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主要论述举证贡任与主张贡任、提供证据贡任的联系与区别,举证责任在诉讼当事人之间如何分配,我国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分配,同时分析推定的法律作用及推定与举证责任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举证责任的分配需要考虑公平、与证据的距离、举证的难易、盖然性等多方面的因素。本文通过一个无效案件的审理,阐述了举证责任分配制度在无效案件审理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我国刑讯逼供屡禁不止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刑讯逼供行为的举证责任分配规则的缺位。根据公平正义的原则,对于刑讯逼供的举证责任分配应当向弱者倾斜,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即被告人提出表面证据后,证明责任即由控方承担,控方须证明其无刑讯逼供事实达到“排除合理怀疑”程度。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举证责任制度在整个民事诉讼制度中的重要性,时举证责任的概念、罗马法以来不同时期国外举证责任分配理论以及我国举证责任分配等基本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分析了我国现行有关举证责任分配制度的现状。并结合侵权行为的特殊性对侵权行为法中的举证责任分配予以说明。  相似文献   

5.
从起诉条件、不作为诉讼、国家赔偿诉讼等几个方面对行政诉讼过程中原告的举证责任进行分析,并对原告举证涉及的若干问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侵犯商业秘密罪写入刑法14年,实践中虽然侵权行为多,但是刑事案件少,且控方(或原告方)胜诉率不高,办案难度大。本文试从举证责任分担制度改革角度出发,分析建立证据转移制度之必要性,以完善刑事法律对商业秘密的保护。  相似文献   

7.
公证具有预防纠纷的作用,但是由于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公证人员在公证过程中难免会发展错证。错证的发生使得公证本身所体现的预防纠纷的作用不得实现,反而会引起纠纷的发生。为了维护公证的公信力,就要及时正确地解决赔偿问题。可见公证赔偿正确的解决尤为重要,而又举证在解决各种纠纷的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但由于公证和公证赔偿的特殊性,公证赔偿过程中的举证也与一般的纠纷不同。本文中从公证赔偿性质出发,对公证赔偿的举证责任进行了简单论述。  相似文献   

8.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实施,标志着我国证据制度达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它强调了司法公正与效率,第一次以司法解释的形式将医疗纠纷侵权之诉纳入推定过错责任范畴。本文通过对在医疗侵权诉讼中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制度的思考,阐明了笔者对该制度的认识与理解。  相似文献   

9.
自刑法规定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以来,对于该罪在刑事诉讼中的证明责任产生了较大的争议。本文从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举证责任的分配、罪名的实体构成等方面展开论述,认为在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并没有倒置或“证明责任转移”,仍是由控诉机关承担举证责任。  相似文献   

10.
以"过失"为基础的过失责任论在国际责任领域占据着统治地位,其缺陷也日益凸显,由此,国际法不禁止行为责任逐渐得到法学界的关注.本文主要介绍了国际法不禁止行为责任的四个法理基础,即严格责任原则、未履行国际义务、救济原则、公平公正原则.本文从国际法不禁止行为产生的背景及制度的建立入手,通过与传统国家责任的对比中突出上述四项原理成为国际法不禁止行为责任法理基础的原因,并且具体分析了四者之间的密切关系,由此说明国际法不禁止行为责任存在的必要性及对国际社会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马岩 《决策与信息》2010,(11):10-11
近年来,高发的危害公共安全类犯罪让我们深思,危害公共安全的特性决定了此类犯罪后果的严重且难以弥补性,针对该特性,严格责任摒弃了传统的罪过责任原则,采取灵活的过错推定和举证责任倒置的方式,既是对罪过责任的有益补充,也是现代刑事司法价值选择的结果。本文在清晰界定严格责任内涵、价值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现有刑法制度的剖析,探析我国刑法引入严格责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中,笔者对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概念、构成要件、责任方式进行了简要论述,并以此为基础对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竞合的理论进行了简要介绍,对实务工作中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发生竞合时,面临择一而诉的情形下所应考虑的举证责任、损失救济范围及诉讼时效等问题进行了一定阐述。  相似文献   

13.
笔者在阐述知情同意书的内涵和性质的基础上,分析了知情同意书与举证责任,据此提出知情同意书在医疗诉讼中的运用方式,以期对防范和化解医疗纠纷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法律推定是从前提事实推出推定事实,使得当事人只要对前提事实的证明就能得到对推定事实的证明效果。其设立减轻了当事人提供证据的负担,同时也对当事人的证明责任产生了影响。本文从法律推定的概念入手,分析法律推定与事实推定、法律拟制的关系,然后再分析法律推定对证明责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民事诉讼在三大诉讼中的受理数量持续增加.民事诉讼的证据问题受到了法学界和司法实践部门的重视,但是证据该如何提交,什么时间提交,如何认定一直是法学界研究的课题.2001年12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该规定于2002年4月1日施行,但是该规定毕竟只是最高的司法解释,与我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不衔接并且有矛盾之处.虽然该规定在我国首次确立了举证期限制度,目的是实现证据由随时提出主义向适时提出主义转变,但是制度的滞后性和不完善性,影响了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工作的顺利进行.导致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中产生了很多问题.从司法实践的角度看,解决民事审判过程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理顺法院与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保障民事审判工作的顺利进行,就必须将“举证责任期限”问题进行立法和细化. 举证期限制度本意是为提高诉讼效率、促使当事人尽快的提交证据、保证司法程序的公正.但是由于当事人缺乏基础的法律知识,和相关的配套制度不完善,导致举证期限在民事审判工作中无法发挥其作用.本文引入律师强制代理制度、和法律援助体系对举证期限制度的发展提供有利的保障.  相似文献   

16.
“谁主张,谁举证”的证明责任,要求当事人必然提供证据证明自己的主张,但由于我国当事人取证能力不足,以及证人作证制度存在的固有缺陷,悬赏取证应运而生。由于法律上的漏洞,悬赏取证遇到证据效力存疑的问题,导致司法实践无以适从,出现混乱。因此,对悬赏取证证据效力必须作出理论的回应,通过诉讼模式、举证责任等角度深入分析论征悬赏取证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加以规范、限制及立法完善,以期为实践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7.
闫雪春 《决策探索》2009,(20):70-70
在行政诉讼过程中,被告对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行政执法机关向法院提供的各类证据,只有合乎法定要求才具有效力。《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对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鉴定结论、现场笔录等各类证据作出了规定,特别是对证人证言的规定更加严格。因此笔者认为在行政执法中要慎用“证人证言”.  相似文献   

18.
"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是稍有诉论法律知识的人都知晓的.民事诉论法第六十四条就是这一原则的体现.这一原则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从程序意义上讲,原告对于自己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第二,、从实体意义上讲原告提供的证据应当满足法官判断法律事实的一般标准.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刑事诉讼实行二审终审制,诉讼中证据是认定事实的关键。在审判中出现二审新证据的情况在司法实践中屡见不鲜,本文就刑事二审的新证据进行分析并认定为在刑事一审中未举证的证据在二审中进行举证,都应属于刑事二审的新证据。同时本文对刑事二审新证据的价值理念进行梳理,通过禁止双重危险原则、保障人权原则、法律真实原则进行价值分析,并最终提出针对刑事二审期间的新证据的司法解释建议。  相似文献   

20.
交通事故认定书包含事故基本事实和责任认定两大部分,是处理交通事故引起的一系列纠纷的重要证据。在民事诉讼中,对于交通事故认定书的责任认定部分,法院要严格审查,认为确有不要的可重新划分责任;但对于事故基本事实有无质证的必要和重新认定的可能?本文结合案例,论述交通事故认定书在诉讼中属于证据,需经法庭质证、认证,方能作为定案依据,如有充分相反证据,比如鉴定结论,则可以推翻交通事故认定书记载的基本事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