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审美体验具有性别差异性.被不少研究者诟病的都市消费文化及网络空间进一步物化了女性身体的现象,恰好是女性确立自身主体性的时代特征,女性的身体/生命活动正成为一种更具主体性的审美活动或艺术表演.肯定广大女性的审美体验与大众消费文化的内在联系,使不受重视的女性日常活动令人瞩目且富有诗意,对于我们的文艺理论建构及生存环境的健康未来,皆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由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媒体成为影响社会和人们价值观的主要力量。大众传播媒体所传播的有关婚姻家庭方面的信息来自社会,但是,大众传播媒体对其有一定的筛选,从而整合受社会上各种因素影响的不同婚姻家庭观念,婉转地表达出自己的观念,对社会上所存在的各种婚姻家庭观念做了一个价值导向。可以这么说,大众传播媒体在传播包含了受各种因素影响的婚姻观念的信息的过程中对大众的婚姻家庭观念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由于媒体形态在媒体素养教育形式上的"风向标"作用,大众文化在媒体素养教育价值取向上的"晴雨表"作用,西方媒体素养教育在深度上经历了从"抵制媒体→认同媒体→思辨、解读媒体→赋权媒体"这样一个不断深化的轨迹。其对我国媒体素养教育的重要启示是:构建媒体素养教育的技能向度、文化向度和多维向度,促进其向超越保护主义取向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电视文化:一种大众的消费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文化是一种多元的文化形态,它在本质上属于大众文化,但又兼具精英文化、通俗文化、主流文化和边缘文化的属性,同时还与当代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消费文化日益盛行的今天,随着消费行为和与之相关的价值观念对社会生活渗透性的增强,电视文化正在作为一种消费文化参与着社会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建构。以下,本文将从电视文化和消费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关系、电视文化的结构要素、电视文化的生成和传播过程等维度阐述电视文化的消费文化属性。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媒体作为社会公器,应该给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一个发言的公共空间。然而,由于该群体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地位相对处于弱势,他们拥有少量甚至没有话语权。本文以弱势群体的话语权为切入点,分析大众媒体弱势群体话语权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试图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6.
大众传播研究不能忽视大众媒体所有权和控制权的经济含义.这不仅仅是一个“谁拥有媒体”的问题.媒体产业的市场结构、企业行为、绩效以及公共政策之间的关系是构成媒体所有权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文化伦理是构建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一环,无论是对文化本身还是对整个社会的长远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文化伦理作为一种规制手段和新秩序的基石应当受到重视.艺术大众化促进了文化权利的平等,同时也产生了大众文化伦理价值缺失的弊端.文化伦理应当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一种状态,反映整个社会的精神状态.文化伦理价值体系的构建有助于明确文化发展的方向,规制文化消费和市场乱象.构建大众文化伦理价值体系既要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伦理道德,也要吸收国外大众文化伦理的精髓.在当今文化产业大发展时代,精神领域的人文关怀和道德伦理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8.
在消费社会中,消费越来越被具有社会意义的符号性的东西所渗透,并逐渐呈现为一种文化意义的消费.文化消费承栽着社会意识形态功能.一方面它重新塑造着社会需要的消费者;另一方面又制造了物的新的意义和价值,保证社会制度的延续和创新.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对大众的影响能够渗透到一切领域中.文化消费的意识形态充分重视人的情感体验,并对消费者产生长期的、积累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也论大众审美文化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众审美文化既是社会文化进步的表征,又是社会总体审美文化得以长足发展的客观要求。本文在探讨种种流行意见的同时,拟对大众审美文化作总体上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10.
针对当下文化商品化大潮引发的文化消费生态危机,有必要规范化建构文化消费生态治理体系。这也是国家文化治理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建构该体系的目标是使文化消费生态圈的内生态主体和外生态环境形成一种良性互动、有机融合的生态关系。文章基于跨学科视野,运用规范研究法,在经济和文化两个维度之间寻找消费生态和文化生态的平衡点。引入生态学上的“生态位”和“生态链”的概念研究内生态主体之间的关系,运用用PEST变量模型分析法分析外生态环境。最后提出要不断强化对文化消费者的引导和对文化消费市场的调控,促使良性的文化消费生态形成,倒逼文化生产生态回归正轨。   相似文献   

11.
大众传媒在传播社会性别文化过程中,具有导向性、教育性、协调性、舆论监视性等多方面的功能.当前,应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载体作用,构建先进的性别平等文化.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分析了中西方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科学根基和思想根源,研究了其文化语境问题.从文化史的角度看,西方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与其文化背景紧密相连.与西方相比,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科学文化根源相对薄弱,有一种历史缺失,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国情.  相似文献   

13.
在传媒化生存的今天,传媒文化已经成为我们的生活场景与方式,并逐渐融入我们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血脉.因此,对传媒文化日益扩大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显得十分迫切.传媒文化与历史、经济、政治以及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之间是一种关联互动关系,一方面历史、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传媒文化的内容、形态和走向;另一方面传媒文化也深刻地影响甚至变革着这些领域的思想、行为以及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漫画自20世纪初期以独立的画种出现以来,以报纸为媒介,一直与政治运动和社会现象紧密相关,为大众所理解和喜爱。今天,美国和日本文化对中国的渗透造成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漠视和不理解,曾经普及于世的时政和世象漫画逐渐式微,而盲目模仿他国文化的创作已失去了其大众传播的功能。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建议中学和大学开设中外文化的相关课程,使青少年在以西方文化为主流的媒介全球化情况下,正确和积极地了解本国传统文化以及西方文化的发展过程,进而培养他们的比较和借鉴能力。  相似文献   

15.
从和谐文化视角看媒介品格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文化是和谐价值与和谐精神主导下的社会文化模式,和谐文化建设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壮大,减少思想冲突、增进社会认同具有积极意义。媒介组织是专门从事大众传播活动以满足社会需要的社会机构,是和谐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推动力量。谨从和谐文化建设的背景中展开媒介责任与品格的探讨,提出一些切实的应对措施,并籍此提升媒介的社会品格,使其能在推动和谐文化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和谐文化作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功能,它为实现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各方面的条件和保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精神支柱。建设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17.
媒介作为社会公共领域,其基本功能在于推进人的社会化。而近年出现的那些纯个人问题求助类电视节目,则完全把纯属一己的话语投放到现代媒介这样的公共领域,所表达的问题也完全属于非公共性问题。这显然是对“公众领域”经典命题的一种撼动,也是对于媒介功能的新的拓展和延伸。媒介延伸人体,为的是使个体人最高程度地社会化。而媒介功能的延伸,则把原本作为公共话语平台的媒介,延伸到纯个人化空间。这无疑是对高度社会化之后的个体人的关注。对于把人从文化工业中由于工具理性极度膨胀造成的种种束缚中解脱出来,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论少数民族地区行政文化建设与公共行政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指出少数民族地区传统行政文化中的消极成分阻碍着现代公共行政改革 ,必须对其进行从封闭保守型到进取开放型、从集权专制型到民主参与型、从人治伦理型到法治法理型的变革与创新 ,才能顺利推进地方政府的行政变革。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当代文化的传媒化趋向已经在中国文化中凸现出来,并使当代文化成为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媒介文化。同时文化的传媒化趋向也带来了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因此,现代媒介应树立独特的文化品格,建立主导性的尺度。  相似文献   

20.
清代前中期,清廷通过官方公文、报刊系统的传播及书籍纂修等组织传播来建构封建主流文化,并充分利用和开发民间报刊、书籍出版、传统广告等渠道扩大主流文化的传播网络,将大众传播纳入维护封建治体的文化轨道,甚至对难以管控的社会传闻,有时也能有效利用,以达到维护统治的目的。清廷所奉行的传播一统化观念得以顺利贯彻和实施,社会传播体系在一元结构下有序发展,在维护封建治体的轨道内运行。清末帝国统治式微,社会渐趋近代化,传媒文化趋向多元并存:近代报刊的崛起,宣告了传媒文化性质的根本改变;演说及报刊中的演说文,则以巨大的宣传效应迎合了清末"启蒙"的社会思潮;书籍出版文化的近代化,则使其成为近代思想文化的主要载体与表征;近代广告中也呈现出商业文化的变迁。清代传媒文化充分展现出对社会政权系统的"整合"与"颠覆"功能,促进社会思想文化体系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而阻滞与导引社会观念的变迁。在古代传媒与近代传媒的此消彼长不断交融中,传媒文化成为旧体制、旧文化的掘墓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