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含有"V成"结构的把字句中,"V成"有客观意义和主观意义,这两种意义分别蕴含着认知理论的变化图式和等值图式。变化图式和等值图式是空间位置表达式"把A放置在B的位置上"的隐喻,经历了物质空间定位投射到心理空间定位的过程。空间关系是隐喻其他关系的认知基础,经济原则是形成隐喻这种认知方式的动力。  相似文献   

2.
袁芳霞 《兰州学刊》2005,(1):276-277
艺术家不可能摆脱历史、时代及自身个性的影响,"看"到纯粹的客观形象, 创造出纯粹客观的艺术图式.他们没有"纯真之眼".要想创造接近自然的视觉图式, 就要努力抵制知识的腐蚀力, 恢复"纯真之眼".  相似文献   

3.
本文用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研究法律系统,得出"法律完全性"是悖论,"法律漏洞"是这一悖论的现实表现这样的结论;塔尔斯基语言层次论解释了悖论产生的原因并给出了解悖的方法, 因而避免语言自涉是"法律漏洞"补足的逻輯依据;司法过程中,法律原则在规则穷尽前提下的适用是法院实现个案公平正义的必须,也是实现法律系统相对稳定的裁判方法.  相似文献   

4.
针对《纯粹理性批判》中的"图式法"(Schematism),试图澄清三个问题:一、图式法是理解康德哲学本体论的关键,而非其知识论体系的一个理论环节;二、图式问题之所以难解,主要在于康德未能清晰地区分出图式法之"归摄"与"应用"这两层含义或两种功能;三、图式法作为将范畴应用于经验的综合过程与时间化过程相关。  相似文献   

5.
说谎者悖论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悖论,解悖方案也有很多。克里普克固定点真理论是一个著名的解悖方案。他基于强克林三值语义学构造出固定点模型,以此来说明真的直观含义并在某种意义上解决了说谎者悖论。他的理论有很多优点,比如可以实现公式"P"和"P是真的"的等值置换;只有一个T谓词而不是多个不同的Ti谓词。但是他的理论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一些直观上有效的公式不再是有效的、(T)模式不再成立、对角线定理不再成立以及表达力被弱化了等。  相似文献   

6.
一、图式理论概述 1."图式"的概念 图式(schema)这一概念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1781年德国哲学家康德(kant)提出了认知图式的概念,认为概念本身并无意义,只有当它与人们已知的事物相联系时才产生意义.  相似文献   

7.
叶諓  李凯林 《学术界》2013,(7):113-120,308,309
历史进程是由多因素共同决定的。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从人与人间的关系出发为我们提供历史发展多因素相互关系的解释框架。张一兵教授根据对该思想的理解,给出较有代表性的历史进程图式。然而该图式无法实现主体间关系下各个因素的有效自洽。因此只有结合广泛的文本依据,以切线图式表达出"合力论"的合理思想,才能实现历史进程中多因素的有机结合,从而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历史进程解释模型。  相似文献   

8.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的认识论范畴内提出了图式理论,用以协调感性与知性;同时,康德在其关学中也运用了图式概念,这一点却很少为人们所重视.康德美学中的图式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协调功能,二是典范功能.图式作为一个重要的认识论和美学范畴,为我们考察康德及其之后的美学和艺术问题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张旭曙 《云梦学刊》2004,25(5):64-67
英伽登建构文学理论的最初动机源于与胡塞尔关于观念论——实在论的论争。他试图用对文学作品存在论的分析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一个可能的答案。其结论是,文学作品是一种非自主存在的纯粹的意向性对象,是一个由语音构造、意义单元、再现的对象、图式化观相和类时间结构这五个层次组成的异质的多层次构造。  相似文献   

10.
信息差(informationgap)是指发话人发出的言语信息与受话人接受到的言语信息的不等值现象,即发话人和受话人在掌握信息方面存在的差距。信息差在言语交际中普遍存在,交际过程实际上就是信息差的不断弥合———再生———弥合的过程,一个循环往复的信息差链,旧的信息差被填补后,新的信息差又会产生。本文拟就言语信息差的产生及填补策略作初步探讨。一、信息差的产生信息差的产生与交际者大脑中是否储存有相关的图式知识(schemaknowledge)、相关的图式知识能否被激活、交际者是否遵守H.P.Grice提出的会话合作原则(co-operativeprinciple)以…  相似文献   

11.
纯粹逻辑学的观念在胡塞尔那里始终带有宽窄两种涵义。初看起来 ,《逻辑研究》的第四研究是在论证一个从纯粹含义学到纯粹语法学的过渡 ,但实际上这两门学科都还在广义的逻辑学领域中活动。从纯粹含义学、纯粹语法学到狭义的纯粹逻辑学 (即纯粹含义有效性学说的过渡 ) ,实际上表明了在胡塞尔所设想的广义的、作为纯粹含义学、语法学与形式论之总和的纯粹逻辑学范围之内的一个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2.
1 音乐,它以其"纯粹"的构成与"纯粹"的美学境界,成为感受、理解、领悟另一个完整的世界的象征物."这个世界可以由音乐的音符组成,也可以由数学公式组成".爱因斯坦如是说. 相比之下,文学(哪怕是诗)就要沾滞多了——语言和语言描绘的对象对于其艺术纯粹性的掩盖和污染."命题的总和就是语言",而"命题不可能表现更高的东西"(维特根斯坦语). 任何艺术,要探究其"艺术"的构成,都可以从音乐这里得到许多启示."当人们越是普  相似文献   

13.
张庆 《南方论刊》2007,(12):33-34,22
基础规范是凯尔森"纯粹法学说"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规范秩序之有效性的根本理由,熟悉凯尔森有关基础规范的论述对于理解纯粹法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编译自凯尔森《纯粹法学》(HANS KELSEN,PURE THEORY OF LAW,University of Califorlia Press,1967)一书中论述"基础规范"的一个关键性章节(第34节)。  相似文献   

14.
宋代之前的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已经看到了在人的认识发生的过程中,心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被人之感官和理性所中介的性质.公孙龙的"白马非马"和"离坚白"论、邵雍的"体用交"论揭示的正是人的认识被人的神经生理结构所中介的性质,而程颐的"理由心上得"论、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则深刻揭示了人的认识被人的认识结构(先已形成的认知图式、理性框架)所中介的性质,至于张我的"内外舍"理论则更是对人的认识被人的神经生理结构、认识结构所中介的性质做出了统一性论述.  相似文献   

15.
曾振宇 《学术界》2004,(2):143-148
拙著<中国气论哲学研究>一书致力于摆脱西方权力话语的逼迫,探究中国哲学范畴独创性的文化品格.全书的基本观点为中西哲学存在着形态上的差异.中国文化从来就不存在所谓经验世界之外还存在着一个相对独立的逻辑世界,那种与经验世界相分离或先于经验世界而独立存在的本体论,在中国哲学中找不到;那种具有"绝对的纯粹形式"的"纯粹概念",也是与中国哲学绝缘的.<学术界>2003年第6期刊登的李存山<"前哲学概念"的"气论哲学研究">一文已远远超出了正常学术研究的范围.这种颠倒黑白、恶语中伤人的行为,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16.
图式(Schema),又译图型、范型、格局、构架,它是现代西方哲学、心理学等领域中一个被广泛使用的概念。在西方哲学史上,这个概念的最初历史形态,要追溯到康德。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提出了知性图式说。这一学说构成了他的认识论的骨干,同时,这也是他认识论体系的一个关节点。但是,在以往的康德研究中,人们对这个  相似文献   

17.
张茂泽 《人文杂志》2006,(4):104-109
先秦"名"学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分别以孔子、老子、邓析,惠施、公孙龙、尹文和《墨经》,荀子和韩非为其代表,"正名"是先秦"名"学各个发展阶段的中心线索.就"名"论而言,先秦"名"学有"名之必可言"(孔子)、"无言"(老子)和"名"抽象而与现实世界无关(邓析)三派;对名与实的关系的看法,则有名实无关(以邓析、惠施、公孙龙为代表)、名实有关(包括孔子以"名"正实;墨子及《墨经》以实正名;《尹文子》名实互正)这两大派;就"辞"论而言,也有"辞达"(孔子)、"不言"(老子)、正面"辞"论(《墨经》)三派;就"辩"论而言,则有"不得已"派(孟子)、"不辩"或"大辩"派(庄子)、"察辩"派(《墨经》)三派.先秦"名"学派别众多,即使在纯粹"名"学内部,也没有形成统一的思想体系,制约了它们对社会和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关于意识形态概念内涵问题,恩格斯在其19世纪90年代的系列晚年著述(包括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通信等)中,提出了著名的“虚假意识论”和“相互作用论”.这既是对他与马克思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年)中的“颠倒论”(体现在“照相机比喻”中)的一种继续,又是对马克思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所提出的“上层建筑论”(即“建筑比喻”)的一种解读.其间的逻辑关系再次证明,这样的解读,绝非在认识论意义上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理解为一种纯粹错误的意识.因此,任何借此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内涵全然理解为一种纯粹否定性的贬义词的做法,也就难以为继了.  相似文献   

19.
与传统契约论者不同,人性在罗尔斯的《正义论》中不是一个逻辑起点,而是他要追求的一个结果,即人性的完善——自由、平等、博爱。这种结果是他通过用纯粹程序的正义来规范制度时自然生成的。在《正义论》中制度的正义是寓于纯粹程序的正义之中的,而正义的制度一旦确立,在这种正义制度的背景下,人性自然走向完善。  相似文献   

20.
徐玉臣 《理论界》2009,(10):144-145
本文用认知图式概念来解释话语的连贯性,认为连贯性是认知过程的产物,是读者对文本中描述的事物、事件、概念、过程、结果之间的逻辑关系的认识结果.在解读文本信息的过程中,读者需要运用大脑中已存在的三个层次的认知图式:脚本式图式、计划图式和主题图式.当他成功地把接收到的新信息匹配到已有的认知图式体系中并建立起信息槽之间的联系,从而在整个文本上建立起一个宏观主题图式时,他就完成了对文本的连贯的解读.为达到这一目标,有时读者需要对原有的认知图式进行修订.如果读者大脑中没有新信息可以嵌入的认知图式,读者便需要建立新的认知图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