党的组织原则的实行并不是孤立进行的,它往往是同党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的执行,同党的思想原则和政治原则的贯彻相联系、相伴随.因而组织原则的实行,就有个正确处理同思想原则和政治原则的关系问题.并且,在实际工作中,既要服从执行组织决定,又要创造性地工作.既要发扬改革创新精神,又要增强组织纪律观念,等等.首先,三个原则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缺一不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原则,是党的团结的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原则,是党的团结的政治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组织原则,是党的团结的组织基础.其次,三个原则既紧密联系、互为条件,又相互影响和制约.党的思想原则是确定政治原则和组织原则的思想理论基础;党的政治原则,是思想原则的政治表现和作为体现,是决定组织原则的政治前提和政治基础;党的组织原则,是实现思想原则和政治原则的组织保证.第三,党的组织原则,既为党的思想原则和政治原则所决定,又是实现思想原则和政治原则的组织保证.  相似文献   

20.
正确的政治方向导航,勇于创新求发展,开创基层党建新局面,建立健全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新机制,进一步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原则,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