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周易》云“立象以尽意”“易者象也 ,象者像也。”故易象乃“意象” ,是以“象”象征“意”。凡总体构思采取“比” ,以诗的整体“象”象征、比喻“意”的诗 ,均可称“比体诗” ,其诗的整体形象亦即“意象” ,艺术臻于至境者称至境意象  相似文献   

2.
比喻具备“本体”、“喻体”,强调两者(不同性质的事物)之间的相似,象征也有“象征体”、“本体”,也强调两者(不同性质的事物)之间的相似,貌似相同,所以常常引起混淆,甚至有人提出象征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其实,比喻和象征是不能混为一谈的。本文就如何辨析比喻和象征,作如下探索。一、比喻、象征的性质不同比喻是一种选择最恰当的语言形式来加强表达效果的常见的修辞手法;象征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文艺创作的表现手法。修辞学是语言学的一个部门,任务是研究如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修辞,即修饰文字词句,比喻后一…  相似文献   

3.
以具有形象性想象为特征的比喻,是一种传统的修辞手法。 早在梁代,刘勰就接触到比喻的特征问题,从而为比喻设想了其成立的条件。他说:“诗人比兴,触物圆览,物虽胡越,合则肝胆。”(《文心雕龙·比兴》)从“比”方面来看,此物和彼物之不同,尽管象胡、越那样相距遥远,但一经诗人根据其类似点把它们结合起来,就象肝与胆那样地接近了。显然,要发现截然不同事物的相“合”之处,必须依靠形象性的想象,依靠艺术的构思。而这便产生了比喻。  相似文献   

4.
隐喻是比喻的基本类型之一,象征也属于修辞研究的范围.从认知的角度考察英汉习语可以发现,其中的文化词汇意义都是通过系统认知映像出的比喻意义.通过比较分析隐喻和象征两个概念内涵、外延的异同及其认知途径、联系功能,进一步能够发现,比喻性习语中的文化喻义包括隐喻义和象征义:隐喻义是语言使用者通过联想某一具体形象认知得出的;象征义是语言使用者通过联想某一代表本民族内涵和特定文化寓意认知得出的.包含隐喻义的比喻性习语属于隐喻习语,包含象征义的比喻性习语属于象征习语.隐喻习语是由心理感知或感官感知和心理感知形成的判断或结论,象征习语是由文化感知形成的判断或结论.二者虽然都是基于联想的语言表达形式,但象征习语在认知层级上高于隐喻习语.  相似文献   

5.
《易传·系辞下》曰:“《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周易》是一部“象”书,“易象”是其核心。“易象”的特点是通过描绘具体事物,构成种种形象逼真的“象”,以比喻、象征一定的道理,其具体方法有“实象”和“假象”之分,这与文学艺术的通过创造一定的艺术形象,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的思维和认识方式颇有一致之处。《易传》认识到了“易象”的这一特点,它发展了春秋以来的“卦象”说,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取象”说和“言”“意”关系说,对“易象”的特点作了较深入的描述。《周易》虽然不是一部文学  相似文献   

6.
英语文学中的象征问题浅论潘传发象征在人类生活中尤其是在现代文学艺术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本文拟以英语文学为媒体,就“象征和比喻”、“传统象征和个人象征”、“象征在文学中的作用”和“文学象征的辨识”四个方面对这一重要的文学创作手法提出自己的粗浅见解。一...  相似文献   

7.
中医的"取象比类"与比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学产生于经验医学时代,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以其独特的形象思维方式,即“取象比类”,把抽象的医理寓于具体的物象之中,而比喻修辞则使“取象比类”成为一种可能。生理病理抑或诊治法则,一经比喻就不再是艰涩难懂的学术概念,而成为可眼观手触的身边物,凸现出辨证论治的丰富哲理和祖国医学的文化深蕴。  相似文献   

8.
一“象征”辞格 “象征”可不可作为一种修辞格,目前论者还存在着很大的分歧。杨鸿儒《修辞知识》列了“象征”一格。华中师范学院《现代汉语修辞知识》把借喻同象征进行了区分。吴士文《修辞讲话》专节论述了“象征”辞格。宋振华等主编的《现代汉语修辞学》不但论述“象征”辞格的特点、类别,而且辨析了象征和借喻的区别。濮侃《辞格比较》区别了“象征”与比喻、双关的不同。这些都是把“象征”当作辞格来看待的。但是,也有人认为“象征”根本不能算作一种辞格。郑远汉在《辞格辨异》中  相似文献   

9.
南宋伟大词人辛弃疾是写作比兴象征词较早,并且写得最多最好的。他的比兴象征词多以表现其抗金救国壮志与壮志未酬的悲愤为主题,其题材内容、体调风格丰富多彩。他熟练地运用“想象出象”“借典造象”“即景取象”等多种方法,创造真切、鲜活、多样的象征意象,从而营构出极具雄奇性、戏剧性、层深性的象征灵境。其象征词的比兴寄托“不伤崭露,不易指陈”,具有多义性、歧义性、开放性,多篇作品成为古今传诵的经典,对于元明清比兴象征词的发展和清代周济等人“寄托说”“词史说”理论的形成,都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诗经》的“兴”与《周易》的“象”在“立象以竟义”、“假象喻义”方面有相通之处,但因二者的文学和哲学特征的区别,“兴”和“象”又有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1.
汉语多义词的多个义项,从历时的角度加以区分,一股分为本义和派生义两大类。而派生义呢,一般又按照产生的方法,区分为比喻义和引申义两类。如“担子”,本来是“扁担和挂在两头的东西”,但又经常“比喻担负的责任”(本文所引的词和释义均据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现代汉语词典》,以下不再说明),这后者便是比喻义,即词的比喻用法凝固下来所形成的意义。派生义中除去比喻义,剩下的就全都是引申义。不  相似文献   

12.
文学意象的生成每一步都不离开创作主体的心理机制而存在。“象”经“相”而成于情意;“象”与“表象”互相发明跃为“意象”,主要在于情与意的统摄,作为一种表现方式的意象体现了心理潜在的压抑;“意象”转化为“文学意象”则要求“情绪化捕捉”的能力,象征手法是审查机制的一重构成。  相似文献   

13.
一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沃尔夫认为;劳伦斯的小说《儿子与情人》“显得令人惊讶地鲜明生动,就象雾霭突然消散之后,一个岛屿浮现在眼前。”(《论小说与小说家》)《儿子与情人》一直被认为是第一部具有“劳伦斯风格”的小说。沃尔夫的解释和比喻,涉及到“劳伦斯风格”的一个重要特征:浓厚的象征色彩。象征作为诗歌创作的一种重要艺术手法,被劳伦斯创造性地大量运用到小说创作中,使小说通过鲜明生动的意象或象征性形象表达出更为深远和飘渺的涵义,形成了劳伦斯小说独特风格的重要一面。在《儿子与情人》及以后的大量的小说创作中,自…  相似文献   

14.
示与“大石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示”字表示神圣。汉字有关神物的字都有“礻”的偏旁。它的原义让旧学者搞得一塌胡涂。例如《说文解字》卷一示部说:“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二古文上字)。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于是出现了“示”为“三光崇拜”的说法。近人努力发现它的古义。有人说:“示则实为崇拜光明之义。三垂盖本作○○○,变为□□□,又变为|||也。”有人却说:“三垂象垂示之多。”有人竟说示所从之|,象征着“恍惚有神  相似文献   

15.
《周易》以“意-象-言”这种方式展开易道,它体现着古人展开道论的根本方式,也即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以这种展开道论的方式、思维方式为研究方法,诠释古人的思想,即所谓“意象诠释”。这种传统思维方式,在《老子》中表现为“道-象-物”这样的道论结构。老子“自然”的观念,贯通老子道论的各层面。在这一结构中,“道”为体、为微;“物”为用、为显;“象”乃道之流行展开、显微之间。道体自然,流行亦自然,展开而实显为万物自然。道体自然,其义只能称“无”;流行自然,其义“无而有象、象而无形”,恍惚、窈冥;万物自然,即方圆万象。  相似文献   

16.
说“反喻”     
反喻是比喻辞格中较为特殊的一种。一般的比喻是从正面用肯定语气说明本体、“象(是)什么”,本体、喻体是两种完全不同类的事物,它们产生联系的纽带是二者的相似点,我们可以把这种比喻叫“正喻”。而反喻则是正喻的否定式,其基本格式是“甲不象(不是)乙”,如果甲、乙分别代表反喻的本体、喻体的话,那么本体与喻体产生联系的纽带不是它们二者的相似点,而恰恰是相反点或相异点,甲不具备乙的某一特点,甲与乙是相异的。例如:  相似文献   

17.
汉字意象是以自然物象为基础,结合先民的主观需要表达的情意抽象而成的一种象征意象。汉字意象经由"取象""立象"的过程,在其发源、演变上都表现出了明显的象征意味,不仅仅是对宇宙万物的摹仿,更是渗透了人们的情感和价值判断,表达了主体的主观情意、审美判断乃至艺术哲学思想。汉字"依微拟义"的象征性特征,在造字上表现为利用联想,抓住客观事物本质,舍形取意的过程,其关键在于主观创构。汉字意象强调"意"与"象"的交融统一,彰显了中国人强烈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8.
对“象”或由”象”构成的结构,从修辞角度来解释,人们看法基本一致,都认为是比喻,“象”是比喻词。而从语法角度来解释,有的语法书不涉及,有的既使涉及了,也只讲“象”是什么词,以及在句中所充当的成分,不讲由“象”构成的结构。近年来,有的同志明确提出,由“象”构成的结构,叫“比况结构”。现在有些语法书,也采用了这种说法。也有把这种结构叫“似的结构”的。看来,对这种结构看法是不一致的。  相似文献   

19.
梦窗词的戛戛独造也表现在比喻的使用上。他经常比后再比,或把多个喻体安排在一句话中,充当句子的。不同成分,或用相关的两个喻体表现一个本体的不同方面,或以喻体为本体再比。为了比喻的真实可信,梦窗常选择与本体有着相同生存环境、或有着某种历史渊源的喻体。有时还指出喻体的来源与现实功用。梦窗的比喻和李贺的比喻一样都是作者“研炼之功”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论“象思维”的机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有关“象”与“象思维”的研究,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研究中的一项重要突破。然而,“象思维”的界说目前还不够完善。应该指出,“象思维”的思维器官即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谓的“心”。“心” 通过直观体验将“象”分为不同层次结构,通过取象比类揭示“象”与“象的关系,从而使“象思维”成为对“象”的关系网络的整体把握。这样才能同概念思维作更深入的比较,充分发挥它在现实生活中的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