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金应熙教授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学界评价他治学的特点是“学兼中外,博古通今”,“具有开阔的学术视野”。金应熙教授一生最主要的学术成就是在中国古代史领域。他研治中国古代史的思路和方法,受其两位老师许地山和陈寅恪的影响甚大,在这种师承的直接影响下,就形成其重视对第一手资料的钩稽贯穿和考辨分析,综合历史学、语言学、民族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探求历史的沿革变化、因果关系,并重视探讨周边民族史的治史特点。他对中国王位继承法的研究,慧眼独识,别开生面,而又视野开阔;他对长城历史作用的研究,具有突出的开拓性意义;他对国外学术成果的评价,至今仍具启迪作用。金应熙教授在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香港史研究领域亦颇有建树,是香港史研究领域公认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相似文献   

2.
<正> 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参加金应熙教授学术思想研讨会,我们首先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是:什么是金应熙老师治学风格的主要特色?金冬雁学兄的讲演中,把这一特色概括为“学贯中西”,并进一步指出:“这不仅是因为他精通东西方语言并有较高的文学修养,而且是因为他善于从东西方的史学思想和方法中吸取精华,融会贯通.”我以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概括.事实上,30年前金老师在北京工作时,史学界的一些著名学者,也正是以“学兼中外、博古通今”这八个字,来评品金老师的学识的.那么,金老师的“学兼中外、博古通今”的学养,是怎样培养得来的呢?这除了与少年时期的诗教、中学时期的通才教育有关,更与青年时期在香港大学的许地山、陈寅恪和马(钅监)三位导师的教导有关.就中,许地山先生对金老师的影响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3.
“金应熙教授学术思想研讨会”综述本刊记者郭秀文1997年12月24日,由广东省历史学会主办、中山大学历史系协办的“金应熙教授学术思想研讨会”在中山大学永芳堂举行。来自广东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及金先生的弟子、家属等共60余人出席了会议。会议...  相似文献   

4.
徐日君 《理论界》2005,(10):168-168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受佛教影响的作家有许多,而没有一位能与许地山相匹敌,许地山先生为佛学宗教学比较研究付出了毕生的心血。  相似文献   

5.
王中江博士所著《理性与浪漫——金岳霖的生活及其哲学》一书,由河南人民出版社于1993年12月出版。张岱年先生在该书《序》中肯定地指出;“这是一部学术史力作。”诚然,该书是研究金岳霖先生的一个重要新成果,具有许多特点,主要如下: 首先是全面性。正如该书副标题“金岳霖先生的生活及其哲学”所示,作者对金先生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并非像一股论者那样,或者只研究金先生的学术思想,甚至仅是研究金先生的某一个学术问题;或者只研究金先生的生平,甚至仅是回忆金先生的某些生活片断,该书兼而有之,比较全面系统地研  相似文献   

6.
金应熙的博学与迷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文之前的闲话 金应熙似乎是一个颇有争议性的学者.比如说他是否"背叛师门",又比如说他在学术上的"定位"等.  相似文献   

7.
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金应熙一生中对研治中国古代史、香港史和学术史均有重要创获。他治史的特点是力求创造性地运用唯物史观基本原理,以社会经济、政治、民族、文化等方面的相互联系、推动和互相制约,全方位地进行考察,探求中国历史发展具有深层意义的规律性;他对古代长城历史作用的研究,尤其具有突出的开拓意义;所著《陈寅恪》一文,深入地分析史学大师陈寅恪的学术成就和治史方法,并从20世纪史学发展的高度,对其做了准确的历史定位。  相似文献   

8.
<正> 我的父亲金应熙教授原本爱好数学和天文,后来却转向史学并将毕生献给了历史研究.在我们的家庭中,唯独我没有研究历史,却转而学习自然科学并成为一名生物学工作者.然而也许是由于从小受到父母亲的教育和熏陶,耳濡目染,我对父亲的学术思想和治学方法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只是在逐渐走上自然科学研究的道路以后,我才深深地体会到,父亲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历史学家,他既尊重史料,又善于博采众家之长,他  相似文献   

9.
金应熙的“熟读兵书”,也确实到了惊人的地步。他喜欢搜罗棋谱,古今并集。且往往有第一手的最新资料(现场抄录的名局)。一九三九年,“六王专鼎赛”在香港文圆酒家举行,参赛者既有本地棋王,亦有外来国手,隐隐含有“对抗”意味,更加引人注意。结果由早已拥有“七省棋王”行头的周德裕夺魁,董文渊第二,卢辉第三。六王赛不仅轰动一时,对往后棋坛亦有深远影响。中国象棋史家徐骥在他的专著有记事诗云:  相似文献   

10.
仲秋的一个下午,我们怀着求教之意,采访了原广东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历史学家金应熙教授。健谈的金教授热情地回答了我们提出的问题。金教授1919年12月出生于广州。从1927年起先后就读于香港英皇书院、广州培正小学等学校。1938年,以优异成绩免费进入香港大学中国历史学系。在许地山、陈寅恪等老师的教导下,他对中国古代史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后在岭南大学任教时,开设过中国通史、秦汉史、中国社会史等课程,继续对中国古代史特别是分期问题开展研究.建国后,他因工作关系对中国古代史的研究曾长期中断。1980——1981年间,他应邀前往墨西哥学院任教中国史一年。在墨西哥,他阅读了较多国外学者研究中国古代史的专著,深感有必要向我国史学界介绍国外研究动态.金教授外语水平高,五年来,他应用英、日、  相似文献   

11.
马君武先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革命家、教育家和爱国诗人,是蜚声海内外的文化名人。今天是他诞生120周年纪念日。在新世纪的第一年,我们来纪念他,有着重大的意义。 江泽民同志在中同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人会上的报告指出:要“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清楚地表明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是当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君武先生的业绩以及他的革命精神就是一份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作为革命家,他追随孙中山,投身民主革命,…  相似文献   

12.
张荣芳 《学术研究》2005,(2):121-125
陈垣、陈乐素父子两人都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史学家、教育家.陈垣通过言传身教,影响了陈乐素的学术道路.这些影响主要反映在学术思想的传承、治学方法的传授和教书为人的教诲.  相似文献   

13.
物理学诺贝尔奖得主保利与著名心理分析学家荣格,曾有过一段特殊的学术合作与交往。荣格采用其心理分析的技术来与保利工作,在此帮助下保利走出个人的心理困境,发展了对无意识心理学的兴趣,并激发了他在原子物理学上的灵感。通过保利的梦,荣格阐释了无意识自发展开的过程、炼金术的象征意义以及原型意象的心理分析作用。两人合作完成了对于"共时性"的研究,启发了当今复杂性系统理论中对"涌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论丘东平     
由“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的转变,显示了新文学作家代际差异的形成,而丘东平就是最为出色的“新世代”作家.他的作品彻底超越了早期左翼文学“革命+恋爱”的模式,摆脱了左翼的“学生腔”和“小资味”.他给左翼文坛吹进了一股清劲而质朴的风气,又能以鲜活、真切、感性的文笔感染读者.他的创作为我们再思考左翼文学运动乃至文学与革命的关系,提供了积极的范例.  相似文献   

15.
约瑟福斯作为第一位引起非犹太世界注意的犹太史家,他的历史叙述一直力图在犹太文化与异族文化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实际上,无论是约瑟福斯在《犹太上古史》中所表现出的不明态度、在《犹大战争》中的双重标准,还是在《反阿皮翁》中自相矛盾式的论证,都是一种文化冲突在史学家心中的深层次反映.  相似文献   

16.
秦岸舶  钱刚  盛勤 《文史哲》2002,(2):61-69
王元化先生为中国学术的发展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他坚持真理,提倡思想不能强迫别人接受,思想也不是暴力可以摧毁的,提出多一些有学术的思想和有思想的学术的见解。  相似文献   

17.
试论阿Q的悲剧性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阿Q正传》的主人物阿Q的个性心理、作者创作意向及与阿Q悲剧密切相关的主要人物三个层面着笔,阐释分析论述了阿Q悲剧的个性表象特征、内在心理实象及社会环境意识,从而自然而然地得出造成阿Q悲剧的个体性与社会性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18.
傅德华 《文史哲》2003,23(1):55-60
蔡尚思提倡学术争鸣 ,主张争鸣是创新的基础。只讲唯民 ,不讲唯传统。一生对传统文化持批判态度 ,尤其对旧礼教的批判是其思想的特色。他一生反封建 ,把思想寓于学术研究之中 ,道德文章在学术界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王晴佳 《学术研究》2005,(11):91-97
本文以台北史语所和近史所所藏"傅斯年档案"和"朱家骅档案"之有关信件为基础,探讨陈寅恪名字的读法和他与老友、史语所上司傅斯年之间的关系.这些信件显示,陈寅恪在国外求学时,一直用标准发音拼写他的名字.另外,他与傅斯年之间的关系,自20世纪30年代末期开始,也曾有一度十分紧张.这一紧张关系的造成,与傅斯年的"学霸"作风有关,也与陈寅恪追求学术独立的立场有关.从中,我们亦可看到陈寅恪1949年决定去留大陆的一个因素.  相似文献   

20.
孙中山在护国战争、护法运动期间,对为中国民主共和事业奋斗历尽艰辛并做出贡献、立下勋劳而先逝的盟友,尤其是牺牲在战斗岗位上的同志都伤感万分、深情缅怀.除与盟友联衔发讣告、唁电外,他还撰写祭文,题书挽额、碑词,以至亲往吊祭恭读诔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