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3 毫秒
1.
我国社会公平感与税收不遵从行为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纳税义务人税收不遵从行为的主要诱因是社会公平感的缺失.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应进一步完善现行税制,优化税收征管,增强纳税人社会公平感,以更好地防范税收不遵从行为.  相似文献   

2.
纳税人遵从理论及其借鉴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关注纳税人的个性特征,尊重和保护纳税人的个体利益。本文介绍了西方纳税人遵从理论的主要内容,并阐明其可借鉴性,提出在我国应建立以纳税人为中心的征纳关系,重视对税收遵从成本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政府征税的初衷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求,而纳税人纳税是为了自身消费公共品。在政府提供公共品与纳税人纳税之间实际上隐含着一种契约型的交换关系,由于这种契约型交换关系的存在,公共品提供与税收遵从之间存在着高度的相关性,主要体现在公共品提供的方式、公平性以及效率对税收遵从的影响。因此,为了提高纳税人税收遵从程度,建议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公共品提供中的作用,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政府提供公共品的效率。  相似文献   

4.
遵从行为的新观点——三种经典心理学理论的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为论将遵从行为解释为刺激 -反应联结 ,但后期承认人的行为的目的性 ;认知论将遵从行为解释为对事物认识、辨别、理解 ,从而获得新认识的过程 ;而人本论则把遵从行为解释为发自内在 ,出于当事人自己感情与意愿所做的自主性和综合性的选择。遵从行为的新观点是对这三种理论思想的综合 ,具有科学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论文基于几则典型实例,概括性提炼出德国人规则遵从行为的基本特征,并演绎性地探讨了其文化观念性成因,最后比较性地反思了我国规则遵从现象的文化心理.文章认为,德国人的遵从规则是真正的规则因循,已成为一种普遍行为习性,受到制度良知和审美价值观的支撑.而之所以如此,与德国人崇尚思辨理性和普遍理性、信奉“普遍化原则”密不可分,并与德国人的良性制度想象相辅相成.与此相反,中国人的实用理性和特殊主义价值取向,很不利于以普遍理性为内涵的现代法律制度的普遍实施.  相似文献   

6.
企业税务筹划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以税收契约嵌入到企业“契约网”,并以税款征收参与企业收益分配,从而影响企业财务决策.企业税务筹划是企业在遵从税法前提下,利用税收契约的不完备性对税收契约剩余控制权的一种攫取,是企业财务利益与政府财政利益之间的博弈.尽管企业税务筹划有其主观动因和客观必然性,但实践中企业税务筹划行为的“合法性”有赖于税务机关行政执法的确认.因此,分析企业和税务机关的税收博弈关系和博弈策略,根据策略组合寻求博弈过程的均衡解,有助于企业重新审视其税务筹划行为.  相似文献   

7.
教育文化社会学的理论有一个基本原则,即教育本身并无固定的内容,它的内容来源乃是对社会文化的遵从。人类之所以能够幸存下来并延续下去,其原因就是依赖了对文化的遵从性。文化遵从性要求每个人成为这种文化的附和者,接受其价值观的约束,并获得一个独立社会的技能和知识。所以,由于人类生存和延续的需要,产生了教育对文化的遵从性,反过来,文化则为教育提供合适的教育内容。应该说,遵从性原则只是涉及了问题的一面。另一面,由于人的生存欲望和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并且由于人们的适应时代与环境的需要,必须遗弃某些社会文化糟粕,发扬社会文化的精华。因此,在教育上存在着对文化的主动性选择问题,而文化的选择与传递,意味着价值的取舍和认知的转变,并且是为了文化自身的继续发展。在日益多元化的价值体系中,一定的社会需要以一定的规范和价值观念为基准,对其他规范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行为经济学的前景理论,从参照依赖、损失厌恶、敏感度递减三个维度,剖析了预算遵从及预算偏离的心理动因,提出总额预算控制、实施中期预算框架、超收与削减转移支付挂钩的激励兼容机制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确立的实践原则是社会理论的基本原则,这个原则在社会理论从经典到当代的演化史中经历了确立、排斥、复兴与创新的变化。是否有效坚持实践原则,规定了社会理论的兴衰变迁。当代社会理论在复兴实践原则的同时也实现了内容丰富的理论创新,关于话语实践、感性实践、选择实践和制度实践的研究,是当代社会理论依据实践原则实现理论创新的突出表现。  相似文献   

10.
随着现代社会出现的自我分裂、知行不一的现象大量涌现,意志软弱问题的严峻性逐渐上升。而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早已看到不自制的严峻性,于是通过诉诸欲望概念打开克服意志软弱的崭新路径。亚氏对于意志软弱的实践指导就是:重新正视人的欲望、人的情感;人对欲望的追求是有边界而非无限的。欲望有兽性的一面也有理性的一面,有冲突的一面也有可调和的一面。在意志软弱的日常教育中,道德教育主体需要想象,需要不断将自己置于真实且充满冲突的道德情境中,充分感受自己内心的情绪,积极地正视内心的需求,在化解冲突的过程中不断使得情感上获得共鸣从而克服意志软弱问题。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研究进程中的三次转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冠军 《文史哲》2006,1(6):146-154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在“转向”中向前发展的。从历史的维度看,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研究进程中发生了三次大的转向。第一次是马克思从对古典劳动价值论的否定,到对古典劳动价值论的肯定并超越的转向,其标志性成果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创立。第二次是马克思从对工场手工业中劳动价值关系的考察,到对机器大工业中劳动价值关系的探索的转向,其标志性成果是马克思科技劳动价值论思想的萌发。第三次转向是从对“科技与生产相分离”的“物质生产领域”中劳动价值关系的考察,到对“科技与生产一体化”的现代经济社会与境①中科技劳动价值关系的研究的转向,其标志性成果是现代科技劳动价值论的建构。  相似文献   

12.
超越西方治理与走向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治理理论兴起于西方政府与市场“双重失灵”的历史背景,它不仅具有强烈的西方色彩,渗透着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而且也面临着新的“治理困境”。从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来看,治理与统治具有本质同一性,只是前者表面掩盖了统治职能而突出了管理职能。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概念,国家治理植根于中国国情与改革实践,是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它不仅是对转型时期各种社会问题的主动回应,还是对政府、社会、市场关系的深刻反思与重构,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最新发展。对比中、西方治理模式,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具有优越性,更具改革价值。要超越西方治理,必须牢牢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开辟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现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   

13.
Why do some people comply with their obligation to pay taxes while others do not? Scholars of tax behavior, particularly economists and political scientists, have relied on models of state coercion and state reciprocity to answer this question. Neither state coercion nor state reciprocity, however, sufficiently account for individuals who voluntarily comply with their tax obligations to the state. We offer a third explanation, derived from the new sociology of morality and moral psychology, suggesting that two types of moral attitudes (moral imperatives and moral alignment) affect tax compliance. Using a factorial survey experiment of income tax evasion and a survey questionnaire administered to a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random sample of U.S. adults, we provide a systematic test of the three different models of tax compliance. The results yield strong support for moral attitudes (both moral imperatives and moral alignment) and state coercion, but little support for state reciprocity. We review the implications of our findings in the discussion and conclusion.  相似文献   

14.
从文化社会功能的角度考察,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由核心价值观统领的社会理想和价值目标、民族精神风尚和行为规范等要素构成的有机统一的价值观念系统,是体现理论观念和实践观念相统一的价值体系;在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中,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与其他价值观念、价值体系之间存在着主导、整合、包容等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因此,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需要积极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和实践创新,也需要协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其他价值观念、价值体系之间的关系,以最大限度地形成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共识。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从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两位一体"到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三位一体",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再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日趋完善的过程,这是我们党在30多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科学内涵认识不断深化的历史逻辑的必然。  相似文献   

16.
本文回顾了国内外学者对于纳税遵从问题的研究成果,在分析A-S模型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统计数据,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使用面版数据,分析了个人所得税的逃税规模和纳税遵从度问题,并分析影响纳税遵从的因素。我们发现该模型基本符合中国的情况,但有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传统人性论思想的特点与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人性论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社会性、道德性与乐观性等方面,即社会关系性的人性本质理论,道德性的人性特质规定,人性善的乐观性信念。它们对中国文化与社会治理的影响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社会关系性的人的本质理论导致了社会本位、整体主义的文化价值趋向。第二,德性主义的人性论使中国文化成为一种道德本位的德性主义文化。第三,乐观性的人性论信仰,使文化与社会控制仅有劝善激励机制而缺乏防恶约束机制,因而容易形成人治而忽视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8.
祝菲 《学术探索》2014,(4):9-12
本文对中国和西方传统历史分期方法中的"人"进行了整理,指出其无法代表现实而全面的人类群体,无法真实地体现人的一般本质,在研究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方面存在缺失。马克思历史分期理论的重要意义,就在于以唯物史观为基础来揭示人在历史中的主体作用,即通过创造性实践活动来推动历史发展。在当代,这种主体作用更多地体现为"创和"实践。  相似文献   

19.
社会资本概念的流行是与其在政治领域的拓展分不开的,这一拓展既反映了它在理论上与社会契约论的内在逻辑关系,也反映了资本主义在实践中的自我调整过程。社会资本概念本身的矛盾性质,深刻地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困境;这一概念在应用于第三世界国家时存在着文化决定论的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