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敦煌变文中的被动句式有“于”字句、“为”字句、“为……所”句、“见”字句、“被”字句、“吃”字句以及“为”、“见”、“被”、“交”两两结合而构成的综合式等多种。不过前四种被动句式用例甚少,是上古句式的残留;其中“于”字句、“见”字句则因句式间的类化作用而出现了特殊形式,“被”字句结构形式多样化:A、可以带关系语,引进施动者;B、动词后可以带多种性质的宾语;C、动词后可以带多种形式的补语,具有前代所没有的特点,成了被动句的主要形式,另外又出现了“吃”字被动句式的萌芽。这说明,被动句式在唐五代时期已有了很大发展,表现了中近古被动句式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一、泛义动词“见”字有独用、前附和后缀指称具体动词的三种用法。二、主动句、被动句中的“见V”是“见”字泛义前附的同一种用法,“见”字本无表被动的作用,是句子事理制约区分主动、被动的。三、被动句中的“所”字结构是独立的整体,“所”字没有表被动的功用。被动句仅用一个助动词表被动。四、之=所,所见=所,之所=所,所见=之所,诸释皆误。五、没有“为A见V”格式的被动句。  相似文献   

3.
“为”字被动句是古汉语常用被动句之一,格式很多,有“为V”、“为NV”、“为N之V”、“为V于N”、“为N见V”、“为N所V”、“为N之所V”、“为所V”、“为N所见V”、“为N之所见V”等十种,今各举一例: (1)伯友将为戮矣。(《左传·襄二七》) (2)止,将为三军获。(《左传·襄十八》)  相似文献   

4.
《管子》被动句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战国后期至西汉时期是汉语被动句式发展的重要时期,《管子》是此时期的代表文献之一。研究《管子》被动句式的结构类型和特点,有助于全面地认识战国后期至西汉时期被动句发展的情况。诸如“于”字式被动句的辉煌和迅速衰落,“见”字式被动句的发展和逐渐成熟,“为”字式被动句的成熟与衰落,“为……所……”被动句式的兴起和快速的发展,“为……之……”式被动句的产生与极速的消亡,“为……之所……”式和“被”字式被动句的萌芽与缓慢的发展等。《管子》中的被动句式,在汉语被动句式发展过程中有着承上启下的地位与价值。  相似文献   

5.
与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相比,沔阳话中以“等/紧”构成的被动句只有完全式被动句,以及含被动意义的“遭、挨、乞、逗”谓词,没有复合形式,其所带的宾语也各有限制。在句法功能上,“等/紧”字完全式被动句可做定语、主语和宾语,在语用上是地地道道的白话,普通话中较文一些的“被”字句不能译成沔阳话的“等/紧”字句。  相似文献   

6.
九江方言中的“等”字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江方言中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没有任何标志的,这类被动句在句法形式上与主动句没有区别,如“饭吃完了”;一类是有表被动意义的“等”的句子,如“电灯开关线等我拉断了”。为行文的方便,我们称它为“等’字句。本文打算将这种“等”字句与普通话的“被”字句作一比较,以求揭示九江方言“等”字句的特点。 1、九江方言中的“等”字句是有形式标志被动句的唯一格式。要说出施事者,就得用介词“等”引入施事者。这个“等”没有相应的替换形式。例如:  相似文献   

7.
英语被动句的翻译,已有许多讨论,而本文打算从表达的角度,讨论译文遣词造句的一般特点,并附带说明怎样避免一些常见的错误。为了行文方便,我们将英语被动句的翻译分成三种类型,分别举例加以阐述。一、译为汉语“被”字句,被动内容,被动形式汉语中,用“被”字表示被动内容的句子通称“被”字句,“叫、让、给”等构成的被动句也包括在内。汉语“被”字句通常用来强调被动,或表示不愉快不如意的事情。表现在句子结构上,动词的后面往往少不了后附成分,说明受动者受何影响。因此,一个英语被动句能否译成汉语“被”字  相似文献   

8.
《颜氏家训》里有大量的被动句,这些被动句有不同的类型。从总体上又可分为两类,一是没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一是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其中,有形式标志被动句中,根据标志形式的不同,这类被动句可分为蒙字类被动句、可字类被动句、于字句、见字句、被字句、为字句等。这些被动句基本体现了古汉语被动句的特征,也基本反映了南北朝时汉语被动句的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9.
作为译者兼作家,余光中积极反对译文“翻译腔”“恶性西化”等现象,其翻译理念在翻译作品中是否有所表现?文章基于余光中译作《梵谷传》、《老人与海》及其对译本的平行、类比语料库,以被动语态为个案分析,考察源语透过效应在不同译本的反映,尤其关注余光中的译文处理方式。研究发现:受源语透过效应影响,对译本“被”字句使用频率更高,且歧义被动句及增译被动句等现象也更频繁。余译本被动使用更灵活,使用频率及表达方式更接近汉语母语表达习惯,“被”字句与其他被动结构的使用频率相对较低,但“给”字句使用频率较高。研究表明源语透过效应对余译本影响较小,也与余光中一贯坚持的“西而化之”“文白相辅”等翻译观相呼应,形成独特的翻译风格。   相似文献   

10.
二程语录中的被动句和被字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程语录中 ,被动句的表现形式有“於”字式、“见”字式、“为”字式及“被”字式等 ,本文通过穷尽搜索和调查 ,探究了二程语录汉语被动句发展的各个层面。同时 ,也探讨了“被”字句不表示被动而表示原因的情况。  相似文献   

11.
战国后期,被动句式在古汉语中被广泛应用,《吕氏春秋》是这一阶段重要的语料之一。被动句在《吕氏春秋》当中使用时,传统标志被动句主要以"为"字句、"见"字句、"于"字句为主,它们占据了标志被动句的多数席位,同时也出现了少量的"被"字句、"乎"字句。而《吕氏春秋》被动句真正的主流是意念被动句,这是由主观意识感知的被动句,不存在被动标志词。研究《吕氏春秋》被动句,总结其中的语法特点,能够帮助我们把握先秦汉语被动句式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是近代汉语的典范之作,其被动句用法在被动句发展史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从结构形式、语义问题、与"被"字句的用法比较等方面对《红楼梦》表被动"叫"字句作一全面描述,从而揭示二者的区别以及"叫"字句在当时的发展情况。通过全面考查《红楼梦》"叫"字句发现,"叫"字句只有"叫+NP+VP"这种结构形式,它们无一例外地表示对主语所代表的事物来说是不幸或不愉快的事情。这说明当时"叫"字句结构较简单,还未定型化。因为表被动的"叫"出现较晚,所以清朝中叶的《红楼梦》中"叫"字句还未得到完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晏子春秋》中有三种被动句式:“于”字式、“见”字式、“为”字式,句式较为齐全,比较客观地反映了战国时期被动句的使用情况:“于”字式自从在西周金文中产生以来,继续保持领先地位;“见”字式迅速发展直追“于”字式;“为”字式辉煌过后开始衰落,“为……所……”式开始萌芽;没有出现“被”字被动句,“被”全部作动词用。  相似文献   

14.
古汉语的被动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里说的古汉语,是指唐代以前的汉语。 唐以前的汉语是怎样表达被动意思的,这在过去讲古汉语文法的书上经常见到,即所谓“被动式”。它的举例是:“为……所’式”,“为字句”、“见字句”、“于字句”等等。这些统统都可以名为句式。了解了这些,是可以对我们读懂古书有很大帮助的。 但是,这些所谓“式”,是从形式上看的,究其实际,还远远不能说明古汉语里被动意思表达的情况。因为在古汉语里,不具有这样的形式,也未尝不是表达被动意思的。换言之,表达被动意思的句子和表达主动意思的句子,有的并不必、也不能单纯从“式”上来找  相似文献   

15.
汉维语在表示被动关系上,没有共同的、完全对应的语法形式,采用的语法手段各不相同,两种语言被动句的使用范围也不尽相同。维语被动句只部分地相当于汉语的“被”字句,大部分则相当于汉语的意念被动句或其它语法手段。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主观性的视角、情感、态度三个方面,分别对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四个标识被动义的词语进行了分析,在“被”字句中,说话人的主观性是最高的,“叫”、“让”被动句次之,“给”字被动句的主观性是最低的,这是由这四个词语语法化为被动标记的语义基础来决定的.  相似文献   

17.
“倘”字句是在鲁迅著作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一种句式,本文通过对鲁迅笔下“倘”字句进行语义分析,概括出“倘”字句的基本特点。“倘”字句前都有一个与其形式上平行的,但在意义上有正偏关系的前提句。“倘”字句论证话题的基本方式主要有证明和反驳两种。根据“倘”字句与前提句的关系,“倘”字句可分为对立句、因果句、目的句、选择句;根据“倘”字句与后续句的关系可分为顺承肯定句和转折否定句;根据“倘”字句假设的情况可分为未然句和已然句;根据“倘”字句前后分句的意义可分为评价句、条件句、推断句、让步句  相似文献   

18.
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是中古时期的一部重要语料.其中被动句的使用情况很具有代表性.从中可以看到被动句发展到《水经注》时期各类句式的演变情况:"见"字式趋向衰落;"为……所"式占主流;"被"字式有新的发展,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被"字句开始取代"为……所"式早在六朝时期就已经出现,这一现象为连接"被"字式在六朝时期由15%的频度陡变为唐朝初期100%的频度的"断裂"提供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9.
关汉卿十八种杂剧的被动句系统,"被"字句占绝大部分,此外还有由"教""着""吃"所构成的被动句。本文即从"教""着""吃"构成的被动句入手,主要通过平面描写、数理统计的方法,对关剧中的被动句系统作全面、细致的分析研究,以冀为被动句的历时研究提供更翔实的共时资料。  相似文献   

20.
首先提出了界定汉语被动句的标准,在此基础上论证:近代汉语阶段“遭”字句也经历过词汇意义逐渐虚化的过程,即“遭”曾经拥有过一段时期的作为被动标记词的用法,同时探讨了近代汉语时期一些被动标记词此消彼长、优胜劣汰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