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宗白华的美学精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肖鹰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3)
本文以“同情”为核心概念,就人生意识、美学观念、艺术分析、中西比较四个方面,概要地阐释了宗白华美学精神的内涵──同情的生命。 相似文献
2.
袁济喜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4)
宗白华在"五四"时期对魏晋美学的解读,体现出他力图通过对中国传统美学的体验与研究,重构中华美学精神的识见。宗白华在解读魏晋美学时,着重揭示魏晋人物与美学中的个性特点与情感风采,从而超越了从一般意义上来对待传统的研究,为我们今天重提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提供了范例。 相似文献
3.
贾晓峰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4):140-142,162
20世纪的宋诗学研究此起彼伏,成为学术史上的一道景观。宗白华认为宋诗的可贵之处在其意理,宋诗的平淡风格是光彩含蓄之美。他还认为宋人诗艺精湛,特别是在空间写照时采用了与中国画一致的视角,在意境的创造上也颇具匠心。他还赞赏苏轼是宋代最为杰出的诗人。宗白华的认识表现出一位美学家的独特视角,对认识宋诗的特质以及20世纪的宋诗学史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5.
张国芳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
宗白华认为,艺术是具有审美价值的技能。“技能”与技能的“审美价值”这两点是判定艺术、非艺术的根本依据,缺一不可。具有审美价值的技能就是艺术,是艺术就存在技能与技能的审美价值这两个要素,二者互为充分必要条件。而审美即“精神界的快乐”是艺术之所以是艺术的质的特征。技能需要在一定的对象中体现出来,没有对象作为载体存在,我们就不能发现抽象的技能,这种对象可以是具体的物化的,也可以没有固化而只是一过程。是否有悠久价值不是判断艺术非艺术的标准。笔者认为,对艺术概念的理解长期存在的误区有:把艺术品等同于艺术,否认审美价值为判定技能为“艺术”的唯一依据,没有认识到艺术实质是一种特殊的技能。 相似文献
6.
时宏宇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5-18
宗白华一生致力于教育和学术研究,著述丰富,但其生前出版的著作并不多。近年来宗白华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他的著作和译文被汇编成不同的版本出版。对其民国时期的著作、建国十七年和文革时期的译文、新时期的著作和译文的出版历程进行梳理,能够对宗白华研究提供些许的资料参考。 相似文献
7.
何丹丹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88-90
朱光潜和宗白华在各自的论著中都对中国古典诗学的“观照艺术”作了细致的分析和多重解读.朱光潜在前期美学思想体系中主要提出“美是主客观的统一”、“审美是形象的直觉”等重要观点.宗白华也以其颇具特色的“散步”美学,立足于艺术本体与生命经验的分析,将中国古典美学与现代观照方式相结合,建立了“艺术的、有我的、自由的”审美体验论,拓展和深化了中国古代审美的“观照哲学”. 相似文献
8.
张泽鸿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3(2):81-88,128
宗白华基于形上学宇宙论的艺术观与美学观纠结在一起,具有艺术哲学的色彩。他始终关注艺术与人生的密切关联,追求艺术的生命意义和精神价值。宗白华的艺术史观也是建立在民族宇宙观和美学诠释学的基础上,虽然没有温克尔曼所期待的科学艺术史的合理原则和丰富史实,但他并未寻找一个黑格尔式的"理念"来演绎艺术史。在中西文化比较的视域中,宗白华的艺术史研究沿着"艺术精神"主导下的艺术风格的变迁以及美感类型的演进来展开的。他主要是从艺术精神、文化象征与艺术风格、美感类型、艺术境界与价值等多个向度来阐释艺术史的观念。其艺术史观和研究方法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岳书法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2):100-104
中国书画素有"书画同源"之说,但历代的解说都停留在较低的层面上,其实在书主要用来指称书法之后,中国书画的真实面貌一直都是书画同体。这种同体低层次的表现是使用工具材料上的一致,较高层次是笔墨技法的一致,最终则在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道法自然"上取得统一。实践表明,中国书画的最高境界是书中有画、画中有书,是书画一体的。 相似文献
10.
陈永辉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4):104-108
宗白华娴熟地运用各种批评文体进行美学批评,在这些文体中,既有中国传统型文学化批评文体,又有现代型的通俗化批评文体,还有欧化型的严谨论说体,交相辉映的批评文体使其美学批评呈现出美与真比翼融合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陈永辉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9,29(3):72-76
宗白华美学批评的诗性特征表现为批评文体的文学化、批评话语的美文化和批评思维的直觉化。三者紧密联系,共同铸就了宗白华美学批评的诗性特征。 相似文献
12.
宗白华美学与生命哲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彭锋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7(2):101-111
在 2 0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现的生命哲学思潮中 ,宗白华以美学独具一格。宗白华之所以选择美学 ,不仅是出于个人的学术偏好 ,而且是出于对生命本体的深刻认识。宗白华认为真正的生命本体是中国哲学中的“生动” ,而不是西方哲学中的“运动”。生动的本体是不可以由名言述说的 ,因此 ,他由哲学转向艺术 ,转向美学 ,试图通过文艺创作和美学散步 ,显示“不可捉摸”的生命本体。由此 ,宗白华一方面为审美、艺术找到了最自明的基础 ,另一方面也显示了艺术、美学对哲学的特殊贡献 相似文献
13.
王兴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5):63-67
意境说是宗白华生命诗学的理论核心和代表性成果。意境说在对意境的定义进行创新性地阐释的基础上,创立了独特的意境三层次结构论,将意境的内涵由情、景交融充实、提升为情、景、悟(悟‘道’的体验)交融。它创造性地给予意境以启示真的崭新、独特使命,升华了意境的内在精神品质;突破了古典诗学的意境理论,赋予意境以现代内涵。 相似文献
14.
陆耀东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8(1):60-64
宗白华是五四时期著名诗人之一,是小诗体哲理诗作者中的代表人物,同时,又是文艺理论批评家和美学家。人们从他的新诗集《流云》,可以看出五四时期的白话新诗人,固然有从两千年之久的光耀万丈的旧体诗词中吸取营养的重任,同时也有避免无意中步旧体诗后尘的殷鉴;从他的新诗理论批评文字,窥见一个行进在新诗坛前列的美学家的身影。 相似文献
15.
刘艳芬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3):89-92
宗白华先生在当代倍受瞩目,不仅在于其无意建构却建构了的美学体系博大思精,而且在于其美学批评独特风格所带来的永久魅力:他以诗人的热情来研究美学、阐释美学,使其美学批评敏锐而亲切;他倡导人生境界与艺术境界的统一,使其美学批评绚烂而平淡;他承袭并发展了重直觉感悟的批评方法,使其美学批评睿智而深刻。 相似文献
16.
宗白华的诗思想深邃,艺术精湛,表现了诗人对生命意义、世界本质的追问和思考。在宗白华的诗中,大自然蕴含着神秘的大优美精神,诗人沉入自然,并从中获得大优美精神,实现了终极性价值建构。另外,宗白华诗中的自然与道家哲学中的自然有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7.
18.
向天渊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6(3)
宗白华的美学研究具有雍容、灵动与洒脱的学术风格,这种风格被称为"散步美学";散步美学的主要方法论特征是直觉与逻辑的统一,在对中国艺术意境的描述与阐释中,宗白华具体而娴熟地运用了这一方法;这一方法之所以出现在宗白华的美学研究中,主要是因为宗白华不仅有丰富的东西方艺术体验与修养,而且还有将东西方文化与艺术"渗合融化"的理想、视野与实践.让人怅惘的是,散步美学的方法虽令人向往却无从摹仿. 相似文献
19.
张泽鸿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5)
宗白华在现代美学与艺术学的交融地带创立了以艺境为核心的"艺术美学"体系。他立足于现代中西交汇的文化语境,寻求从一般艺术鉴赏上升到普世美学建构,精研中国文化的审美传统,致力于古典艺术理论的现代转化,再造中国艺术的青春精神,并悬艺术化的人生观为其艺术美学体系的超越之维。他积极倡导艺术、人生与美感的一体化与真善美合一的艺术价值论,以运用人文主义的直觉方法,力求在意境观照中实现中国现代人生的审美化生存方式。宗白华的"艺术美学"思想对当代中国艺术美学的理论体系以及话语范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姚晓南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3(5):41-44
"比较诗学"作为一个学术视域,正式产生于西方20世纪60年代.宗白华却早自20、30年代始,就已经涉足比较诗学研究了.从比较诗学视域来考察宗白华的诗学和美学研究,凸现了宗白华中西文论互释互证的意识几乎无处不在,以及他欲对中国传统文论作现代阐释的鲜明态度.他的方法,正是比较诗学方法.在"文化全球化"趋势以及当前学界"中国传统文论的现代转化"的语境下,宗白华的诗学研究价值更具有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