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康国章 《殷都学刊》2012,33(4):106-108
豫北晋方言主要是宋明两代山西地区向河南境内大量移民形成的,是典型的移民方言.从来源上来说,豫北晋方言跟山西境内晋方言具有直接的源流关系;从地缘关系来说,它又跟中原官话具有广泛的接触关系.豫北晋方言的形成与宋明晋人南迁的历史密不可分,也因此而具有典型的语言变异特征.  相似文献   

2.
袁蕾 《中州学刊》2005,(3):256-258
豫北方言属北方方言华北次方言的一支,由于历史和地理等方面的原因,现在的豫北方言语音独具特色.如果把豫北方言与普通话语音中的声母、韵母、声调等进行对比,对豫北方言中普遍且突出的语音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就可以找出豫北方言独特的语音规律.现在按照有无入声为标准,就可以把豫北方言区大致划分为豫北方言入声区和豫北方言非入声区.  相似文献   

3.
D变韵是豫北方言最具个性的项目,涉及语音、语义、语法多个层面。自贺巍(1965)报道以来,该现象逐渐成为豫北方言研究的一个热点。文章主要从事实描写和理论分析两个方面对50年来豫北方言D变韵研究所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全面梳理,并对该项研究进展缓慢的原因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4.
张显运 《殷都学刊》2008,29(4):50-57
北宋时期河南畜牧业发展迅猛,尤其是官营牧马业空前繁盛。从地域上看,京师开封的畜牧业独占鳌头,豫西洛阳、豫北安阳、新乡、豫西南南阳等地畜牧业异军突起,淮河流域的信阳则相对落后。畜牧业的发展得益于北宋时期气候的寒冷,农牧分界线的南移;三京四辅无与伦比的政治地位以及河南本身的自然地理条件。  相似文献   

5.
丁蓉 《学术探索》2011,(5):94-97
明代南直隶大致包括今天的江苏省、安徽省和上海市,明代南直隶举人人数是明代各大政区的举人人数中最多的。本文通过辑录和考订相关文献,获得了明代南直隶举人的籍贯信息。对举人籍贯按府进行统计后发现,明代南直隶举人分布集中,主要分布于苏州、常州、应天、松江、徽州、扬州6府,此6府的举人中式率较高。而南直隶各府举人人数的多寡,与各府的属县数没有关联。  相似文献   

6.
南阳地处河南西南隅,回族历史悠久,人口众多,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南阳地区回族人口共124454人,占全地区总人口的1.2%,回族人口数居河南各地市之首,回族遍布该地区13个县市,其中万人以上的有南阳市、南阳县、邓州市、方城县、镇平县。南阳的回族人民以自己的民族特点,在缔造南阳地区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南阳地方志和民族史上都应留下一定的篇幅。一、来源和分布宋以前,南阳一直为汉民族的居地。自理宗绍定五年(公元1232年)起,始有回回人来新野定居。但其主要来源,当是元代初期随蒙古军中的“探马赤军”而进入的。这些回回人,因“随处入社与编民等”,受南阳屯田总府统辖,留居从事农业生产,成家立业,正式成为南  相似文献   

7.
清代河南书院的分布级差与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河南先后设置书院292所,遍布省内各个州县,呈现出明显的普及化和一定的级差化。与明代相比,开封府仍然是书院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其它府州的书院发展则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通过对书院数目、分布密度等要素的级差研究,各府州书院发展水平的差异可基本划定,彰德府、大名府和光州是清代河南书院较为落后的地区,黄河两岸诸府———开封府、河南府、怀庆府、卫辉府是较为发达的地区,其余诸府是发展一般的地区。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与发达地区特有的政治、经济和学术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8.
王洪瑞 《殷都学刊》2008,29(3):55-61
中学教育是近代普通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清末河南的中学教育于相对急促中草草创立。在此过程中,省内各府州中学堂的设置规模不等,早晚不一,表现出了明显的地域差异。通过对各中学堂的存续年数、教职员数、开设科目数、年支经费数、培养学生数等指标的赋值加权分析,各府州中学教育的发展差异可基本划定:南阳、开封等府为发展良好区,卫辉、河南等府为相对一般区,许州、汝州等地为较为落后区。  相似文献   

9.
夫妻称谓是汉语亲属称谓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夫妻关系的状态及社会文化习俗。本文在调查的基础上,从形式、分类、特点等方面对河南方言的夫妻称谓进行描述,以期为今后的河南方言乃至汉语方言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胡云晖 《阴山学刊》2012,(3):97-100
包头方言的形成,与"走西口"移民活动密切相关,它是在继承和发展了山西方言的基础上,在吸收了当地少数民族语言后,融会贯通而形成的具有"西口"特色的新方言。  相似文献   

11.
我建议抢救山西方言资料,其理由如次。一、方言学是语言学重要的一支。从历史语言研究的角度讲,我国方言资料的研究和利用,大大丰富了汉语史。而汉语现代各方言资料的科学汇集,简直就是一部活的汉语史。从现代汉语研究的角度讲,方言资料可以帮助人们说明普通话里的某些现象。例如笔者是文水人,文水话就给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提供了几条材料,说明了普通话里不大容易说明的几个问题。况且,如果离开了方言资料,现代汉语就只是一个很不完全的学科。二、五六十年前,瑞典汉学家高本汉在华北、西北走了七个省,最后发现山西方言最丰富。他在山西住了几年,调查了山西方言系统的八个点,这些资料在他的《中国音韵学研究》一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五十年代的方言普查及有关的研究得出了与高本汉相同的结论:在北方话系统中,山西方言最丰富,史料价值最高。  相似文献   

12.
闫德亮 《中州学刊》2007,(6):243-246
罗山方言是河南方言中比较有特色的一种。罗山方言中一些表示程度、范围、时间、语气等的副词和普通话有着显著差异,形成了明显的地域特征。这主要体现在副词语素、语序及一些固定结构上。罗山方言的副词形态从它所表现的意义来看,可以分为程度、范围、时间等副词性标记;从它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来看,可以分为前标记、中标记、后标记副词性标记;从它惯用的固定形式来看,可把它看做固定形式的副词性标记。  相似文献   

13.
土著民族汉语是云南当地土著民族为与汉族移民进行有效交际而出现的带有本民族语言特征的汉语。云南汉语方言是明代中期在通用官话的基础上受土著民族汉语的影响而形成的又一汉语方言。在汉族移民人口数量还不是较多的情况下,土著民族汉语以其简略易通的特征成为不同方言区的汉族移民之间、汉族移民与土著民族之间进行有效交际的工具。本悟成书于1586年的《韵略易通》是明代汉族移民云南汉语方言形成的标志。书中因"韵略"而出现的大量的"重韵"不是当时任何汉语方言的特征而是云南土著民族汉语的典型特征。明前期汉族移民为了交际的"易通",他们使用的汉语未能向当时的通用官话靠拢,而是向土著民族汉语靠拢,最终形成云南汉语方言。明代土著民族汉语是云南汉语方言的直接源头。  相似文献   

14.
"圪"作为词缀普遍存在于山西方言,在长治方言中也使用较多。本文从"圪"的构成形式、表义作用和语法功能三方面做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5.
湖南方言历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的方言包括湘语、官话、赣语、客家话和土话.春秋时期"古代楚语"已经成形,汉朝的"南楚"方言是湘语的直接源头.移民是湖南方言形成的主要原因.五代以前湖南的移民主要来自中国北方,他们的方言在湖南形成古代"楚语",进一步演变成湘语,形成官话和土话.五代以后湖南的移民主要来自中国东南的江西、福建、广东,他们的方言在湖南形成早期的赣语、客家话和土话.周围强势方言官话也影响了湖南边区官话的形成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在这些方言形成过程中,特别是僻远地区产生过作用.  相似文献   

16.
明代江西人口外移原因探析□昌庆钟刘义程明代江西人口大量外移,而且“多持空囊走四方”,①他们移往外地之后,无论是经商还是务农,基本上是为生计而奔波。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导致明代江西人口大量外移的主要原因是“地狭民稠”。然而,众所周知,明代江浙地区的人口...  相似文献   

17.
刘荣琴 《殷都学刊》2008,29(4):141-143
滑县方言中有为数不少的合音词,这成为滑县方言词汇上的一大特点。本文试从滑县方言词中合音词的类型划分及形成原因两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8.
明代官话是以何种方言为基础的,亦即,明代官话的基础方言是什么?这是汉语史学者长期争议而未决的一桩悬案,海内外学人对此问题作了许多深人的探究,各执一辞,莫衷一是。本文拟对此问题再作一探讨,在前人时贤成说的基础上,根据我们所掌握的文献资料,阐明我们对此问题的观点。 1、现代学者对明代官话基础方言的研究 现代学者对明代官话基础方言作了很多有意义的探索,尤其是随着近代汉语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这一汉语史上久攻不下的难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  相似文献   

19.
诸葛亮躬耕地究竟是在南阳还是在襄阳,是一桩久悬未决的历史疑案。考诸有关历史文献记载、古代地名沿革和当时具体史实的实际情况,及最近发现的明代嘉靖年间《河南等处布政使为乞赐祀典题额》碑文的有关记载,可以认为:(1)一些同志提出的“诸葛亮躬耕地只能在今襄樊隆中,绝不可能在南阳宛县”的说法,论据不确,难以成立;(2)诸葛亮躬耕地在南阳宛县才是符合历史实际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赣方言形成于何时?半个多世纪以来,不少学者进行过有益的探讨与论述,虽未取得一致的意见,但这使人们对赣方言的性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据历史文献与考古材料研究表明,赣方言是南方方言的一种多源结构体,其形成不单与汉代以后北民南迁的影响有关,而且还同秦汉之前的族群互动、地域语言文化传统等因素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