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模式研究的基本问题80年代末至今,世界上绝大多数的社会主义国家都处在从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之中。从这一个大背景下观察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中国经济改革就具有了国际比较的意义。迄今为止,中国的改革已走过了20年的历程,并在各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展。具体标志有二个方面:一是改革促进了发展。在改革时期中,中国的GDP经济增长率,平均每年增长9.8%,是同期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的三倍;二是在实现改革的目标,即实现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道路上,已…  相似文献   

2.
农村第一步改革的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8—1984年农村第一步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初步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初步解决了粮食和其他农产品长期短缺的问题,并由此推动了城市国有企业改革,促进了生产力大解放、经济大发展、社会大变革,大大加快了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步伐,为中国的重新崛起奠定了物质和思想基础。但自1980年代中期以后,因为农村第二步改革没有跟上,农村形势时晴时阴,变化不定。总结农村第一步改革的成功经验,启动新一轮农村改革,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问题,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发挥其聪明才智,必将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增添新的巨大动力。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村改革30年--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30年.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之际,以探索农业现代化的历程为线索,认真总结农村改革的基本经验,准确把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内涵,深入分析中国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对于不断深化农村改革,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我们党从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到在拨乱反正的基础上实行改革、开放,走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在从1978年到1988年新时期的十年中,我们党以崭新的姿态和面貌,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5.
张华 《东岳论丛》2009,30(3):188-190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开启了中华民族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在中国大地上,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文化、社会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挡,从沿海、沿江到沿边,从东部、中部到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全面打开.30年的历史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改革开放之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6.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我国波澜壮阔的农村经济改革的序幕,随后的20年是我国农村经济蓬勃发展的20年.在这世纪之交,回眸我国农村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历程,展望其未来的走向,是很有意义的.一回顾我国农村经济改革和发展的进程可以发现,农村改革从一开始就选择了市场取向,这一主线贯穿了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全过程;到90年代,农村改革的目标更为明确,那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农村市场经济.我国农村经济改革和发展的进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就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而言,与西方七国相比,中国实现了经济上的崛起。从发展过程来看,中国崛起可分为两个阶段:从改革开放开始到2000年是第一阶段,中国超过意大利,开始跻身世界经济大国之列;2001-2010年是第二阶段,中国陆续超过法、英、德、日,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巩固了世界经济大国地位,并为赶超美国奠定了基础。另外,从2011开始至本世纪中叶,中国的经济崛起进入第三阶段,即赶超美国阶段。  相似文献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村的贫困经历了三个不同时期,即农村改革前30年的整体性生存贫困,农村改革后20年的区域性生存贫困和21世纪两个10年的结构性贫困。在不同阶段,贫困的性质不同,减贫的目标就不同,从消除饥饿,满足温饱到增加农民收入,并最终消除贫困。目标不同也导致减贫的手段不同,从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增加粮食产量到发展农村商品经济,促进农民收入增加。党的十八大以来实施精准扶贫战略,通过推进贫困地区现代化,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在贫困地区现代化基础上实现了消除贫困的目标。在实现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以后,脱贫的成效能否保持,贫困村和贫困户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仍然有赖于贫困地区能否持续地推动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我国乡镇企业的兴起和发展,为中国的经济腾飞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它的崛起和壮大,不仅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找到了出路,为实现农村现代化找到了突破口,为农民发家致富找到了“摇钱树”,而且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当前中国乡镇企业已经进入了一个需要发展和提高的新阶段,即由量的增长到质的提高,提高乡镇企业的运行质量,提高乡镇企业的整体素质。本文拟从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这一角度,不揣浅陋,谈一点看法,以求同仁指教。一、我国乡镇企业迅速发展的原因探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成就令人刮目相看。…  相似文献   

10.
从县域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角度来看,可以看出晋江的改革发展实践经过了三个阶段,分别是自发的“草根生长”、自觉的模式总结、自信的经验探索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晋江进入探索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从“晋江模式”到“晋江经验”,再到以民营经济助推共同富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县域探索,晋江的改革发展实践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注入鲜活经验。这个经验概括地说,是一种“内生动力型现代化”与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从农村革命和改革中获得巨大成就的领导人,毕生都关注着中国农民问题,关注着农村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他的农村发展战略思想对中国的农业发展道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史为鉴,他的农村发展战略思想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基本路径是沿着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从东部到西部的渐进式推进.从整体上看,可以分为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体制创新、协调发展等四个主要方面.但是,这四个方面不是截然分开,而是彼此相互联系、有机统一、不断提升的发展过程.从基本经验上看,主要表现在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十个结合",从中可以看到,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根本原则、正确方向以及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中国改革开放由于没有前人的历史经验可借鉴,就有可能存在难以预料的矛盾和问题.因此,在改革开放中要把握好三个正确认识,即正确认识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关键期、正确认识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和问题、正确认识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形势和任务,按照科学发展现的要求,解决阻碍经济改革开放中的体制和机制问题,才能不断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一、邓小平确立的改革从农村开始 ,为中国农村的现代化社会变迁提供了前提和实践的机会1 邓小平对农村、农民问题的特别关注 ,促成了农村成为社会主义改革的策源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毛泽东曾说过 ,中国革命的问题主要是农民问题。而对一个没有经历过完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国家来说 ,其社会现代化的问题可以说 ,主要仍是农民问题。因而 ,改革必须从农村、农民开始。“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呢 ?因为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 80 %。农村不稳定 ,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 ,农民没有摆脱贫困 ,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坦率地讲 ,在…  相似文献   

14.
迟福林 《学术界》2012,(5):242-245
自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之后,中国经过20年的努力探索,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并实现了经济的长期快速增长。与此同时,20年来也积累了某些不公平不可持续的体制性、结构性的突出矛盾。今天,中国的转型与改革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转折点,迫切要求市场化改革导向的战略性转变,走向公平可持续的市场经济。实现这一转变,决定着中国转型与改革的成败,决定着中国中长期的经济增长前景。  相似文献   

15.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现代化建设,面临着许多特殊的困难。人多地少、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城乡差别很大、农村发展滞后是中国的特殊国情。国情决定了中国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农村现代化,其难点也在于农村现代化。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经过50年不断的探索,终于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现代化道路,形成了独特的历史经验。一、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是对传统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的突破和超越如何实现农村现…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三十年来改革开放的巨大成绩,是在成功实现从“国家革命的逻辑”向“社会发展的逻辑”的历史转折中取得的。我国改革从一开始就具有的必然性使得它能够很快地切入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中,从科技进步与制度创新两个方面为“发展生产力”与“解放生产力”提供了社会空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能否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上得到成功推进,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发展与深度推进的关键环节,必将成为新一轮解放思想与进一步改革开放的又一个重大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7.
广西农村改革十年来,按照党的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和部署,由单项改革到综合配套改革逐步深入,推动着农村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过去10年改革的历程,大致可分为两个发展阶段,实现了五个突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979年至1983年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根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端正指导思想,坚持从实际出发,把改革的重点放在调整生产关系,改革上层建筑领域中那些与新时期任务不相适应、妨碍生产发展的部分。改革的主要内容是:(1)取消人民公社,实行政经  相似文献   

18.
自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之后,中国经过20年的努力探索,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并实现了经济的长期快速增长.与此同时,20年来也积累了某些不公平不可持续的体制性、结构性的突出矛盾.今天,中国的转型与改革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转折点,迫切要求市场化改革导向的战略性转变,走向公平可持续的市场经济.实现这一转变,决定着中国转型与改革的成败,决定着中国中长期的经济增长前景.  相似文献   

19.
12亿中国人选择的是改革。改革是这个古老民族在新世纪点燃的一盆圣火。中国人民希望:改革之火将映红祖国整个大地,照亮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这个目的能达到吗? 《21世纪——社会主义走向振兴的世纪》(余金成、王兰垣主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出版)一书,对此作了肯定的回答。 第一,全书的基本理论观点,都是紧密围绕着社会主义改革问题展开的。首先,该书从宏观上把  相似文献   

20.
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成效及其比较 80年代末至今,世界上绝大多数的社会主义国家都处在从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之中。从这个大背景下观察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中国经济改革就具有了国际比较的意义。迄今为止,中国的改革已走过了20年的历程,并在各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的进展。具体标志有两方面:一是改革促进了发展。在改革期间,中国的GNP经济增长率,平均每年增长9.5%以上,是同期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的三倍(图一);二是在实现改革的目标,即实现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道路上,已取得了重要的进展。据测算,目前中国全社会经济活动中由市场经济调节作用的力量整体上已达到 60%左右。特别重要的是,这两个方面的进展和变化是在政局稳定和社会稳定的情况下实现的,与原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情况相比较,既有自己的特色,又有国际上普遍承认的成功经验(图二),由此在理论上形成了“中国的市场化改革模式”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