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白是公认的乐府大家及古乐府集大成者.这一经典地位的确立与<乐府诗集>有重要关系.此书对李白乐府收录全备、界定精确;着重发掘其古典特色,并在乐府诗史的高度上加以肯定,确立了其作为"古典代表、盛唐大家"的地位,在李白乐府接受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系统考察此书对李白乐府的著录及影响,有助于深入了解李白乐府的经典化过程,并进而考察乐府诗史的源流演变. 相似文献
2.
南朝诗僧借用乐府民歌创作了为数众多的、表现男女相思爱恋之情的诗歌,这在历代僧人诗作中是一个独特的现象。我们认为,南朝崇尚声色的社会风气、艳声俗曲引入乐府音乐、大乘佛教习学一切世间法的济世观对僧人写诗作文的许可,都导致这一独特文学现象的产生。 相似文献
3.
南北朝乐府民歌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做为我国文学源头的民歌,从《诗经》、汉乐府发展到南北朝乐府,又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形成了我国民歌史上的第三个春天。南北朝乐府民歌,按照地理区域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南朝乐府民歌和北朝乐府民歌。它们同属一个时代,可反映出的内容和表现出的风格,却迥... 相似文献
4.
李白乐府诗中拟代弃妇、思妇、勇妇、女仙等女性立言,表达对远人的思念,对爱情的渴望,对负心人的怨愤,对自由的企盼,使女子摆脱心理束缚,畅言心声,抒写女性情感历程。而这些代言诗的出现,与李白深层心理机制以及乐府诗同题创作的承继性、儒道思想中的女性意识等原因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5.
东晋南朝乐府吸收了大量南方民歌。而这些民歌大都特色鲜明:《清商曲辞》中的《昊声歌》和《西曲歌》以情歌为主,却反映不同地域、社会阶层、职业差别;《神弦歌》为祭祀歌曲;而《杂曲歌辞》、《杂歌谣辞》或诉说爱情,或讽刺时事,反应人民最直接的心声。而从创作主体看,这些所谓“民歌”其实有相当一部分是文人、乐工、歌伎创作或润色。 相似文献
6.
陈炳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78,(2)
毛主席在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信中说。“将来趋势,很可能从民歌中吸引养料和形式,发展成为一套吸引广大读者的新体诗歌。”纵观一部中国文学发展史,每一次诗风的改变总是由于新的内容突破了旧形式,总是在民歌的基础上发展并产生了新的形式。许多卓有成就的诗人莫不是重视学习民歌,并从中吸取了养料和形式的。唐代大诗人李白就是 相似文献
7.
略论两汉乐府民歌中所体现的人性精神胡晓明在迄今为止的汉代思想史的所有叙述方式中,几乎全都是以思想家为主体。我们知道了贾谊、司马迁、董仲舒、淮南王刘安以及王充们在想什么,以及他们为什么这样想,却极少知道汉代一般民众在想什么,似乎一般民众所思所想,并非可... 相似文献
8.
9.
《社会科学研究》一九八二年第二期上刊载了刘友竹同志的《李白的出生地是条支》一文。从争鸣与探索的角度来看,刘友竹同志的大胆假想的精神是可贵的,但是,我认为作者在材料的引证和具体的推论上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下面就此谈谈自己的不同意见。关于李白身世的记载,较可靠的有李阳冰的《草堂集序》和范传正的《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李《序》中说:“中叶非罪,谪居条支。”范《碑》中说:“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碎叶。”根据李白生年推断,这牵涉到了李白的出生地望,李阳冰的序文盖出自于李白口述,所记当可靠,而 相似文献
10.
李贺作为中唐诗坛的代表 ,无疑他是带着时代特色和个性特征走进中国诗歌的圣坛。他以“鬼诗”、“鬼才”著称 ,然而他对李白、杜甫诗风的继承 ,仍是有迹可查 ,这一点中国古代诗评家中有些人已经意识到了 ,本文试从李贺同时代及其后人评论中 ,论证李贺与李白、杜甫诗歌的渊源。 相似文献
11.
孔巢父与李白、杜甫交游考王辉斌孔巢父,是盛、中唐以"博辩多智"著称的一位颇有影响的人物。李白称他"孔侯复秀出,俱与云霞亲";杜甫则谓其"诗卷长留天地间",并以"泰山冥冥以高,泗水以清"相赞誉。但《全唐诗》、《全唐文》均无孔巢父之作。孔巢父的生平,两《... 相似文献
12.
句鑃(音勾掉),是我国古代东南沿海地区越族人民制造的青铜乐器。其形似钲,口向上,有柄可执,用槌击之而发声。过去在江苏、浙江、湖北等地都有出土。1983年秋,广州市象岗发现一座西汉前期的大型石室古墓,墓主是南越国第二代王赵眜(音末)。墓中保存一套(八件)完好的编乐句鑃。这套句鑃由大至小依次排列,并刻有“第一”至“第八”的编码。最大的“第一”通高64厘米,重40公斤,最小的“第八”通高36.8厘米、重10.75公斤,八件共重191公斤。这套精美的句鑃的出土,除了从一个侧面形象地展示了西汉时期岭南地区的文化风貌之外。它还为我们研究古代“乐府”官署的设置和职能,提供了极为有力的物证。 相似文献
13.
从发生学观点来看,三星堆近百件青铜面具表明一个神灵偶像阶段在古蜀的真实存在,面具与神话有着共同之起源。从时序上看,神话起源于活物论时期,面具起源于旧石器晚期;从构成模式看,二者都起源于仪式化的再生模式。三星堆青铜面具类型分为人面具与兽面具两大类。但其中重要信息都来源于以神为中心的神话。从与神话的关系来看,“神的再生”是三星堆面具的一个重要主题,“蜀人纵目”、“金面罩人面具”在图腾仪式中成为具有“再生”与“复苏”功能的神器;从面具雕刻形式的内在心理模式来看,面具是人类借助“镜像”所表达的自我在神灵面前的缺失与复位。面具的影像本质是结构化的存在。原型作为原始意象与神话的桥梁,其物化表现形态之一是象征性的面具。原型在面具中的宗教移位,使面具具有“再生结构”,成为人类打开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4.
神话、传说与地名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各地都遗存有由神话、传说命名的地名。而社会的发展,地质的变迁,民族的迁徙等又会使地名不断地演变、讹传、重名,地名的分布日益复杂化、国际化;同时地名文化与其它的文化形式一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民歌是反映社会文化发展的真实可靠的文学文本资料,而南朝乐府民歌的城市化特征正反映了南朝文化商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倾向。充满了商业气息的城市文化培育了吴歌西曲,其影响不仅表现在城市生活和商业活动在其中所留下的印记,更在于歌女———一商业化的女性参与创作和传播,赋予了这些民歌独具风味的伤感轻艳之美。而在唐宋两代,南朝乐府城市化和艳情化的文化品格和文学特征又借着城市商业发达的社会风气和南朝音乐的继续流传,得以在曲子词的创作中重新抬头,并成为唐宋词的本色以及创作新传统。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