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们谈论马克思哲学,离不开谈论马克思哲学新原则。在学界对马克思哲学新原则的表述存在差异,这些表述固然从不同角度出发都可以把握马克思哲学革命的精神实质,但有时会错失马克思哲学的发生过程,使马克思哲学新原则得不到突显。对象性活动、感性活动和实践是马克思哲学新原则的关键词,本文从马克思哲学的发生过程出发对这三个核心词进行梳理,以期更清晰地理解马克思哲学新原则,推进马克思哲学的大众化。 相似文献
2.
当费尔巴哈试图以感性对象与直观拒斥黑格尔哲学的时候,由于陷入对象性关系与直观的方法,这种感性原则并没有贯彻到底,最终导致了自身哲学的矛盾.马克思则通过感性活动,将费尔巴哈的感性客体上升到感性主体,为感性注入了自我存在与发展的原动力,将感性活动原则贯穿始终,达到了一种哲学原动力的提升.这种哲学原动力的提升一方面体现在感性自身的完善性与哲学原则的贯彻性上,另一方面则体现在由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的重大转变. 相似文献
3.
费尔巴哈诉诸感性直观,把人只看作是"感性对象",结果使人陷入了另一种形式的抽象;马克思则立足于人的实践,把人理解为"感性活动",最终找到了通向现实的人的道路。从人是"感性对象"到人是"感性活动",马克思实现了哲学史上对人的理解的革命性变革,即在理解人的逻辑前提上从"抽象的意识"转向"现实的个人"、在把握人的思维方式上从现成论转向生成论、在考察人的理论态度上从直观态度转向实践态度。 相似文献
4.
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不能简单的归为唯心主义.从其革命的目的来看,康德只有把感性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才能挽救当时的科学危机,而科学感性论的建立正是通过把人类先验的认知方式作为事物的先验存在方式来完成的,这种转变成为了哲学认识观上深刻变革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6.
高广旭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5):74-77
费尔巴哈与马克思都从“类”的角度实现对黑格尔哲学的“唯物主义”颠倒。但两者的“类理俗’存在根本差异:在理论基础上,费尔巴哈从“感性直观”出发,马克思则从“感性活动”出发;在理论内涵上,费尔巴哈的人是“自然人的共同体”,马克思则认为人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理论归宿上,费尔巴哈着力于虚幻的“宗教批判”,马克思则强调现实的“社会批判”。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提出哲学从人的感性活动出发,是针对资本时代状况为哲学发展厘定的基本方向,也是哲学回归其始源出生地即现实生活世界的合法途径。当今哲学无疑需要以此为据来筹划自身,才能参与现实生活,突破资本与形而上学的抽象统治,通过守护思的事业而合理地确证自身的存在。 相似文献
8.
分析的哲学思潮作为20世纪西方影响最大的三大哲学思潮之一,在当代哲学发展中仍然发挥着重要影响。对于这一哲学思潮,我们常用“分析哲学”来概括,有时也用“逻辑哲学”或“语言哲学”来称谓。就分析哲学谈分析哲学,割裂分析哲学与传统哲学的关联,可能导致人们对分析哲学及其相关称谓所隐含的哲学范式变革意义并不自觉。从哲学史的坐标系来看,分析哲学及其不同称谓都有相应的“靶子”:“逻辑哲学”主要针对传统的“世界观哲学”,“语言哲学”主要针对传统的“意识哲学”,“分析哲学”主要针对传统的“体系哲学”。由此,分析哲学与传统哲学较为隐蔽的深层关系及其不同称谓所隐含的哲学史变革的多重意涵,也就获得了更为清晰的“澄明”。 相似文献
9.
10.
马克思哲学曾经遭遇和正在经历的种种误解表明不先行澄清马克思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之闻的关系.是不能全面而深刻地理解马克思哲学的.但是要厘清二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决非易事,必须首先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感性在马克思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中具有决定性意义,是其各自哲学革命的秘密所在,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的革命首先就体现为对其感性论的批判与超越上,而且这种批判与超越指向的是整个传统哲学.因此,感性应是解读马克思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之间关系的理想突破口. 相似文献
11.
怎样理解马克思的哲学革命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孙正聿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45(3):5-15
马克思把关于“世界何以可能”和“自由何以可能”的理性思辨,革命性地变革为关于“解放何以可能”的实践哲学,形成了以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理解和变革人与世界关系的世界观。跳出现行的学科分类的思考方式,才能深切地理解马克思的哲学革命,理解马克思的关于人类解放的学说。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抽象劳动”和费尔巴哈“感性直观”的扬弃,创造性地提出了“感性活动”的原则,从而引发了一场存在论本体论的变革。感性(活动)是在社会状态中的能动和受动的统一。这是马克思存在论本体论的核心内涵。马克思的存在论是以巨大的历史感为基础的,由此感性活动的存在论意蕴与历史性境遇便统一起来了。感性活动所蕴涵的人类解放之路也因巨大的历史感而不断彰显。 相似文献
13.
西方近代哲学深陷作为"主体"的"意识"之中,而未对"意识"自身的根基加以应有的考察,黑格尔哲学是其最高代表也为超越之提供了方向.费尔巴哈对之展开了革命却不彻底,真实的世界仍无法"显现".马克思彻底完成了这一革命,并进而开拓了历史境域,开展了对真正人类历史时代求解的伟大事业.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概念终结了实践哲学,开辟了哲学实践。马克思在人的感性的对象性活动中,不是创建了实践哲学,而是丰富了哲学实践。通过人的感性的对象性的社会活动、历史活动和世界活动,哲学政治化,政治哲学化,这是我们思考马克思哲学实践概念必须面对的,也是我们探讨当今全球社会实践无法回避的。 相似文献
15.
我国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发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后期,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论著为标志。这种看法不符合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实际情况。事实上,马克思的"哲学革命"早在1843年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便已发生。他的"哲学革命"是一个过程,《批判》是这一过程的真正起点,后来的马克思著作不过是推进、深化了他的"哲学革命"而已。《批判》是真正开启马克思"哲学革命"思想历程的"初始性著作",是他的第一部"新唯物主义著作"。澄清这一点,有助于科学评价《批判》这一早期著作的哲学价值与历史地位,恢复马克思思想史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6.
感性的超越--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基础是感性的超越,这一超越的实质是以感性动力原则超越传统理性主义所遵循的理性动力原则,以感性活动超越感性直观。其目的是消除理性动力原则中的形而上学虚假性及其对现实生活世界的统治。消除理性主义形而上学虚假性的基础是感性必须运动起来,而感性要想运动起来的前提条件是感性的解放。感性解放也是理性解放的基础,没有感性解放,单纯的理性解放是无法消除理性主义形而上学虚假性的。 相似文献
17.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从革命哲学到建设哲学的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到今天,无论从其内容、形态及功能上看,都存在从革命哲学到建设哲学的转变。这个转变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随着社会实践而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是随着时代主题和无产阶级政党地位的转变而逐步实现的。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也经历了近半个世纪曲折的转变历程,直到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个转变才算基本实现。至于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形成一个更加丰富、完善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哲学理论体系,还需要全党全国人民的长期努力。 相似文献
18.
从“理解”与“解释”的区分看马克思哲学的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解"和"解释"的分野,一开始主要是在方法论层面上被意识到的,其直接背景是为了抵制自然科学方法的独断,凸显人文学科的独特视阈.海德格尔则真正地揭橥出这一区分的存在论含义在于:它不仅仅昭示了一种独立于自然科学之外的特殊视野,更重要的是它还确立了一种把握人的存在的独特领会方式.其实,后者在马克思哲学语境中被折射得尤其突出,它意味着超越那种把世界当作感性对象的直观态度,从而达到一种新的姿态,即从人的感性活动这一原初基础出发去体认和领会世界的批判性反思和变革,这也就是马克思所主张的"实践的唯物主义"态度. 相似文献
19.
维特根斯坦把哲学从思辨路向转轨到语言分析路向,深度解构了传统西方哲学,实现了哲学的革命;马克思把哲学从思想世界降临到现实世界,颠覆并全面超越了传统哲学,并把哲学与无产阶级现实解放紧密结合,成功实现了哲学的革命与革命的哲学的双重变革。 相似文献
20.
传统教科书模式系统地遮蔽了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与资本批判、历史唯物主义建构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统一性,因而也就肢解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要超越这种片面的解释模式,亟需阐明哲学革命与资本批判的统一性,并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历史、逻辑与实质等根本性问题。从历史视角看,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核心内容是资本主义社会批判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问题意识不断生成、历史唯物主义与政治经济学相统一的科学方法不断成熟的过程。从逻辑视角看,马克思哲学革命内含新唯物主义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和资本主义批判三个理论层面,三者彼此交织,结合为一个理论整体。由此,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就是"哲学—政治经济学"总体性革命,其核心在于哲学革命与资本批判、历史唯物主义建构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统一。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根本意旨并不在于建立某种包罗万象的思辨哲学体系,而是在于开启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批判与内在超越的历史路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