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广生同志:《船山学报》编辑部把您的信让我读读,并希望我谈谈看法.现仅就您信中的主要之点,谈一点意见,聊供思考。拙作说船山的诗歌创作。在唐宋之下”,即是说船山的诗不如唐诗,诃不如宋词(船山没有曲流传下来)。您的文章也正是这样来理解的,对于船山的诗,钱钟书先生曾这样评价它:“船山诗乃唐体之下劣者。”又说:“船山识趣至高,才力不到,自作诗闷涩纤仄,试以‘仿体诗’三十八首较之原作,真有夸父逐日之叹”(见《谈艺录》).我是同意钱先生的意见的.我觉得除“仿体诗”外,他的“遣兴诗”、“雁字诗”等亦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因此,尽管李白的诗“并非皆为上乘之作”。“既是清高的又是  相似文献   

2.
张船山,名问陶(1764-1814),四川遂宁县(今遂市)人,是清乾嘉年间著名诗人,成就与袁枚、赵翼、洪亮吉等齐名,有系统的诗歌理论.撰有诗集《船山诗草》,存诗三千余首,为清代四川诗人中诗作最多、诗论最著、名气最大的一位诗作家和诗歌理论家,他对性灵诗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称为性灵诗派的后劲. 1.诗的源泉说精解张船山诗歌理论散见于《船山诗草》中,而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论诗十二绝句》、《重检记日诗稿自题十绝句》、《论文八首》,另外,有的诗句也是诗歌理论的箴言,所以,张问陶的诗歌理论是少而精,见解深刻、新颖、精湛,的确是言简意赅,非  相似文献   

3.
《文学评论》一九八○年第六期发表了鲍昌同志的《〈诗·召南·殷其靁〉新解》。文章说:“此诗究竟写的是什么?《小序》云:‘《殷其露》,劝以义也。召南大夫远行从政,不遑宁处。其家室能闵其勤劳,劝以义也。’其意是说,本诗写的是召南大夫为了王事远行在外,奔波劳累,不得休息,他的妻室‘闵其勤劳’,遂写此诗‘劝以义’。这一说法与《毛传》概同;《郑笺》,孔颖达《正义》因袭之。至朱熹《集传》,更进而断定说:‘妇人以其君子从役在外而思念之,故作此诗。’到了清代以严谨之朴学治《诗》者如陈奂,马瑞辰等人,亦未提出异义。然而,他们的理解实在是错误的。”接着鲍昌同志对本诗“逐字逐句”进行了“考释”,然后,得出结论说;“《殷其靁》这首诗,决不是召南大夫之妻向其夫‘劝义’之诗;正相反,它是一首周代普通人民  相似文献   

4.
郭沫若同志在史剧《武则天》附录中断定武则天生在四川广元(故利州),其论据主要是唐朝李义山的一首诗和利州出土的半截石碑。《李义山诗集》中有《利州江潭作》诗一首,题下自注:“感孕金轮所”五个字。郭老说:“金轮是指武则天”,这无疑问;但他又说:“感孕’是由古代的‘感天而孕来’的,诗与武后无涉”。——这两个说法,我认为很值得研究:(一)从字义上看:“感”字在诗题里常作“感怀”、“感叹”、“感想”解释,“孕”字古义和“赢”相同。  相似文献   

5.
<正> 清代乾隆诗坛泰斗袁枚倡导性灵说诗论。性灵说诗论缺陷之一是不提诗反映社会人生,只倡言诗写个人之“性情遭遇”(《答沈大宗伯论诗书》),《小仓山房诗集》有大量这类性灵诗。但是在创作实践上,袁枚却有相当数量的借古喻今或揭露社会弊端的诗篇,其大部分可以纳入讽谕诗范畴。这就以实践补救了他理论上的偏颇。首先应该重视袁枚的咏史诗。他认为:“咏史有三体:一借古人往事,抒自己之怀抱,左太史《咏史》是也;一为隐括其事,而以咏叹出色……;一取对仗之巧……。”(《随园诗话》卷14)袁枚当然推崇第一体,借咏史而对社会人生发表看法,间接反映当代社会现  相似文献   

6.
汤劲 《船山学刊》2002,(3):27-33
王船山在《登上戍石鼓山》评语中赞誉谢灵运诗,说:“自有五言,未有康乐;既有康乐,更无五言。”这番赞语的倾向性十分明显,说明船山对于谢诗的评价殊高,而且情有独钟。船山是古代湘籍学人中的特出才俊,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不但于哲学与史学研究卓有贡献,即于文学而言,也是深有造诣。其“诗评”中,除存有《古诗评选》八卷之外,据当日目击者记载,尚有宋元“评选”及以诗人为主的陶、谢、李、杜“诗评”等。在这洋洋洒洒、蔚为大观的“评”“选”并载之作中,谢灵运的诗篇最受船山青睐。其《古诗评选》卷一“古乐府歌行”录有58…  相似文献   

7.
南宋诗坛有尤、杨、范、陆四大家之称,而影响最广、成就最大的则是杨(万里)和陆(游)。他们两家被看作是南宋一代的诗界巨擘。刘克庄甚而将杨陆与唐之李杜作了比附:“放翁学力也似杜甫,诚斋天分也似李白”仿佛双峰并峙,两水分流。他有一首《病起》的诗称:“诚叟放翁几日死,著鞭万一诗肩随”,表示了他——也可以说代表南宋一代诗人——对杨陆两家的崇拜。这是定论,自可无疑。  相似文献   

8.
王船山围绕"《诗》道性情"这一命题,以情说《诗》,将《诗经》与其他经书区别开来,从情着眼,肯定《诗经》中的说理诗、叙事诗,突出《诗经》情景描写中的情。船山以情为出发点与联络点,发展了孔子的"兴观群怨"接受理论,视情为《诗经》实现其社会功能的媒介。基于对情的正确认识,船山充分肯定了《诗经》中情爱诗的价值。可以说,情,是船山诠释《诗经》的核心范畴。  相似文献   

9.
<正> 船山重视法相唯识学,近人时有发明。熊十力先生说,他早年十分崇拜船山学问,后读佛典,“始知船山甚浅。然考船山遗书目录,有《相宗络索》、《八识规矩赞》二书,自邓显鹤,曾国藩之伦,皆莫为之刊行。诸为船山作传者,亦置弗道。吾臆船  相似文献   

10.
郭沫若的第一首新诗,发表于一九一九年九月十一日的《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从此郭老诗兴勃发,成为一代诗人。郭老在《我的作诗的经过》中说:“那时的《学灯》编辑是郭绍虞,我本不认识,但我的诗寄去不久便发表了出来。”郭绍虞同志在《关于文学研究会的成立》一文中说;“但我不敢掠人家之美,因为我没有在上海《时事新报》当过《学灯》编辑”。这是郭绍虞第四次表示否认自己是《学灯》编辑了。茅盾同志一九一九年也在《时事新报》做过编辑,据他回答笔者说,当时郭绍虞不在《学灯》编辑部,而是在北  相似文献   

11.
《明史·张居正传》称张居正“少颖敏绝伦,十五为诸生”,也就是说张十五岁才成为生员——即通常所说的秀才。这与事实是有出入的。《张太岳文集》卷六中有张两首诗:《题吕仙口号》和《题竹》,下面均注有“十三岁应试作”字样,其中《题竹》诗还注明是。作于楚王孙园亭”。当时的楚王府在省会武昌。按照明朝科举制度的规定,只有在取得生员资格以后,才能到省会去参加乡试。因此显然“十三岁应试”是指他十三岁应乡试,那么他成为诸生当然要在十三岁之前,断无十五岁之理。  相似文献   

12.
《全唐诗》卷259载张彪《北游还酬孟云卿》诗,与同书卷149载刘长卿《北游酬孟云卿见寄》为一首诗重出(未标互见)。查《刘随州集》亦录此诗,仅个别字不同,诗日:北游忘前事,志愿能相乖。衣马久羸弊,谁信文与才?善道居贫贱,洁服蒙尘埃。行行无定心,(土禀)坎难归来。慈母忧疾疹,至家念栖哀。与君宿姻亲,深见中外怀。俟余惜时节,怅望临高台。这首诗,我认为应为张彪诗,理由如次。首先,此诗《箧中集》作张彪诗,这是很有权威的证据。《箧中集》编选者元结,与张彪为同时人,又是同乡。其所作《箧中集序》说:“已长逝者,遗文散失;方阻绝者,不见尽作;箧中所有,总编次之。命日《箧中集》……凡七人诗,二十四首。”元结就其箧中所藏编定,又加精审,绝不至将刘长卿诗编在张彪名下。其次,杜甫与张彪过从甚密,对其诗歌和书法评价很高。他在《寄张十二山人彪》中说:“独卧松阳客,三违颖水春。艰难随老母,惨淡向时人”,令人联想到此诗“慈母忧疾疹,至家念栖哀”的生活艰  相似文献   

13.
一纳兰成德是位大词人,自清以来,文坛评价之高竟达到“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的高度,令人遗憾的是:却很少有人提到他的诗。实际上纳兰不但写过诗,而且在《本传》上还说:“性德善诗”。他的老师徐乾学在《纳兰墓志铭》上说的更具体:“(纳兰)善为诗。在童子,已句出惊人;久之益工,得开元、大历间丰格。”他的好友张纯修说:“其诗之超逸,词之雋婉,世共知之。”可见纳兰诗与纳兰词在当时还是并誉的。康熙三十年出版的纳兰《通志堂集》,其中有诗四卷,三百五十四首;词四卷,三百零九  相似文献   

14.
《伐檀》主旨探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千余年来,经学家对《诗经·伐檀》的主旨“纷纷无定解”,但是半个多世纪来国内研究者几乎有了一致的意见。早在二十年代,顾颉刚说:《伐檀》“是一首骂君子不劳而食的诗”。胡适在《哲学史大纲》第二篇第二章中以及中国哲学史课堂上,把“君子”解作当时不劳而食的“大人先生”。他说:“你看那《伐檀》的诗人对于那时的‘君子’,何等冷嘲热骂!郭沫若也认为,《伐檀》是剥削者“阶级意识觉醒的反映”。四十年代,蒋伯潜也说:“伐檀之工人生活劳苦,富贵之家不劳而获,享受反丰,故作是诗以刺之。”五十年代,余冠英沿此说认为“这是一首嘲骂剥削者不劳而食的诗”。以后,国内凡涉及此诗的有关著述,均采此说。笔者不揣谫陋,拟在本  相似文献   

15.
李伯敬同志《赋体源流辨》一文对于班固“赋者古诗之流也”的赋源于诗说提出异议,认为后来刘勰《文心雕龙·诠赋》把赋说成“六义附庸”、宋祝尧说“汉兴,赋家专取诗中赋之一义以为赋”以及直到晚近流行的赋体源于诗六义说,都沿袭班固,这两种说法都不正确。李文首先引范文澜同志在《文心雕龙·诠赋》注解中一段话作为依据。范注驳斥赋体源于诗六义说是很有力的。但并没有就  相似文献   

16.
元稹《杂思诗》五首之四云:“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这是一首悼亡诗,“曾经沦海” 这两句,长期以来一直是人们传颂的名句。这两个句子本有出处,它的原型出自于《游仙窟》。《游仙窟》题宁州襄乐县尉张文成作,文成是张(族马)的字。张(族马)大有文誉。当时有人称赞说,(族马)文辞犹青钱,万选万中,因此被称为青钱学士。《游仙窟》是用第一人称写传奇小说,描述假想的恋爱故事,作者用“余”  相似文献   

17.
郭沫若的一首佚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翻阅旧籍,在一九四○年柳亚子书赠阿英同志的《左袒集》手稿中,发现了郭老的一首佚诗——《杂咏》。诗末署名为“郭沫若”。此诗作于一九三一年,时郭老已东渡日本。这首七言绝句,是郭老书赠给柳亚子的一首“寄赠”诗。在这首诗里,诗人把自己喻为举世无双的“太原公子”,表明自己虽然“戎马经年”,而今又流落异国,但欲拯中华民族之大志,毫未减弱。正象诗人所说的那样,与“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相比,“甲  相似文献   

18.
袁枚是清代乾嘉时期诗坛上的一代骚坛主。由他倡导的“性灵说”的诗歌理论在当时备受赞誉。金逸说:“格律何如主性灵,早闻诗论最清真。”(《呈随园夫子》)王飞鸮说:“先生(袁枚)说诗皆发人之所未发。”(《续诗品序》)在乾嘉诗坛上,从表面上看是轰轰烈烈的。以沈德潜为代表的“格调派”正执牛耳,他们大倡封建教化和形式主义文风,严重束缚了诗人们的手脚;力图与之分庭抗礼的浙派诗人,虽小有成就,但由于走宋人的冷  相似文献   

19.
厉鹗《宋诗纪事》卷四十八 ,从《南岳倡酬集》中录下《路出上背仰见上封寺遂登绝顶联句》和《自上封登祝融峰绝顶联句》两诗 ,系之朱熹名下。其实 ,这两首诗并非朱熹、张、林用中三人的联句。前一首诗是张所作 ,在张《南轩集》卷二中 ,题目上无联句二字。从该诗所云“竹舆不留行 ,及此秋容霁” ,“昔游冰雪中 ,未尽登临意”来看 ,此诗显然写在朱、张、林乾道三年 (公元 116 7年 )十一月共游衡岳之后的一个秋天。后一首诗是朱熹所作 ,在《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五中 ,题为《自上封登祝融峰绝顶次敬夫韵》。在资料的可靠性上 ,《晦庵先…  相似文献   

20.
张船山其人读过孔尚任的《桃花扇》的人们,对《读<桃花扇>传奇偶题十绝句》是很感兴趣的。第一和第十首,是脍炙人口的名作:“竞指秦淮作战场,美人扇上写兴亡。两朝应举侯公子,忍对桃花说李香。”“一声檀板当悲歌,笔墨工于阅历多。几点桃花儿女泪,洒来红遍旧山河。”《桃花扇》这部优秀作品,虽然不敢把矛头对准清王朝,但剧中所表现出来的对明朝的吊念,所抒发的“兴亡之感”,客观上是能激起爱国主义感情的。1700年这个剧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