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县级财政风险的出现,有着极其严重的危害。县级财政风险的形成,既有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不完善的因素,又有县域经济落后以及政府非理性的投融资行为等原因。防范和化解县级财政风险,要完善省以下分税制财政体制;发展县域经济,培育县级支柱财源;规范政府行为;防范和控制县级金融风险;从存量上化解县级债务和赤字。  相似文献   

2.
土地财政收入是当前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我国土地管理制度、财政体制、政治体制和法律制度存在缺陷的产物。土地财政收入在繁荣我国地方经济、推进城市化进程、缓解地方政府财政压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土地财政制约了地方产业的转型升级,扩大了贫富差距,积累了财政与金融风险,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应该从完善体制入手,规范土地财政行为,规避风险,充分发挥其积极效应。  相似文献   

3.
文章分析我国县级财政,认为改革与发展的趋势是县级财政地位进一步巩固、体制将更趋完善、提供公共服务均等化将越来越显著、县级财政的公共性特征进一步增强、县级财政管理和监督进一步强化。  相似文献   

4.
建国以来,伴随各个时期政治经济形势和国家财政体制的变化,县级财政体制的演变历经了三个阶段性的变革。不同时期的县级财政体制对县域社会经济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其中与计划经济体制相结合的“一灶吃饭”下县级财政体制导致城乡差距的扩大;改革开放后实行的“分灶吃饭”下包干体制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导致县域经济严重的横向失衡;而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又产生了财政的纵向失衡,使县级财政陷入困境。这种状况的发生有制度环境、收支划分方面的因素,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的历次财政体制改革都只注重中央与省级财政关系的博弈,县级财政完全失去了参与分权的独立地位。  相似文献   

5.
优化我国公共财政支农政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我国现行财政支农政策的效应分析入手,阐述了优化我国公共财政支农政策问题.在财政收入政策方面,主要是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充分发挥农村税收政策的调节作用.在财政支出政策方面,主要是整合财政支农资金,优化财政支农项目和支农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大财政扶贫力度;优化支农资金管理体制、支农保护政策和政策传导机制等;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优化转移支付制度.  相似文献   

6.
县级财政是直接面向基层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服务的基层财政,承担着最广泛的民生性财政支出任务,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增强县级政府特别是困难县政府的财政支付能力,对于完善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控制和化解基层政府债务风险,全面推进民生财政体系建设,增强县级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提高县级政府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基层社会和谐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河北省县级财政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别从明确县级基本财力保障范围,合理制定县级基本财力支付标准,挖掘县级财政自身保障潜力和明确上级财政转移支付保障责任等方面,提出了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我国十年来的财政体制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整个财政收入比重皆下降过多,削弱了中央财政调控能力;“诸侯经济”逐渐形成,盲目生产,重复建设;中央与地方财政职责不明,相互挤占,影响财政体制稳定;以基数法核定收支,缺乏科学性等。财政体制改革的远期目标是,建立在分税基础上,以中央财政为主导、地方财政独立的分级财政。改革的近期对策是,调整和完善各种包干办法,提高中央财政调控能力;改基数核定法为因素核定法,消除地区间的“苦乐不均”,以及进行分税制试点。  相似文献   

8.
针对财政部门在预算执行中主要存在大部分财政收入游离一般预算和基金预算之外、违规退库、无项目无单位空头结转预算支出指标、潜在负债风险增大、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分析了现行财政体制、相关政策及地市以上财政集中过高,地方财政收支不同步,压力较大;地方政府财政行为的不规范以及财政预算执行保障体系的不够完善等原因。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讨和原因的分析,提出一些建议对策:一是深化改革,完善和规范分税制财政体制,二是进一步规范政府财政行为,三是健全财政收支预算的约束机制,四是建立和完善财政收支的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9.
分税制改革以来,我国地方政府财政能力和财政运行状况区域差异特征明显,突出表现在财政收支规模与结构、财政收支缺口与财政自给率等方面,进而直接导致各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的差异。这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不完善、区域间转移支付制度不合理等因素密切相关。基于此,提出促进地区间财政相对均衡,进而实现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建议:推行政府层级的扁平化改革,确保地方政府尤其是中西部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来源;完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适度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完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扶持。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加入WTO后,河北省财政体制在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财政运行方式等方面受到的影响和挑战,提出了河北省财政改革的思路及措施,主要是从转变政府职能、财政收入体系、财政支出体系、预算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提出了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1.
财政分权是中国分税制改革后的一项基本财政制度安排,决定着财政资源配置的效率。基于2002—201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测算地方财政医疗卫生支出的效率,并分析财政分权体制对地方财政医疗卫生支出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地方财政医疗卫生支出效率不高,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财政收入分权和财政支出分权都对地方财政医疗卫生支出效率有显著负向效应,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此项结论仍成立;分地区考察发现,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财政分权对抑制地方财政医疗卫生支出的效率更明显,而在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则不显著;无论是在财政收入方程还是在财政支出方程中,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受教育水平提升都能有效促进地方财政医疗卫生支出效率,对外开放程度和政府规模越高,则越有损于地方财政医疗卫生支出效率;在财政收入方程中,人口密度增加能有效促进医疗卫生支出效率,在财政支出方程中,城镇化率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对医疗卫生支出效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省管县的财政体制是财政分权模式的新探索,也是对财政放权及县域经济发展的一种制度创新。运用DID模型考察吉林省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对吉林省县域财政及县域经济的影响,发现吉林省省管县财政体制对政府财政支出能力的影响显著,但由于财政支出更多地流向了政府人员开支等消费性支出,而没有带来县域经济的发展;省管县财政体制对财政收入的影响不显著,各县财政激励效果较弱,财政收入的努力程度较低,省对县的财政支持导致了县乡对上级政府的依赖加大,不利于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地方政府的财政实际能力究竟是否存在一定的赤字,以及公共财政预算赤字决策等问题,将公共预算视作地方政府可通过财政征收力度来进行调控的内生变量,对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在加入地方非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后,发现地方财政实际能力并不存在赤字反而表现为盈余;与既往文献将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作为与政府行为无关的外生变量不同,地方政府在制定财政决策时需要同时考虑“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与公共财政预算净收入”的短期权衡和“经济增长竞争与财政收入”的长期权衡,使得地方政府在短期权衡中偏向于调节财政征收力度实现最优而非财政预算收入最大化,在长期权衡中偏向于持续调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而保持公共财政预算赤字;双重权衡机制会扩大央地财政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央财政的长期稳健和削弱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增长的可持续性;应该进一步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寻找到央地财政关系的新平衡点,以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和保障财政能够始终成为经济发展的重大推动力。  相似文献   

14.
南京国民政府1935年公布的"财政收支系统法",初步划分了中央和地方的财政,但没有得到执行;为增强战时国家财政统筹力量,1942年又将全国财政分为国家财政与自治财政两大系统,规定了县和乡镇自治财政的各项内容;抗战胜利以后,1946年恢复了中央、省、县三级财政,加大了地方财政收入,使地方财政逐步剥离出来,但由于强化统治,使得地方财政的整理变得摊派横行。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海洋财政政策在我国海洋经济增长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基于山东省1992—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协整理论,通过全面考察海洋经济增长与海洋财政政策之间的关系,得出的实证结果表明,海洋经济增长对财政收入与支出均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且在110年的滞后期内其贡献率基本达到80%左右,而财政支出效用对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却不显著。由此说明,海洋经济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另一方面因海洋产业财政投入的不足及支出结构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其经济增长效应的发挥。  相似文献   

16.
财政体制改革分权实际上是中央地方财政支出分权、财政收入和地区转移支付分权的博弈调整,核心是财政支出责任分配与财政收入分成.博弈理论模型表明,中国财政支出分权、预算内外收入分权与转移支付分权确实对中央、地方与全国预算内外财政收入、地区间财政收入转移均衡、中央地方财政收入结构产生复杂影响,其影响取决于市场化分权、行政分权、中央-地方财政分权、中央-地方国有经济财政支出边际产出、国有部门与私有部门投资边际溢出、边际成本、征税成本等因素.中央与各地方应该采取差别化分权模式.  相似文献   

17.
教育支出是政府财政的重大支出,确保教育公平性是公共财政的基本目标。以广东省"基础教育创强"专项资金涉及的91个区县为样本,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回归,结合典型个案,探讨公共财政对教育公平的影响。结果表明:该项资金显著提高了全省整体教育水平,缩小了县域内教育发展的差距。其中,区县政府作为、经费支出总量、市县经费占比以及社会捐献对改善教育公平的作用尤为明显,但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重对欠发达地区教育公平的影响不具参考意义。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基于现实状况及责任体制,应严控县区教育经费财政配套要求,支持区县政府教育管理创新,完善支出绩效评价体系与机制。  相似文献   

18.
农业保险的财政补贴政策已经成为推动其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支出的结果却有失公平性.本文以财政支出公平和偏好理论为基础,对东西中部三大地区农业保险差异性需求和财政补贴的影响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达地区农业保险发展的边际财富效应低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偏好的增强会促进农业保险需求的增长;发达地区高补贴和高保障、欠发达地区低补贴和低保障状况,使得不同地区间农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因此应形成以中央政府财政补贴为主,省级、市级、县级和乡(镇)级财政补贴相结合的多层次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制度.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我国财政收入与支出的时序变量建立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实证研究我国的财政收支关系中到底是以支定收还是以收定支,确定这种收支之间的因果关系对采取财政政策的借鉴意义。研究将回答,我国财政收入是财政支出之间是单向格兰杰因还是双向格兰杰因,抑或互非因果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指出财政政策的作用方向,为真正建立符合的现代市场经济的财政观提供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哈尔滨市在财政支出政策上一直奉行以收定支的支出原则,存在重收入轻支出的财政思想,致使支出管理严重滞后,这与公共财政以支定收的财政理念是相背离的。因此,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科学地界定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职能范围,并以此为标准调整、完善财政支出结构,使之达到优化状态。通过采用归纳和演绎的研究方法,从哈尔滨市财政支出结构现状和特点出发,解析当前哈尔滨市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严格控制财政供养人员数量,完善各项支出标准定额,逐步退出竞争性领域支出,加强基础建设投入,增加社会保障投入,逐步增加社会文教支出比重以及加强对农业投入等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