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8月3日,台湾当局领导人陈水扁在向极端台独组织“世台会”发表讲话时,公然声称“台湾跟对岸中国一边一国”,鼓吹“公民投票”决定“台湾前途”,在台湾社会引起强烈震动,并受到全球华人异口同声的强烈谴责。舆论认为,陈水扁的“一边一国论”表明他已彻底撕掉伪装,暴露出其顽固“台独”分子的真实面目。人们还记得,2000年陈水扁上台时曾作出保证不会宣布“台独”、不会推动“两国论入宪”、不会推动改变现状的“统独公投”等“四不一没有”的承诺,如今,他公然抛出“一边一国论”,直接挑战一个中国原则的底线。分析陈水扁一贯…  相似文献   

2.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台湾问题一直是国共双方斗争的焦点,同时也是中美关 系中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美国为了其全球战略利益,粗暴干涉中国内政,抛出所谓台湾“法律地位未定 论”,并支持台湾当局,企图制造“两个中国”。台湾至今仍与大陆处于分裂状 态,中国未能统一,美国是负有责任的。李登辉依恃美国霸权主义,鼓吹“两 国论”,公开分裂祖国,阻碍中国统一大业,必将成为历史的罪人。  相似文献   

3.
剖析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因素——宗法家族伦理观念和“家国一体”观念对台湾经济的影响,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台湾文学的源头在祖国大陆,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晚明至清代中叶,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文学通过文人游宦等方式传播到台湾,并且培养了当地的作家。清后期,两岸文学相互促进,台湾文学也为中国文学的发展作出贡献。台湾文学的发展出路,当今重要的是揭穿所谓“本土化”的面目,坚定地反对“去中国化”和反对“台独”。  相似文献   

5.
台湾问题夹杂着复杂的国际、国内因素。为使“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在台湾早日实现,既要借鉴香港、澳门回归的经验,又要充分考虑到台湾问题的特殊性,创造出一个适合台湾特点的“一国两制”新模式。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造成的遗留问题,完全属于中国的内政。台湾问题必须在没有外来势力干涉条件下独立自主解决。“一个中国”的原则是“一国两制”台湾模式的核心与基石。台湾问题是中国内部问题,在解决台湾问题上,大陆要有比对香港、澳门更灵活、宽松的条件,实行更加高度自治政策  相似文献   

6.
朝鲜战争后,面对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的巨大变化,中共适时地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政策。中共的和平倡议没有得到台湾国民党当局的回应,1958年夏天,毛泽东利用中东事件挑起第二次台湾危机,意在打破和平解放台湾问题上的僵局。面对美国分裂中国的图谋和蒋介石对“一个中国”原则的认同,中共对和平解放台湾政策做出现实调整,和平解放台湾的近期目标逐步为维护“一个中国”原则的长远目标所取代。  相似文献   

7.
2000年5月20日,陈水扁就任台湾当局领导人以来,推行“台独”的手法更隐蔽、更狡猾,其危害性也更大。4年来,陈水扁“台独”之心不死,但更注意“渐进性”,企图积小变为大变,积量变为质变,从而积累和强化分裂力量,为最终的“台湾独立”作铺垫。归纳起来,陈水扁4年来推进“渐进式台独”有以下几个大的动作:其一,继续鼓吹“一边一国”,为“台独”寻找“法理根据”。陈水扁上台后,全面继承李登辉“两国论”的衣钵,拒不接受一个中国原则,推翻“九二共识”(海协与台湾海基会1992年达成的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2002年8…  相似文献   

8.
林长华 《华人时刊》2005,(12):55-55
上世纪初,国民党宣布了“梅花是中 国国花”之后,一些人在很长时间里曾经 “敌我分明”地避讳谈梅花;尤其是台湾上 世纪七十年代曾有一首叫《梅花》的歌曲 在东南亚大流行,一唱就令一些人神经紧 张起来。其实,梅花作为台湾的标识并非台 湾的“专利”。六朝古都南京市1982年宣 布“梅花是南京市花”,并确定每年2月底 3月初举办“国际梅花节”,广邀海内外宾 客来“赏梅探春”,以繁荣当地旅游经济。 可以说,梅花文化是海峡两岸同胞的同根 文化。正如每一个省都有她的省花一样,梅 花作为我国台湾省的代表花毫不奇怪。 说起台湾同胞喜欢梅花,与其地理气 候有一定关系。台湾气候暖和,虽有冬季, 但与北方那样普遍银妆素裹却有很大差 异。所以,梅花在台湾并没有像祖国大陆北 方那么多,只有台东、嘉义以北有一些,每 年10月便开花,而且花香远不如大陆北 方。历史上台湾不但有著名的梅花产地(如 南投县雾社梅峰等),而且台湾不少地区经 常出现冬天未临梅先放奇观。2001年中秋 节过后,台东的肥池上乡、关山镇、东河乡 山区,就有将近二分之一的梅树开花,簇簇 梅花迎风摇曳,颇有清静高雅之美。对这种  相似文献   

9.
韩国的经济立法与经济振兴温晓莉在中国的周边,韩国、新加坡、台湾和香港是60-70年代经济增长最快的经济群体,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新的动力源。而在“亚洲四小龙”中,韩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实力最强。韩国在60年代初还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人均国民生...  相似文献   

10.
1885年清政府为了“防日”“驭日”,宣布台湾建省,任命刘铭传为首任巡抚。但10年后,因中日甲午战败,被迫将台湾割让给日本。清政府虽将台湾改建行省,但未将它作为整个国防战略的一部分予以高度重视。加上人事上的纷纭,矛盾冲突,最终丧失了防日的初衷,这是一个沉痛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11.
亚洲经济正在飞速发展,最近其发展的势头开始涌向印度和南亚等国。 亚洲经济飞速发展的原因多种多样,日本企业投资这一地区的因素不可忽视。但近年来,“中国系”经济的发展对此有很大的关系,“中国系”经济指的是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海外华侨和华人的经济。促成中国系(华人)经济惊人发展的原因,不言而喻主要是因为  相似文献   

12.
刘铭传在台湾的抗法斗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是我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远在我国封建社会里,中国人民就用自己的汗水开发了这座美丽的宝岛,也曾用自己的鲜血保卫过它。到了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用武装侵华的鸦片战争打开中国闭锁的大门,台湾地处我国东南海面,濒临太平洋,“屹峙海中,延袤二千余里”,为海上交通要道,又是我国“腹地数省之屏蔽”,  相似文献   

13.
两岸文学交流不是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一个中国”是两岸文学交流的前提,必须抛弃“台湾是台湾,中国是中国”的分离主义思考模式,才能走出两岸文学交流的困境,摆脱交流与认识不衔接的现状。  相似文献   

14.
牵中国一发而动世界全身一中国崛起增强美国霸权?二台湾的麻烦~一,’’………一,为什么我们应该感谢中国…为什么中国至关重要’·‘’.“一中国的新外交-一,‘....……城中国的新一代消费者中国的繁荣不是泡沫该刹车了二‘’一‘”””-~·一}一,、·“一,、-·衡二、,·、一55一石一136--76一8从华盛顿共识到北京共识一卜”·~~‘介·一式-·一刃一7挑脚--lo介中美关系与台湾问题中国的和平崛起·一别中断对华接触…中国腾飞..一,.‘-···---··-·,:..}---···一…份,’’一价9一8 斌藻走向繁荣的长征,一“·,,..、·护犷‘认‘““…  相似文献   

15.
论20世纪50年代中美在台湾问题上的较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问题历来是影响中美关系的焦点 ,美国为了阻遏共产主义势力的蔓延 ,从军事、外交、经济上采取孤立中国的政策 ,企图“划峡而治之” ,制造“两个中国” ,对此 ,中国政府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坚持台湾是中国的领土 ,坚决捍卫“一个中国”原则 ,从而粉碎了美国的阴谋。  相似文献   

16.
囡际法是国家之间的法律,是国家在国际交往中处理国际关系问题时所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遗留的问题,解决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但李登辉硬要抛出一个“两国论”,说两岸关系是“国家与国家,至少是特殊国与国的关系。”一些别有用心的国际势力也与之遥相呼应,鼓吹“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既然如此,有必要用国际法的规则分析一下台湾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大陆,吴静娴可谓“迟放的鲜花”。80年代末,随着台湾40集电视连续剧《星星知我心》在大陆的播出,作为剧中女主角古秋霞的饰演者,她的名字渐为人们所熟悉。其实,吴静娴在台岛走红已20多年了。 吴静娴祖籍安徽省合肥市东乡六家畈,1945年生于贵阳,后随父母去台湾。她17岁高中毕业后,凭着对歌唱的兴趣和天赋闯入歌坛,一举夺得台湾9家电台歌曲联赛冠军,从此步入职业艺人生涯。25岁时荣膺台湾“十大歌星”榜首,旋又入选香港“十大歌星”,巡演于日、新、马及欧、美、加等国,广受好  相似文献   

18.
《北方人》2007,(5)
哈尔滨,这个顶着“东方莫斯科”雅号的城市,她的历史像是一层迷雾。随着中东铁路的建成,由一个小渔村迅速发展起来,短短一百多年  相似文献   

19.
关于丘逢甲在台湾抗日问题,史学界有不同看法。有的把丘逢甲的抗日与唐景崧相提并论,说他是“虚声抵抗”;有的说他“利用誓死抗战的口号,骗得人民的拥护,借以瓦解人民截留在台官员的斗争,以便使他们和他们的眷属,得以从容逃走”;有的说“他们抗战是假,逃跑是真,那些抗战的宣言只不过是掩盖逃跑的烟幕”。这些见解,笔者认为都是值得商榷的。唐景崧和丘逢甲虽然都是组织、參与“台湾民主国”以抗日的主要人物,但他们的目的、动机及实际表现是大不相同的。唐景崧所以接受“台湾民主国”总统职位,打出抗日旗号,确系如许多论著所指出的,“是掩护官绅及其眷属逃跑的烟幕”。《马关条约》规定将台湾割让给日本,清廷下令唐景崧要台湾官吏内渡,但“巡抚及司道以下发  相似文献   

20.
1980年代以来,传承中国新文学传统的台湾乡土文学因受“本土论”思潮的影响而被“台湾文学论”取代.当代台湾乡土文学的发展异变既是全球化语境中台湾本土文化的自觉应对,也和它与生俱来的政治意识形态因素息息相关.当代台湾乡土文学的发展异变并没有隔断中国新文学传统,所谓的“台湾文学”并不是独立于中国文学之外的文学形态,而是“文化台独”在文学上的反映,并非台湾文学自身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