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外交亦需确定新全球方位——既明确把握国际关系纵向发展大方向,又准确界定在国际社会横向框架中自身的坐标。当前,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世界则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历史时期。在这一变革进程中,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命运与世界命运联系日益紧密。  相似文献   

2.
康民 《社科纵横》2003,18(2):6-7
当今世界正处在历史的大变动之中 ,中国也处在历史的伟大变革之中。能否自觉地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契机 ,把中国政党制度建设这一关系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战略问题置于国际背景和时代背景下进行思考 ,是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大时代进程中,21世纪的中国正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世界正处在两种制度并存与多种国家模式竞争的现时代。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中国可以确立一项“和平与发展战略”,作为21世纪中国国家战略的百年大计。  相似文献   

4.
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的历史方位黄禄银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的报告中,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一个重要问题加以阐述,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基石,是我们党制定国策的科学基础。因为,正确地认识国情和把握现实,从来都是制定正确政...  相似文献   

5.
朱桢 《探求》1996,(Z1)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界定。其伟大深邃之处,不仅在于它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困扰当代共产党人的重大理论课题,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而且在于它凝结着极为丰富和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为我们树立了坚持和运用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考察现实社会主义的光辉典范。 一、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坚持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光辉结晶 自《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科学社会主义经历了一个由理论到实践,由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不断发展过程,向人类展示了自身强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但是,进入本世纪中叶,几乎所有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都经历了重大挫折,特别是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实践中的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跌入低谷。严峻的现实给不少人带来迷惘与困惑,更给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能否正确回答这一时代课题,关键在于能否科学地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本质这一重大理论课题。 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课题,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70多年现实社会主义的坎坷历程,尤其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与教训进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特殊历史时期,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能否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关系到把一个什么样的中国带入21世纪,严峻的现实要求我们必须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一、精神文明建设的成败,最终决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成败从国内环境看,我们面临着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考验,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实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但是,市场的一般原则自身也会产生消极作用,特别是市场经济发育的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7.
《社科纵横》2019,(12):6-9
在新历史环境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到新的阶段,习总书记针对时代发展现状,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理论成果已被写入党章,其具有的时代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值得对其展开深入研究。通过对习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分析,对该思想的时代价值展开全面探究,旨在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意义,推动我国社会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8.
关于世界历史时代与“跨越”问题的研究,近年来引起史学界和哲学界的关注。作者从研究这一问题的方法论角度出发,提出了作为理论形态的“世界历史时代”的基本规定,并认为世界历史时代的总体性是一个动态过程。在此基础上文章指出:只有正确地把握生产的国际关系、民族内部关系和民族间关系这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才能科学地昭示“跨越”的规定性及其内在机制,以及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当代社会主义历史地位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进一步的提升与凝练,概括出符合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涵盖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导向和诉求,是我党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践的重大理论创新。本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作出界定,这对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0.
十月革命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世纪中叶,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社会主义运动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将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列宁主义阶段。十月革命改变了世界历史的方向,中国革命是十月革命的继续,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离开中国的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必须和中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邓小平理论与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是实践的、具有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宏伟成就,是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结果。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仍生活在十月革命开辟的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21世纪将是社会主义复兴的世纪,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1.
我们应当从社会转型的大视角深刻认识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高度深刻认识社会和谐的理论地位和现实意义;从现代化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多层次地把握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定位;从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上准确地把握社会和谐的总体要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从转型期社会现实要求出发抓准构建和谐社会的着眼点和着力点。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以来,我们对毛泽东文艺思想提出“一要坚持,二要发展”的原则,这是一个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结论,这一提法符合真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但是“为了解决社会科学,……最可靠、最必需、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忘记基本的历史联系”①。从特定的历史前提出发,把握基本的历史联系,在对历史的反思中引出新问题,才能更好地发展毛泽东文艺思想,适应时代历史的变化。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和反映。但是,因为历史条件和认识主体的限制,人们对真理的把握又总是具体的、相对的。从理论上说,承认真理的相对性并不困难,…  相似文献   

13.
杨小帆  李和佳 《探求》2006,(2):31-35
邓小平党的先进性思想是时代的产物,是同党的中心任务和政治路线联系在一起的,完整、准确地回答了新时期要把我们党建设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问题。邓小平一直以改革的精神将党的先进性渗入党的建设中,有针对性地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使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充满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邓小平党的先进性思想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对于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进程中,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准确分析当前形势,科学规划未来发展,大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这既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长远目标,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和现实需要,对于我们党更好地肩负起执政兴国的历史使命,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跨越,都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烨红 《探求》2012,(6):36-41
社会发展动力问题是历史观的一个核心问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问题的探索,实质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历史与现实的把握。社会矛盾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这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本文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视角,指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社会矛盾有不同的特点,解决方式和途径也有独特之处,主体性因素地位和作用的发挥也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在“一国胜利”和在“一国建成”是两个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区别的问题,前一问题已有了完满的回答,后一问题则是一个并未答完的课题。这就需要我们深入认识社会制度变革的超前性和文明基础的滞后性的矛盾,从而对现实社会主义进行彻底反思。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当从历史的发展和现时代的的国际大环境中认清其历史方位和历史使命。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作为跨世纪的战略抉择,其实质就是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借助于由资本主义创造的文明去否定前资本主义的文明,进而构造高于资本主义的文明,实现人类文明史的一次新的否定之否定。  相似文献   

17.
物质利益原则作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处理各种经济关系的一条重要准则,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尤其是在当前改革、开放、搞活的过程中,能否得以正确地贯彻落实,已成为我们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将有助于我们在现阶段准确地把握物质利益原则,进而充分发挥其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同志在举世瞩目的南巡讲话中,极富有现实针对性的重要论点之一,就是谆谆告诫正处在极其复杂的国内外境遇中的中国共产党人:“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这是切中时弊的现实分析和清醒洞悉,也是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和深切反省,对于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快改革步伐,加强改革力度,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_ 本文试就长期以来一直困绕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极“左”现象,作一些粗浅的分析,以便更准确地理解邓小平同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反对“左”、右倾机会主义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65年前,列宁在总结“新经济政策”的经验时,深有感慨地谈到,“单是合作社的发展就等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因此,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①如果说列宁的这个判断所针对的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未来社会经济特征的具体构想的话,那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命题的确立,以及20世纪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改革浪潮,就是人们对于传统的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又一次再认识。这雄辩地说明了,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一场运动、一个制度,都在不得不极其痛苦地接受着时代的折磨和挑战。它不仅决定着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中僵化的东西消亡的命运,而且同时孕育着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大发展的历史性前途。即使是仅仅对于以往的经济学说,人们也至少要求它对以下问题作出新的回答:  相似文献   

20.
回到历史     
自80年代以来,史学界不时见到“回到乾嘉时代”、“回到马克思”等之类的说法。所谓“回到乾嘉时代”主要是指一种做法、态度、精神、功夫;所谓“回到马克思”主要是指一种观点、立场、方法。我们不能说这些口号不好,而只能说它们无意义。因为它们都不能切实有效地解决我们在新时期所遇到的各种史学问题。历史学要想摆脱困境,关键不是如何回到过去的某种“做法”,或以前的某种“观点”,而是回到历史本身。历史本身就是现实。只有回到历史,历史学才能去思考现实。历史作为现实,永远是一种有待实现的生活境遇。所以,回到历史也就是走向历史。但走向历史并不意味着历史就在未来,这正像回到历史并不意味着历史就在过去。走向历史,实际上就是更深地返回现实,就是回到现实的更深处,就是从现实的这一种可能走向现实的另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