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现代散文从《新青年》的“随感录”发轫后,很快扩散到报刊“副刊”中,几年内就呈现出一种百花争艳的态势,品类繁多,形式多样,到30年代中期出现了史无前例的繁荣,并在整个40年代向着丰富多样的趋向发展,名作蜂起、新人辈出、创型继续、繁荣依旧。  相似文献   

2.
一、历史和时政:政治文学的发展轨迹解严、强人消逝、反对党建立、“统”“独”议题摆上桌面……80年代的台湾经历了政治上变动最为激烈、快速的年代,相应地,也成为“政治文学”空前繁荣的年代。进入叨年代后,“解严”所释放的政治能量已渐衰减,政治“抓征”现象有所沉淀,“政治文学’咱然也有着相应的潮起潮落,但80年代所开启的一些议题或主题,则延续下来且有进一步深化的趋势。“统”与“独”仍是叨年代台湾文坛不能回避的议题。其中较集中、明显的对抗有:1995年间台大教师陈昭瑛得到陈映真、王晓波、林书畅等呼应的、与若干具有…  相似文献   

3.
论90年代“生长型”景气循环杜辉,胡健大连舰艇学院,西安石油学院景气循环,是市场经济中经济周期运动的形象化说法,尤其是用于描述长期持续繁荣时期的尤格拉类型周期波动。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快速成长时期,其尤格拉周期性波动也呈现出“生长型”景气循环...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政治化倾向依时间顺序分为四段。即:五四时期到40年代,从“为人生”到“为政治”,50年代到“文革”前夕,“左”倾路线升级,“文革”十年,阶级斗争扩大化,90年代初期,极左思想回潮。本文对其进行了提纲挈领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有一位学者说过:“正当法国人用武器占领巴士底狱的时候,德国人则在康德这只头羊的带领下攻占了德国的巴土底狱。”这句话非常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巨大社会功能。的确,在80年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中,哲学社会科学就曾经发挥过这样的作用,它摧毁,”僵化的极左思潮的“巴士底狱”,开创了“个新的时代。那时,许多哲学社会科学著作竟成了热门的畅销书,发行达几十万册,许多青年知识分子如饥似渴地阅读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全社会都高度重视社会科学。但是,到了90年代,哲学社会科学那种繁荣热闹景象却风光不再,社会科学知…  相似文献   

6.
“学术”,在《辞海》中的解释是指较为专门、系统的学问。它是知识这个大金字塔的塔尖,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理论性和指导意义。因格斯说过:“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五四运动时期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学术迎来了第一个高峰期;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长期的思想桎梏得以解禁,学术界反弹式地出现繁荣局面。孔范今在《在新学术视野中反思与重构》中说“20世纪80年代的中前期……一篇硕士或博士的学位论文就可以名噪天下,  相似文献   

7.
蕴含危机的美国“新经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90年代初期,美国经济走出“滞胀”之后,出现了持续增长的势头,GNP的增长率由1990年的1.3%上升到1998年第四季度的6.1%;公司利润由1990年的4000亿美元上升到1997年的7000亿美元。面对如此繁荣局面,美国人开始大谈美国进入了“新经济”时代。然而,笔者认为,所谓的“新经济”,实际上不过是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新的表现形式。换言之,美国目前繁荣的“新经济”蕴含着危机。一、美国“新经济”的主要特点最早宣传“新经济”思想的是美国的《商业周刊》。它说,“新经济”的意思是“指这几年已经出现…  相似文献   

8.
1、繁荣的道路:创造出独特的市场经济模式 怎样才能减轻贫困、走向繁荣呢? 历史似乎证明了只有市场经济体制才是通往繁荣的道路。但是,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中东地区的人民尽管选择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如果借用世界银行行长巴伯·B·科纳布尔先生的话来说,那么80年代对它们中的穷人来说,依然是“被遗弃的年代”。  相似文献   

9.
今天,历史学家提起市场经济,往往侧重于谈其对史学研究的负面影响,诸如有潜质的中青年史学工作者“跳槽”、粗劣作品的泛滥、青年学生不愿报考史学专业等等,似乎“史学真的危机了”,甚至认为“史学危机源于市场经济’”。这里暂且不谈史学是否真的危机,而只提我们不应只看到市场经济对史学研究的负面影响,或不适当地夸大其负面影响。我认为,市场经济对史学研究有正面影响,而且应是主流。第一,市场经济有利于扩大读者群,而这正是史学繁荣的基础。建国以后到80年代以前,正是计划经济时代,作者与读者的沟通完全依赖于行政指导的中…  相似文献   

10.
新疆为“丝绸之路”的繁荣发展发挥过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新疆与内地的“马绢贸易”更是“丝绸之路”繁荣发展的重要因素。“马绢贸易”主要是通过“以物易物”的官方“互赠”、“互市”两种形式进行。“马绢贸易”的兴盛,促使“丝绸之路”空前繁荣。“马绢贸易”活动还促进了新疆本地蚕桑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描述了四十年代“国统区”文学从“通俗化”、“大众化”到“民族形式”倡导的发 展过程,探讨了四十年代文学“民族化”倡导产生于抗战需要和战后复杂的国内政治矛盾的社会历 史原因,并着重分析了这种政治背景下产生的“民族化”理论在创作实践中的困难,以及“民族化” 理论的消解方式。  相似文献   

12.
始于17世纪中后期的中英茶叶贸易历经近两个世纪的曲折发展,到19世纪呈现出派繁荣景象。其中,在1868—18ffe年的18年中,输英华茶都在100万担左右。但同时,繁荣的背后隐藏着衰败的危机。从70年代开始,中英茶叶贸易逐步走向衰败。1894年,出口到英国的华茶只有307505担,占中国对英出口商货总值的90%。面对着极其激烈的国际茶币竞争,当时一位英商曾指出:“锡兰茶每年产如此之多,而印度茶产数仍然不减,则华茶在英国市面不能不退”,陷入“无人过问”①的困境。华茶在世界茶市上独占鳌头的“那个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②。茶叶是中国重…  相似文献   

13.
当人类社会从80年代经济繁荣而伴随的通货膨胀之困惑中走出来步入21世纪时,世界经济局势悄然发生了变化。这一变化首先反映在美国90年代初期建立“硅谷”对美国经济增长的刺激,然后是“亚洲金融风暴”给人们带来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后,广西的社会科学学会经历了一个创立──缓慢发展──壮大的发展过程。1963年3月,广西第一个社科学会──广西历史学会成立,其后便受“文革”的影响而处于停滞状态,直到1979年又有少数几个社科学会成立。是改革开放的春风、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才使广西社科学会得以发展、壮大,1984年成立的广西社科联,对社科学会的发展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促进作用,大批的社科学会在80年代特别是80年代中期相继成立,使得广西社科队伍空前壮大,社会科学学术研究和交流空前地繁荣。到目前为止,广西社科学会已达一百多家…  相似文献   

15.
周文小说风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刚 《社会科学研究》2005,2(2):161-166
左联对初登文坛的青年作者的扶掖和推出, 以及 20世纪 30年代上海文化产业的繁荣, 对造就“多产作家”周文不无帮助。然而通过对周文小说世界的考察, 可发现他对左翼乃至 30年代的“群性”具有某种偏离。“非英雄主义”是其一。他的小说中找不到英雄主义, 而英雄主义在 30年代民族危亡之秋是怎样的振奋人心、炙手可热! “非优美”是其二。以绝地意象统摄小说世界, 决定了他“非优美”的艺术追求。而“非英雄主义”与“非优美”的结合不但令周文小说风格独具, 而且内在地契合了他对世界的“绝地”感受与“弱者”观照。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广西电影崛起的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对第五代导演人才的成功引进,第二阶段是在21世纪之后广西作家群对电影界的集体“冲锋”。重视文学这个艺术领域中最为厚重的土地,是广西电影在新时期两度走向繁荣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朱水涌这个问题的提出,起码有两个方面的必要,一是探讨文学发展规律和道路的必要。文 学与现实的关系问题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中的“情结”,从“五四”文化先驱提出“为社会写实的文学”、两个最重要文学社团关于“为人生”与“为艺术”的争论,到40年代现实主义与“主观”论的论争,从建国初期开展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以及这之后的几场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争论,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重新呼唤回归“五四”文学传统而引发的重要的现实主义的理论争鸣,文学与现实的问题一直纠缠着中国文学的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可以说,百…  相似文献   

18.
当代西方政治发展理论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中的现代化研究,现代化语境下的政治发展理论往往倾向于把政治发展道路界定为朝着西方政治民主的进程,而随着70年代现代化理论的衰落和80年代以来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西方政治发展理论很快摆脱现代化范式的理论困境,实现了从“现代化”到“制度变迁”的语境转换。  相似文献   

19.
《四川社科界》2006,(1):30-30
泸州市在贯彻落实中央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精神中,把建立区县社科联作为贯彻落实中央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精神的重点来抓。市委在2004年9月召开了全市的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下发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的文件,成立了以市委副书记赵锡嘉为组长,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谢帮知、副市长余小平为副组长的“泸州市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协调小组”,要求各区县委按照文件要求,尽快建立县(区)社科联。  相似文献   

20.
评周谷城对形式逻辑与辩证法的研究张小燕沙青50年代开始到60年代上半期,中国哲学界进行了一场关于逻辑问题的论争。这场论争,实际上是30年代有关论争在新形势下的继续,不过,规模却大得多,遍及全国逻辑学术界。30年代,潘梓年试图以“方法论”与“技术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