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的文化、文化模式、文化类型是学术界争论不体的话题,不同学科有不同的文化定义,因而形成了千差万别的文化模式分型。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文化心理差异比较研究称为跨文化心理学,中国不同地理区域、行政区域、城乡区域的文化心理差异比较研究称为区域跨文化心理学,简称中国区域心理学。中国区域心理学视野中可以区分出都市文化心理和村落文化心理差异,也可以区分出东西南北中各类地理文化类型以及齐鲁文化、中原文化、燕赵文化、关中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滇黔文化、闽台文化及西藏文化、蒙古草原文化、松辽文化等类型和模式,这些文化类型形成了全国各地不同的文化圈,造就了各地居民的不同文化性格。文化类型心理差异研究不仅有利于跨文化心理学学科建设,也有利于揭示区域文化性格差异的心理原因,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文化因素影响创造力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回顾了国际心理学界关于创造力研究的两个新的转向,即转向对创造力的社会心理学和跨文化创造力的研究,进而介绍了两项最近的心理学实证研究,一项是有关中德大学生跨文化艺术创造力比较的实验研究,另一项是有关中国10-16岁儿童一般创造力及其与学校组织创新气氛关系的心理测量研究。最后,在理论回顾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讨论了文化因素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民族心理学是一门跨心理学与民族学两大学科的交叉学科,其研究对象与方法论基础的多元性与独特性构成了学科本身的特殊性。民族心理除了要关注民族心理过程以及族体人格的研究之外,更要注重对民族心理活动结果的研究,同时也要注意到民族心理构成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在研究方法上,民族心理有独立的、区别于民族学与心理学的田野实验法,将民族心理放置于真实的田野场景中去研究。依据该思路与方法,在民族交往心理、少数民族妇女宗教心理以及社会文化变迁对民族心理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拓展性的本土化探索。  相似文献   

4.
薛莉 《理论界》2013,(9):73-75
在现代化和城市化社会背景下,城市流动人口日益增多。本文借助对跨文化群体即从西部农村进入东部城市的回族流动人口族际通婚观念的考查,探索其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影响因素。依据民族心理学和生态认知心理学有关跨文化研究的观点,对引发该群体族际通婚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原因做出了尝试性的解释。最后,面对族际通婚客观事实,对继承和弘扬回族文化作出了思考。  相似文献   

5.
学科互动:心理学与文化人类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试图通过对心理学与文化人类学之间学科互动的历史回顾,揭示民族心理学和心理人类学的发展方向,以便把民族心理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6.
跨文化心理学与心理学的其他分支学科不同,它不是以其内容,而是以其方法,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的着眼点是各种不同文化的差异与相似性,即比较文化或跨文化的方法。“跨文化”一词在心理学中的应用,相当于其它学科中的“比较”的概念.跨文化心理学所使用的比较方法,其来源有二.一是传统心理学方法的跨文化延伸,如心理测量的跨文化应用,二是一些相关学科如人类学、社会学等采用的比较方法向心理学研究的移值.此外,从更广的意义上看,跨文  相似文献   

7.
跨文化传播中文本意义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的民族形成不同的文化个性,不同的文化体系体现出文本意义表述的不同方式.本文从语用学的顺应论入手阐述了跨文化传播中文本意义在语言结构、心理世界和语境关系顺应层面的个性化文化编码选择,通过现象学的主体间性哲学观论述了文化差异对文本意义理解影响的认知策略以及文化融合的跨文化传播原则.  相似文献   

8.
文化心理学的多重含义与多元取向,一是涉及到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文化属性,即怎样对待人的心理行为的文化内涵的问题;二是涉及到心理学研究方式的文化属性,即怎样对待一门独立科学门类的文化特性的问题;三是涉及到心理学研究领域的文化分支,文化心理学、跨文化心理学、本土心理学等,都是涉及到文化的重要的心理学研究;四是涉及到心理学研究取向的文化多元。文化心理学的兴起意味着心理学本身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这主要体现为对心理学研究对象的重新理解,对心理学研究方式的积极变革,对心理学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原创性建构。  相似文献   

9.
心理人类学是介于文化人类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其研究对象为:探明并了解文化对所属社会成员产生影响的心理机制;发现在个体水平上的心理变量与在总体水平上的文化、社会、经济、生态和生物变量之间的关系。二战后的人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诸多研究领域均被心理人类学所强有力地支配着。对于这样一个“最有希望、最有意义”并吸引了大批心理学家的很有前途的新学科进行系统研究,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极富实践价值,对于我们开展多民族社会的跨文化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王增文 《理论界》2007,(7):137-138
伴随着跨文化交际的是不同语言的接触。语言接触必然会带来语言的相互借用。然而,语言的吸收同化功能,即各种语言对外来词语吸收、消化的能力,存在着很大差异。这种语言间的吸收同化功能差异主要受历史、文化与民族文化心理等非语言因素的影响。英语民族的“开放型”民族心理在语言上表现为主张语言上的“自由贸易”。而汉语民族由于受长期封建制度及闭关自守主义的影响,形成了“保守型”民族心理。英汉两种语言在外来词上所表现的不同的吸收同化功能即是两种文化发展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1.
科学心理学一直将自己视为超越文化性与民族性的统一的、世界性的心理学,是可以应用于世界西方以外国家的心理学。事实上,心理学有着自己的民族性,它发端于特定民族文化传统,以自身特有的传统在观照、理解和解说着本民族的心理生活。关注心理学民族性是关注世界性心理学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现实之路。  相似文献   

12.
文化定型是跨文化交际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指某群体或民族对他群体或民族共同认可的价值和行为的概括性表达,或叫固化的、简单化的看法.一旦文化定型与客观实际相吻合,它就对跨文化交际起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认知环境的限制,文化定型不一定和真实的情况相符,这就容易给跨文化交际造成障碍,从而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数量和质量.本文就文化定型的概念、形成原因和特点、及其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作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并就如何超越文化定型以取得跨文化交际的成功提出了有效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文化特性是各个民族独创性的生活模式,它的多态性存在方式,被认为是人类未来发展潜在创新力的源泉。因此,保存、维护和发展民族文化特性,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共同命运,而探索民族文化特性的生存发展机制,则是跨文化多学科研究中一个重要的课题。民族文化特性,涉及到它特定的历史、生态环境、语言和心理等多方面的因素。然而,要清楚地认识这些因素如何聚合成某个民族文化的特性,如何成为一个民族群体社会活动的共同内在行为倾向,却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对此,跨文化心理人类学(Cross—Cultural Psychological Anthopology)经历了从摩尔根、巴蒂斯安、M·米德、弗兰克尔到凯勒、弗洛伊德、弗里德曼和库歇尔等诸多著名学者的近百年研究,并在对世界各大洲不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逐渐出现了一股"宗教文化热",究其原因,一方面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全球化、价值多元化的时代背景有关;另一方面,与新时期高校大学生自身的心理发展规律以及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各种社会心理特点密切相关。从心理学视野全面分析大学生信教的心理根源,对完善大学生宗教心理理论以及指导大学生人生发展的实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以四川省汶川地震和青海省玉树地震后的社会工作实务和相关调查为据,分析和探讨灾后心理危机干预中的跨文化问题,包括民族性格、宗教信仰、语言、经济与社会发展状况等.在跨文化的危机干预工作中,我们一方面要秉承文化相对主义的价值观,尊重、接纳服务对象的文化,并且善用服务对象文化背景中的各种资源;另一方面要注意自身的文化适应,只有这样才能在民族地区的灾后心理重建中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6.
文化建构主义心理学作为后现代文化思潮的产物及组成部分,实现了心理学中的文化意识的衍变。文化心理学认为心理是文化的投射,而文化建构主义认为心理与文化是相互建构的关系。本文对在后现代思潮影响下这一文化意识的衍变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7.
英汉禁忌语语用文化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禁忌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 ,其产生、存在和延续 ,有深刻的社会文化功能。禁忌的研究和运用 ,不能脱离使用对象、环境、时间、文化、民族、心理等因素 ,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对比的角度 ,对英汉禁忌语的语用策略及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禁忌话题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面对激烈竞争的就业形势,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产生种种心理偏差,以致影响其正确择业和顺利就业。因此,研究、分析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偏差,引导和帮助大学生积极地进行自我调适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大学生择业心理偏差──择业心理误区和择业心理障碍分析,进而提出心理调适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提升在校大学生就业能力,文章采用《大学生就业能力自评量表》与《心理资本问卷》,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在校大学生就业能力与心理资本水平在性别因素、年级因素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就业能力与心理资本间存在显著相关。回归分析表明,心理资本中自我效能感、坚韧性和希望三个因子对就业能力有良好的预测作用。也就是说,提升心理资本对在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发展有促进作用。各高校及大学生应采取多种措施,培养并提升大学生的心理资本和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学习心理是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高校教学质量和大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本文结合对我院藏汉族大学生学习心理的实际调查数据资料,分析目前大学生的实际学习心理状况,并提出进一步推动我院教学改革的相关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