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近期,“躺平”一词经媒介舆论场创造,以亚文化现象的新形式发酵传播,呈现出青年消极厌世的群体画像及社会心态,实现了从符号到现象的样态转变、从现实到虚拟空间的场域转变,表现出独特的反商业收编特征。“躺平青年”通过自我表达和群体归属的双重认同,实现“躺平族”身份建构,其消极态度尽显现代犬儒主义情结,使“躺平”亚文化在抵抗主流文化的尝试中显得相对温和。透视“躺平”亚文化,其导致当代“躺平青年”劳动价值观偏离、自我身份建构出现偏差,虽个体及社会焦虑借助“躺平”现象得到了抒发,但其消极避世的错误价值观同样是主流意识形态收编的对象。因此,主流文化应积极实现对“躺平”亚文化的收编,并致力于培育新时代有“志气、骨气和底气”的青年,促进青年与“躺平”的和解。 相似文献
2.
李海艺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5):145-151
“躺平”是青年群体在面对激烈竞争、阶层固化以及内心贫乏等情况下,采取的一种独特反抗方式。这一群体的价值观存在偏移、奋斗精神缺失、圈层文化突出并且偏好精神消费。造成“躺平”现象的直接原因是内卷,“空心病”则是滋生“躺平”的思想性土壤,而资本逻辑是这一切背后的根源。针对“躺平”现象不能听之任之,就青年个人而言,要勇担时代使命,通过客观自我认知,坚定理想目标,在历练中成长。就社会而言,要加强公共领域价值引导,营造劳动本位的外部环境,让青年一代在奋斗中成就自我。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转型与时代更迭的背景下“,躺平”一词风靡网络,作为青年亚文化的新型社会样态,映射出当代青年在积极与消极之间摇摆不定的矛盾性心理与差异化行为“。躺平”具有的寄生性和依附性意味,侵蚀青年的奋斗精神。消解“躺平”需要国家、社会、高校等加强对青年奋斗价值观的引导。通过多维合力重塑社会心态,构建新时代奋斗精神,构筑纾解路径,助推青年从“躺平”到“起来”、从“躺起来”到“站起来”、从“站起来”到“强起来”,构筑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奋斗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4.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青年奋斗精神的培育关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内卷”与“躺平”作为生活化、形象化的语言符号体现了现实社会发展状况和青年群体的生存状态。本文通过解读二者的生成逻辑,探析青年奋斗精神培育现状,提出超越青年奋斗精神培育的路径,以鼓励广大青年树立奋斗目标、坚定奋斗信念、强化奋斗本领、明晰奋斗价值。 相似文献
5.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104-113
"躺平"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表层特质是不在乎别人说什么、做什么,只管自己躺平,是一种以"低欲望"为媒介表征,以"自嘲"的话语姿态寻求自我解压的生活方式。"躺平"现象实质上是一场由边缘青年群体掀起的反抗"内卷化"时代焦虑的青年亚文化运动。以"躺平"现象的媒介表征及其自我实践作为研究路径,发现"阶层跃升"不畅和消费主义泛滥是我国社会语境下"躺平"现象的根本诱因,青年群体通过参照极简主义的模式践行"躺平",抵抗"内卷"。因此,为避免"躺平"浪潮带来的消极社会影响,既要发挥主流文化对青年亚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又要提升大众媒介塑造正向价值的功能。此外,青年群体自身更是关键,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认识历史和反思现实的过程中正视生活中的困难。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大学生的“躺平”现象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正确认识大学生“躺平”现象,熔铸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通过对8省32所高校927名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和访谈,掌握了大学生“躺平”的第一手资料,通过梳理“躺平”的演绎路径,分析“躺平”现象的表征、缘起、实质和影响,大学生“躺平”现象需要通过培育奋斗精神来矫治,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要从激活内生性动力、助推现实性动力、保障发展性动力等三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7.
如今“躺平”在国内已成为网络流行词,借助于媒介舆论场域的放大效应,“躺平主义”“躺平学”等新话语思潮横空出世,成为继“丧文化”“佛系”之后形成的又一场声势浩大的青年亚文化思潮运动。在当今的社会文化构境中,这种价值理念包含着浓厚的消极意义,必须进行价值评估与现实批判。与此相反,庄子哲学所独有的生命智慧,倡导超越人生困境、获得生命逍遥的价值理念,不仅能够成为解构“躺平主义”虚无价值的利剑,更能够包含“躺平主义”亚文化思潮的积极成分,超越般地为现代青年群体如何在复杂的人间世安身立命,实现自然自由的生活开辟出一条逍遥的生命之路。 相似文献
8.
赫林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9,29(4)
"空巢青年"一词一经出现就成为社会热点,是继"留守儿童""空巢老人"之后,又一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群体。"空巢青年"具有单身独居、背井离乡、独立自主等特征。"空巢青年"现象的形成原因有社会变革的深入、自我需求的满足、网络媒体的发展等。化解"空巢青年"现象所带来的系列问题,需要"空巢青年"个人进行自我调整,政府加大扶持力度,社会减少思想偏见,家庭给予更多关心。 相似文献
9.
卢宁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5):7-10
兴趣情感同质化、交流表达符号化、圈际之间分离化是青年群体网络“圈层”的惯习特质。网络“圈层”给沉陷其中的青年群体带来情感极化、认知窄化、行为固化等诸多危害,深刻影响着青年群体的价值观形成和社会交往。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尊重青年群体对个性化表达的需求,主动入圈,积极发挥正向引领作用;充分认可和理解青年群体,鼓励他们敢于出圈、打破圈际隔阂;充分借助互联网和青年群体自身优势,寻求破圈,打造“圈层共同体”。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推进及大城市“虹吸效应”的不断增强,当代青年群体逐步从农村流动到城市、从小城市流动到大城市。因此,“空巢青年”作为一个新群体悄然而生。本文通过访谈调查的方式,对十余名“空巢青年”进行深入访谈,进而得出当代青年自主意识的增强及婚姻观念的消解、社会风气的更新及价值追求的世俗、信息技术的发展及交往形式的单一是产生这一群体的主要原因。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通过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价值倡导、实践指导的方式帮助他们走出迷茫和困境,进而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出自己的青春力量。 相似文献
11.
原华荣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5(6):52-61
"浙江现象"是由发展绩效、发展特征、发展条件、制度创新、"浙江精神"所共同展现的一幅全方位图景;"浙江现象"的生成,赖于区位、人力资源、制度创新、初始资本的累积优势,扬长避短的发展战略和"浙江精神"的交互作用.内涵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的"浙江精神",贯穿于"浙江现象"展现和生成的各个方面,处于十分关键的地位."浙江现象"并非发展效绩与发展条件不对应形成的"错位现象",而是改革开放以来发生在中国东部和沿海地区,以"区位"为共有解的"区位现象".浙江的特殊性在于其独有的展现和成因;发展条件在新形势下的转变可能会影响"浙江现象"的持续辉煌而须亟谋良策. 相似文献
12.
周景雷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7(1):17-22
周扬在文艺表现上的两重性被称之为"周扬现象",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现象。周扬在其个人思想发展历程中所呈现的各种状态充分反映了中国在20世纪文化建设上的反复性、特殊性及先进性。文化与人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文化的意识形态性及文艺在文化转型期的先导作用是今天解读"周扬现象"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3.
现象学的"身体"概念具有暧昧性,张载哲学的"气"概念具有两重性,而暧昧性与两重性的关联性,有可能使现象学通向张载哲学,并最终使现象学的"身体"概念与张载哲学的"气"概念成为超越现代与后现代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4.
从"帖雅娜现象"谈起,分析了目前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乒乓队若干问题的现状,并提出了解决方法,这将有利于普通高校高水平乒乓队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吴建国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4):148-153
从文学批评接受史的角度出发,综合分析美国小说家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在各个不同时期的接受状况,阐述了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前后的“菲茨杰拉德复兴”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及其影响,论述了他独特的创作个性和他的小说艺术与文体风格的特色,旨在解开当今西方文学界出现的“菲茨杰拉德研究热”的奥秘,加深对20世纪美国文学批评理论发展行程的了解。 相似文献
16.
当代社会思潮与青年的思想信仰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肖鹏英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4)
社会思潮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意识现象,它是人们时代精神的反映,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也对现实具有强大的导向作用。西方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是影响当代青年思想的主要社会思潮。信仰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内容。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对青年的信仰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王四达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3):12-17
<白虎通义>的天道观包含三个方面在宇宙生成方面它把<老子>、<易传>和董学、纬书糅杂起来,但并未消除自然生成论与神创论的冲突;在天道秩序方面把阴阳、五行与四时、五方等附会起来,但无法协调其内在的矛盾;在天道运行方面把阴阳盛衰与五行生克结合起来,但又陷入循环论的窠臼之中.因此,以这个天道系统为效法对象的人道体系只是一种社会静力学的设计,而缺乏社会动力学的自觉这正是中国传统社会发展长期停滞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杨宪益现象"的文学、文化阐释--兼谈文学翻译者主体性要素的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晓勇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7(4):73-76
文学翻译研究不能只局限于对翻译结果静态的、微观的文本分析,还要展开对翻译全过程和翻译主体、接受主体的动态、宏观的文学和文化研究.文章结合文学、文化和翻译主体分析的方法,解析"杨宪益现象",兼论文学翻译者主体性要素的构成. 相似文献
19.
青年科技创新行动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服务科教兴国战略,培养青年创新素质的原则,坚持有的放矢的工作思路。其工作重点应放在:培养青年创新人才;推动科技成果的生产、创造、推广、应用;促进青年科技人才与项目的对接,建立青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机制建设中的网络、奖励、阵地、政策的建立健全很重要,能发挥处理好服务大局与体现青年特点、继承与创新活动与机制、统一要求与创造性工作之间关系的功效。 相似文献
20.
王磊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2):98-102
纳、藏文化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有着相互吸收、借鉴、交融的历史,纳西族东巴教和藏族苯教、佛教相互渗透是其文化交融的重要方面。本文以塔城洛固村为个案,以达来寺高僧和学礼的经历与宗教活动为切入点,结合其他田野调查资料,从宗教、民俗、语言、饮食、婚姻等多个方面,较细致地反映了纳、藏文化交融的现象,并分析了纳、藏文化交融的原因、价值及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