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拆词”种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读了《修辞》、《辞格辨异》、《辞格比较》等论著中“拆词”的部分,有赞同的,也有未便苟同的。这里谈谈我的浅见,请同志们指正。 什么叫拆词?《辞格辨异》解释为:“为了表达的需要,故意改变词或成语内部固定的结合关系。”《修辞》中则说:“有时由于表达的需要,可以临时把有些多音词拆开来用。”  相似文献   

2.
略谈比喻     
比喻是内容比较丰富的一个辞格。在修辞教学中,比喻方面碰到的问题最多。本文本着“百家争鸣”的精神,就比喻方面经常碰到的一些众说纷纭或似是而非的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 现在一般讲修辞的书几乎异口同声地说比喻既有肯定形式,又有否定形式。例如,张瓖一在《修辞概要》中就明确地写道:“肯定的说法可以打比方,否定的说法也可以打比方。”“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就是个否定的比喻。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编写的《现代汉语修辞知识》、上海市大学教材《语法修辞逻辑》第二分册都承认有否定形式的比  相似文献   

3.
变异修辞包括辞格变异和非辞格变异两类,指的是刻意用偏离常规的方式运用语言材料以取得特定交际效果的现象。由于变异修辞是行文的非常手段,交际中其语言单位的原始意义须向动态的语用意义进行多层转换,其构建与解读更须依赖交际双方(尤其是接受方)的认知心理与状态,认知语言学自然成为分析变异修辞的一个理想的理论框架。利用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原则,对变异修辞的发生、构建与解读机制进行初步探讨,认为变异修辞的种种手法如同隐喻一样,“不仅是语言的,也是概念的,行为的”,认知语言学对变异修辞的本质和运作机理具有极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4.
“音韵修辞”一词,是藏文诗学辞格“”的意译。这种修辞手法在藏汉两种诗文里都可以看得到,所不同的是,汉文中比较少见,而藏语诗歌中却比比皆是。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藏语的音韵修辞,就颇难产生藏文诗歌的精品;或者说,如果不熟悉这一修辞的妙用,藏文诗歌创作必将大逊其色。 汉语“回文诗”、“藏头诗”、“顶真辞格”等都相当于藏文“音韵辞格”这一类型,只不过“回文诗”、“藏头诗”似有“文字游戏”之嫌,使用频率很低罢了。 藏语的“音韵辞格”可分为“易作迭音修辞”()、“难作他式修  相似文献   

5.
从句式结构、修辞语义的表达分析“同语”辞格的构成因素,指出“同语”辞格内部存在不同的差异,并对其进行了重新分类。典型同语格:N(名词性词语)就是N(名词性词语),普通型同语格:N(名词性词语)是N(名词性词语),非典型同语格:A(谓词性词语)(就)是A(谓词性词语)。  相似文献   

6.
一“象征”辞格 “象征”可不可作为一种修辞格,目前论者还存在着很大的分歧。杨鸿儒《修辞知识》列了“象征”一格。华中师范学院《现代汉语修辞知识》把借喻同象征进行了区分。吴士文《修辞讲话》专节论述了“象征”辞格。宋振华等主编的《现代汉语修辞学》不但论述“象征”辞格的特点、类别,而且辨析了象征和借喻的区别。濮侃《辞格比较》区别了“象征”与比喻、双关的不同。这些都是把“象征”当作辞格来看待的。但是,也有人认为“象征”根本不能算作一种辞格。郑远汉在《辞格辨异》中  相似文献   

7.
一过去的修辞学书把看似矛盾其实统一的哲理性句子这样一类修辞归在“精警”(或称“警句”、“警策”)修辞格属下。对于“精警”这一修辞格,我们早就有这样的看法:它是否可以作为一种修辞格的名称是值得考虑的。作为语言学科的修辞学,是研究语言运用的规律和技巧的。当然,属修辞学研究范围的辞格也不例外。从许多辞格的命名看,是指的对语言所作的特别处理或加工,是指的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一些特殊手段与方法,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修辞手段”、“修辞方式”、“修辞方法”;辞格的命名  相似文献   

8.
随着修辞观念的转变,一些传统的辞格得到了新的诠释,隐喻如此,互文也如此。“互文”的主要特征是被关注的话语总是联系着另一话语,需要两个话语单位互相作用才能表达完整的意义。根据这一新的理解,很多传统辞格都可以归入互文。从生成机制及接受机制来看,仿拟也属于广义互文的范畴。  相似文献   

9.
拈连也作“粘连”,张弓编著的《现代汉语修辞学》作“连物”,是一种修辞手段,最早见于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几十年来,这种修辞手段已逐渐被人们接受,并愈来愈为人们所熟悉。一种辞格的形成是以多种因素的条件为基础的,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出现  相似文献   

10.
“排偶”是既古老、常用而又陌生的辞格。说它古老是因为这种语言现象古已有之,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被人们广泛地运用于各种文体;说它陌生是因为至今仍未被人们所公认,修辞学著作内未谈及这种修辞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