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九○八年,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曾经给哲学物质概念下过一个著名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选集》第2卷,第128页)这个定义,深刻地揭示了哲学物质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特征,科学地规定了它的内涵和外延。然而近年来,对如何理解这一定义发生了一些争论。有的同志认为,哲学物质概念的外延应当扩大,应当把所谓“渗透了人类意识的物质”和“客观化的意识现象”包括进去。我不同意这种观点,因此提出以下几点粗浅看法与之商榷。  相似文献   

2.
一、问题的提出十九世纪末,廿世纪初,列宁给物质下了一个著名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个物质定义,是对长期以来哲学和自然科学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证明的最科学的概括和总结,闪烁着彻底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光辉,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它从物质与精神、客观与主观的对立统一中来确定物质的概念,这就彻底地坚持了唯物  相似文献   

3.
哲学物质论是专门阐述物质及其属性的理论。长期以来,我国哲学界关于物质论的基本观点是:(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2)运动是物质的  相似文献   

4.
一政治法律设施的归属问题,直接涉及到对社会物质观的理解和运用。其中主要是如何划分社会物质和精神,如何区分社会物质和社会物质结构这两个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地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同一性,提出了科学的物质观。列宁将这种物质观概括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选  相似文献   

5.
《江淮论坛》去年第五期上发表了张启华同志的《“物质精神互交论”质疑》的文章,对“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这个命题是持否定观点的。其否定的理由的得出与他分析这一命题中“变”这一概念有直接关系。对于文中一些观点和有的论证方法,我们有不同的意见。而如何理解“变”这一概念则是一个重要的分歧点。 我们认为,这里“变”的概念就是“转化”的意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但是它能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相似文献   

6.
现代自然科学在突飞猛进的发展,人类对物质形态、物质结构和特性的研究都取得了许多引人注目的新成就。在这种情况下,哲学界的同志们多数认为物质概念应该发展,但是对发展的理解又各有不同,对此,我们谈点初浅的见解,向同志们请教。一、物质概念需要发展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科学地规定了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感觉到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的物质定义是物质概念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的一块瑰宝,也是我们长期遵循的经典。但是,这决不意味着,列宁的物质定义已经绝对完备,不需要向前发展了。可是,一研究物质概念,我们在实际上总是把列宁的定义看做是“顶峰”和“绝对真理”。  相似文献   

7.
列宁给物质下了一个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的这一定义给辩证唯物主义奠定了一块牢不可破的基石,也为驳斥形形包色的唯心主义和不可知主义提供了一种锐利的武器。它的伟大意义,可以说是众所周知的。  相似文献   

8.
自然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究竟怎样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但是,我们决不可以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对物质概念定义的修改、补充和发展上。这样做不但会徒劳无功,而且会引入歧途。为了阐明这一点,就不得不从哲学基本问题谈起。我们之所以要把哲学基本问题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联系起来,是因为这两个问题本来就是联系在一起的。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写道:“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因此,如果说这个概念会‘陈  相似文献   

9.
一 划分物质形态要依据对物质概念的规定,对物质进行划分。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对物质概念做出了唯物辩证的说明。指出:“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恩格斯对物质概念的规定就是实物的总和。列宁给物质概念下了一个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  相似文献   

10.
关于物质概念问题如何理解物质定义中的“客观实在”一种意见认为,列宁在物质定义中讲的“客观实在”,是指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的一切,凡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的东西,都是物质,它包括运动、时空。它是意识所不具备的;这与哲学基本问题即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紧密相联的。列宁的物质定义应该说是本体论的物质概念。另一种意见不同意上述看法,认为,不应该把“客观实在”理解为“意识之外而存在的一切”。列宁并没有把任何客观实在性的东西都称之为物质的意思。对列宁的定义中的“客观实在”理解,应当与恩格斯对物质的解释所用的“实物”要统一起来。它是指的实在物,实体性存在,而不包括时间、空间等  相似文献   

11.
物质定义作为重大的哲学问题之一,一直是近年人们研讨的一个热点,随之形成一场争论,出现一些分歧甚至对立的意见和观点。现将各种主要观点择述如下,或许有助于研讨的深入和问题的澄清。 一、对经典作家论断的不同童见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写到:“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选集》第2卷第128页)怎样理解这一论断?它是否是一个科学的物质定义?尚有歧义。胡木才认为,仅就这个定义所表述的思想内容——“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以及被反映者是能够被我们反映的而言,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把这些内容纳入物质定义则是不妥的,就是说,“物质是客观实在”作为一般命题是正确的,作为定义则不成立,至少有两处自相矛盾即定义方式与其内容相矛盾、定义与概念矛盾。征汉文认为,把列宁的这段话当作物质定义的观点虽有正确的一面,但并不全面。1、列宁的那段话中对物质的阐释并不是关于物质的本质的定义,而是关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的定义,是从哲学基本问题的角度论述物质的。所谓的“物质定义”只是后来人们在系统地整理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2.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选集》第2卷128页)——这是列宁在批判俄国马赫主义者时提出的一个科学的定义。然而这个定义,却被我国一些哲学家在某种程度上误解了。出于学习和探索的目的,本文试图就这种误解作些澄清。由于水平所限,我不敢自信个人的观点一定正确,但我期望,如果我的观点能在同好之间引起争论的话,那将对我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13.
一题:社会科学也是第一生产力吗?钱学森同志1990年4月11日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里科学技术包括社会科学,而且在我国目前,社会科学比自然科学更有关键性.”社会科学技术之所以也是第一生产力,是因为:第一,社会生产力包括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人类的生产可分为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与此相适应,人类的社会生产力亦可分为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初稿中,明确提出了“精神生产”和“精神生产力”的概念,并用以补充“物质生产”和“物质生产力”概念的不足.《资本论》中的“精神生产力”概念,主要是指人类以知识或智力形式表现出来的改造世界的能力.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指出:“一般社会知识,已经在多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从而社会生活过程的条件本身在多大的程度上受到一般智力的控制并按照这种智力得到改造.”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著作中,人的智力、知识作为精神生产力,不仅是指自然科学技术知识,而且也包括社会科学知识和其他一切智力因素在内.现代科学的发展,一方面是分工越来越细,另一方面是各门科学之间的相互结合与渗透的趋势,即所调整体化的趋势正在加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渗透,已开始正如马克思所预见的那样,成为“一门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概念系统,实质上提出了“物质生产力”、“精神生产力”、“自然生产力”、“人口生产力”等生产力的概念,我们确认精神文明是生产力,具体说是精神生产力。当然又不可将精神文明与精神生产力绝对划上等号:第一,精神生产力的表现过程及其结果具有二重性,一是有健康、进步的精神生产及其优良产品,二是有不良的、落后的精神生产及其劣质产品,前者属精神文明内容,后者属精神野蛮内容,从这点上讲,精神生产力的外延比精神文明的外延要宽阔些;第二,精神生产力的表现过程及其结果中的健康进步的精神生产及其优良产品,只是精神文明的前提内容,精神文明还有一个后续内容即对优良精神产品的享用,因为通常掌握的精神文明的基本蕴含是人们精神生产的进步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这点上讲,精神文明的外延比精神生产力的外延要宽阔些。本文还认为绝不能泛用哲学基本问题中的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这个尺度来确认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哲学属性,它们并非历时性存在而是同时性存在的两种文明果实,它们都是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进步的积极的成果,精神文明的哲学属性是实践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认识的源泉?学术界尚存在着分歧意见。我也想就这一问题谈一点看法。在哲学认识论中,认识源泉所要说明和揭示的是人们反映什么、认识什么,亦即人们认识的内容是从哪里来的问题。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认识的内容只能来源于、始发于认识对象、认识客体。恩格斯指出:人们的认识、思维是从外部世界中得来的(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74页)。列宁说:“感觉是我们知识的唯一泉源。”而“客观实在是人的感觉的泉源。”(《列宁全集》第14卷,第124页)毛泽东同志也指出:“任何知识的来源,在于人的肉体感官对客观外界的感觉”(《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265页)。由此看  相似文献   

16.
一可知性是客观世界万事万物本身的属性。所谓事物或世界本身的可知性,即是指事物或世界显现自己、不隐藏自己的属性。用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转引的话来说,“只有物质的东西对我们来说是可以觉察到的”,“关于上帝的存在,我们就丝毫不能有所知了。”与恩格斯一致,列宁也把可知性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紧密联系起来,并直截了当地把可知性包含在物质定义之中。按照列宁的思想,凡是具有客观实在性的东西,就一定同时具有可知性,所以这种客观实在才能通过人的感觉而被感知;离开了物质固有的可知  相似文献   

17.
<正> 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反映论,它把认识看作是人的头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这种反映,绝不是象某些唯心主义者(如黑格尔)主张的那样,是什么精神的“自身反映”,也不是象有的人所说的那样,是什么“精神反映物质”、“物质被精神所反映”的过程。前者把反映者(主体)和被反映者(客体)都认作是精神或精神的派生物;后者虽然否定了把认识看作是对精神的反映的看法,但似乎是把精神当成了反映的主体,似乎精神是某种和物质同时并存的独立实体。在唯物主义看来,反映者(即反映的主体)只能是实在的人,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它有思维的机能和属性,但并不等同于精神。是具有精神机能的人在从事认识,而不是精神在认识。因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这个定义,揭示了认识的本质,是以哲学基本问题的唯物主义解决为前提的。它的正确性是不可否认的。  相似文献   

18.
自觉能动性与主观能动性是什么关系?我认为,它们既不是等同关系,也不是种属关系,而是两个交叉概念。(一)辩证唯物论认为,主观与客观是认识论的一对范畴,主观是指意识、思维、精神,客观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存在。主观的物质承担者是大脑,主观的内容是客观实在,主观世界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反映、摹写、摄影的产物。主观对客观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观的能动性表现在意识、思维、精神活动能够认识客观世界和指导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相似文献   

19.
<正> 一、为什么用关于整个世界本原的本体论发展列宁的物质概念陶德麟同志认为:"当我们讲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的时候(这也许是标准的'本体论'吧),难道有什么妙法避开物质是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这是做不到的."我认为,这种看法是片面的.诚然,在解决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时没"有什么妙法避开物质是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列宁在《唯批》一书的第三章第四节就指出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从存在于我们之外的,在认识论上早就叫作物质……的客观实在中推论出世界的统一性."但是,用物质是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却不能解决关于整个世界本原的本体论问题.这是由列宁的物质概念的实质决定的.  相似文献   

20.
物质说沉思     
<正> 建国四十年来,在关于物质说的讨论中,许多同志认为现代哲学界流行的物质说是科学和完备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我认为这完全是一种误解。下面从三个方面谈些不同的看法,希望能够引起更多同志对这个问题的进一步研究和讨论。现代物质说的一连串矛盾第一,什么是物质?有的说:“物质是各种具体实物的共性,是从各种具体实物抽象概括出来的普遍的哲学概念。”“……客观实在,这是物质的共性”(李秀林、王子、李淮春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38、40页)。也有的说:“哲学上所讲的物质,不是指具体的物质形态或结构,而是指物质的全体,是对物质的一切领域和一切发展形式共同本质的概括。”(韩树英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第47页)但哲学教科书又都认为:“物质是独立于人的意识、精神之外,不依赖于意识、精神而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