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社会和谐与语言和谐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和谐是社会和谐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社会和谐对社会语言和谐的制约和影响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个层面。社会政治和谐是语言和谐的前提,包括了法律、职能制度、宣传舆论等方面的支持服务;社会经济和谐是语言和谐的基础,经济和谐可以推动语言和谐发展、影响语言的功能关系、调节语言的使用方式;社会文化和谐是语言和谐的保障,社会文化和谐有利于语言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实施地方语言保护。  相似文献   

2.
优选论是由生成语法发展而来的一种表层主导性框架理论,其全部的解释力量来源于限制层级排列模式的操作.优选论作为生成语法理论的分支,具有兼容语音、句法、语义和语用多种因素来解决问题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有中国特色的基层民主制度首先在农村而不是经济文化条件较优越的城市发生 ,这一现象的产生必然有其客观的历史背景和内在的现实条件。为此 ,文章站在历史唯物史观的高度 ,从当代中国独特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和农村现实经济文化条件等方面对这一现象本身做一实事求是的回顾与分析 ,并从中找出对我国的基层民主建设有价值的、合规律性的理论。  相似文献   

4.
福州话多音词语连读后,非首字普遍发生声母的类化。经过大量的验证,本文归纳了制约声母类化的条件在语音、语义、语法和语用等4个方面都有一些规律可寻。但是都不是绝对要变或一定不变的规定性音变。可见福州话的声母类化是多种性质的综合,必须透过多种视角的考察才能得到完整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从优选论看音译的制约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音译是将外来语调整优化为符合本族语习惯的完善的语音组合和结构的过程,这一过程涉及到了一系列音译制约条件。优选论这个理论框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调解各方面因素的问题解决模式,以制约条件排序作为筛选机制,规范着源语的音译,对所有可能的候选项筛选,获得优选语言形式,促使音译词这一异质文化因子适合目的语规范及文化习惯,从而更好地进入目的语语言体系。  相似文献   

6.
标记性制约条件设立的理据是什么,历来是优选论无法明确回答的难题之一。本文对以往有关设立标记性制约条件的基础提出的各种理论观点进行评析,并以此说明优选论在发现和认识标记性制约条件方面所取得的进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讨了刑事诉讼全球化的务件和限制因素,指出在立法层面上的全球化是浅层次的全球化,我国目前要进行的是司法层面上的全球化.在路径上应当以渐进的方式,特别要注重制度建设中的技术因素.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最简方案为理论框架,讨论汉语疑问话题的生成,同时,根据优选论的原理,确定疑问话题生成遵循的制约条件,即特征核查,强疑问话题前置,疑问话题前置,指别性成分前置。  相似文献   

9.
10.
“に"和"と"在表示对象、变化结果、比较基准时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在表示对象时,一方面要考虑是单向进行还是双向进行,另一方面要考虑是在上下辈之间、上下级之间进行还是在同辈之间、同事之间进行。在表示变化结果时,必须考虑是实质性的变化还是一时的或假设性的变化,是强调变化的全过程还是强调变化过程中的某一时间点或时间段,是主观的变化结果还是客观的变化结果。在表示比较基准时,既要考虑是着重于表示以一方为基准的比较还是着重于表示对等关系的比较,是表示类似、合适、相近,还是表示相同或相反。  相似文献   

11.
人类社会的进步与问题同时存在,现代社会更需要人们在思想层面进行深入反思。和谐观的提出是基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赋之以时代精神并最终归之于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关怀。和谐是手段,不是目的,其最终价值旨归是“人”。文章对它与时代主题的关系和作为一种世界观的现实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大同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理想社会观,也是一种最高层次社会理想的政治设计。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以实现中华民族"大同"、"小康"之社会理想,其间经历了艰难的探索。邓小平在1979年首次提出"小康"奋斗目标后,具体阐述了小康社会的内涵,描绘出了小康社会的发展蓝图,从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小康社会思想体系。他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高度,揭示出小康社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发展的不可逾越性,在经济建设上找到了实现大同的正确途径,以其独特的"共同富裕"使中国数千年来的大同理想有了实现的现实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大同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理想社会观,也是一种最高层次社会理想的政治设计。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以实现中华民族"大同、小康"之社会理想,其间经历了艰难的探索。邓小平在1979年首次提出"小康"奋斗目标后,具体阐述了小康社会的内涵,描绘出了小康社会的发展蓝图,从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小康社会思想体系。他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高度,揭示出小康社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发展的不可逾越性,在经济建设上找到了实现大同的正确途径,以其独特的"共同富裕"使中国数千年来的大同理想有了实现的现实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人的心理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孕育心理和谐,心理和谐造就和谐社会。人的心理和谐是社会和谐的精神基石,人的心理不和谐引发社会不和谐,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相似文献   

15.
从社会主义本质属性与本质关系的角度认识社会主义并深刻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发展;把对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认识从“三位一体”发展到“四位一体”并强调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具体化;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原理中包含着社会主义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结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包含着社会主义是和谐社会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和谐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追求,然而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塑造了不同的社会和谐理念.从文化形态看,中国传统的集团文化表现出重道德秩序的"人伦型和谐"理念,西方传统的经济文化则是重效率合理性的"知识型和谐"理念.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一种新型的集团经济文化形态,呈现出以马克思主义为引领的多文化交融的"开放融合型和谐".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特殊作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可以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正确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撑,打造道德基石和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精神文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助推器。  相似文献   

18.
建设性后现代哲学奠基人怀特海有着丰富的和谐思想。他的和谐思想以有机哲学为基础,强调整体视野与多元思维。在他的主要著作中都有关于和谐问题的论述。他对和谐问题的独到见解对于构建和谐中国社会的实践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9.
和谐视阈是对教育现象或问题研究的一种理论视角。和谐视阈下高等教育质量面临量与质的失衡、质量标准同质化倾向严重、和谐统一的质量保障体系尚未建立等挑战。和谐视阈下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必须界定和明确三大主体的角色和任务,形成相互联系和制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实施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策略;增强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全面实施高等教育质量的国际化标准。  相似文献   

20.
“和”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范畴 ,无论是道家 ,还是儒家 ,对“和”都有着深刻的认识和在哲学上的剖析 ,并且 ,都有着极为丰富的实践经验。纵观先秦各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不难看出 ,先秦时产生与定位的“和”的音乐美学思想 ,已为秦后来的音乐美学思想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