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板桥主张“笔墨当随时代”“怒不同人”,正因为此而被当时社会的主流视之为不守墨矩,离经叛道,被冠以“怪”名。素不知其“怪”是紧随时代潮流,贴近时代脉搏的。文章在探讨板桥“怪”之因,“怪”之表现和“怪”之余响的同时,兼阐释板桥“怪”之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2.
郑板桥身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由于他愤世嫉俗,与流治者取不合作的态度,所以,一生都不得志,只做了个“七品官耳”。他“工诗文,擅书画,长于篆刻”。在艺术上,他不拘前人陈规,勇于创新,独具风格,与当时流行的复古主义“正统”画风迥然不同,因此,又有“怪杰”之名。 那么,郑板桥究竟“怪”在那里?为什么他的“怪作”却能流芳百世,并深为人们所喜爱?这些都是需要认真加以探讨的。我想从美学的角度,对郑板桥的“怪”谈谈自己的看法。 郑板桥的“怪美”风格,不是为了哗众取宠,故意标新立异,而是受他生活的时代背景  相似文献   

3.
如今,正当许多人向往“出国淘洋金”时,在中国珠江三角洲一带,却诞生了一个新潮的“洋模”掘金部落。这支“洋妞军团”有1000余人,分别来自巴西、美国等近20个国家;美女们的工作就是为东莞的电脑、南海的内衣、惠州的手机等产品做广告模特。那么,珠三角到底有何“魔力”,能吸引千名洋模到此打工?金发靓女们的收入是否高得惊人?她们在中国的生存状态如何?日前,记者专  相似文献   

4.
好“火”     
逛马路,常常碰到些好玩的事情。 一家小店,起先老老实实,叫某某商店。过了一阵儿,店面还是那么大,名字却已改为“中心”。又过了一阵儿,“中心”变成了“总汇”。再过了一阵,“总汇”又变成了“商城”。又再过一阵儿会怎样呢?大约还会变成“商都”、“商世界”或是“商天下”罢——尽管那店面依然还是只有那么大。 其实,又何止商店?阔人要称“大老”,明星多呼“大腕”,辞书每名“大典”,编书常曰“大  相似文献   

5.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作家的创作心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志怪小说表面上“张皇鬼神 ,称道灵异” ,其实质是对生死、性爱、安全的关注。而这种内心情感的萌动与渴望 ,在现实中是难以实现或根本无法实现的 ,但它却在神道世界中实现了 ,神道世界则成为志怪小说潜意识的载体 ,这才是志怪小说作家认为“神道之不诬”的真实原因。这也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文人创作志怪小说的一种潜藏心态 ,这是介于教徒“自神其教”与“有意为小说”者之间的一种创作心态  相似文献   

6.
奇特的判决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这话对生活在纽约市布鲁克林区的里奥和卡尔可不适合。他俩是邻居,可他们却既个友好又不亲近,反倒如故人一般。 里奥是一名推销员,卡尔是一名电器商店经理,他们在纽约布鲁克林区分别有两幢带花园的房子。不幸的是,他们刚好是邻居,于是,“战争”就开始了。他们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  相似文献   

7.
“传奇体”这一名目 ,出于北宋尹洙之评论《岳阳楼论》,以为它和裴钅刑《传奇》都有“用对语说时景”的特点。后人因此将“传奇”看作唐人小说的文体 ,以区别于以往的“志怪”,既不符合古代小说的实际 ,也缺乏理论的根据。从字面上看 ,“志怪”与“传奇”的含义完全相通 ,二者都是从题材上着眼的。小说史上并不曾形成以“传奇”为名目的独立文体 ,更不宜将它当作一个时代小说的标志。而将“传奇”与“志怪”对立起来 ,在研究中也是很难操作的 ,诸如是“粗陈梗概”还是“篇制宏大”、是“传录舛讹”还是“好意作奇”,其实都是相对的  相似文献   

8.
网红这一“意见领袖”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愈发重要,而“洋网红”作为一支新生力量已参与到新公共外交的实践中。针对当下炙手可热的“洋网红”现象,以抖音平台上8名“洋网红”为研究对象,对“洋网红”的特征进行梳理,分析其对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的作用,进而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以助力中国文化更好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9.
义和团运动是一次反帝爱国运动。它反帝主要表现为“灭洋仇教”;爱国主要表现为“保大清国”。对于义和团的反帝,虽有反帝方法上的争论,但论者都承认义和团是反帝的,而在爱国上却有反封建和不反封建之分。近代中国人民革命的任务主要是反帝反封建。义和团“灭洋仇教”表现了它的反帝革命性;而“保大清国”却说明它是不反封建的。现就后者谈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白灵 《北京纪事》2013,(6):74-77
他,北京通州区的一名普通农民,却养着一群特殊的“孩子”。吴老大、吴老二、吴老三……直到吴老五十二,足足52个!这些“孩子”铜皮铁骨,吹拉弹唱、琴棋书画、摸爬滚打,各有所长。它们出过国,越过洋,上过上海世博会,还出席过日本展会。要问它们怎么有如此大的能耐,那还得问它们的“机器人老爹”——吴玉禄。  相似文献   

11.
《世说新语》(下称《世说》)是一部以历史人物言行为题材的“志人”小说。它从《国语》、《左传》、《史记》以及先秦散文中的历史故事汲取了丰富的养料,开创了我国“志人”小说的先河,与“志怪”小说一起形成了我国古代小说的两大流派。“志怪”小说以虚幻神奇见长,而“志人”小说却以传神写照取胜。作为“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世说新语》,基本上是忠于史实的,是否还有虚构成分呢?弄清这问题,对  相似文献   

12.
在国人的眼里,我国是一个劳动资源丰富的国家,人才市场供大于求的现象较为突出,“人才高消费”盛行,下岗职工甚至大学生就业尚且困难,何况再引进“洋人才”,无疑更会使国内的就业市场压力增大。不过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人才分布却不均匀,人才结构也不合理,在许多地区不少的岗位,国内的人才无法满足,只好请“洋人才”“拾遗补缺”。  相似文献   

13.
据《工人日报》载,上海私企花费 40万元年薪聘请日本蓝领技工曾经 轰动上海,在上海3名日本技术工人 的年薪超过40万元人民币,待遇最 高的达70万元。天津市一家涉外咨 询公司收集了1000多名海外失业工 人信息库,其中多名“洋技工”很快被 天津开发区企业高薪聘用。 “洋技工”登陆中国市场,带给我  相似文献   

14.
说“洋”     
谈“洋”,大概是个时髦的老话题。 说起“洋”来,我倒也有一些印象。记得小时候,爷爷、奶奶把家里日常用的东西也冠以一个“洋”字,仿佛非“洋”不成名。譬如,火柴称“洋火”,棉线讲“洋线”,煤油叫“洋油”,雨伞曰“洋伞”……于是,在我的心里留下了这样  相似文献   

15.
王晓磊 《社区》2009,(3):56-57
有这么一群“掌柜”,他们足不出户,买家却遍及各地;他们的店铺不在临街闹市,却收入可观;他们用即时聊天软件谈生意,通过快递公司下单发货,需要的工具仅仅是一台电脑、一根网线。他们就是经营网上虚拟商店的“网店掌柜”。  相似文献   

16.
六朝“志怪”远承上古时代的神话传说,近继先秦两汉史书及诸子百家著作中的神鬼妖异故事,下开唐代传奇和宋代平话中“烟粉灵怪”故事的先河,一直深远地影响到元、明、清三代的小说和戏剧文学,而明清的笔记小说则可以说是六朝志怪的嫡传。六朝“志怪在我国文学史上,特别是在古代小说的发展史上有着承先启后的作用。《搜神记》则是现存“志怪”小说中价值最高,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种,是这个时期“志怪”小说的代表。通过它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六朝志怪小说的思想艺术成就,对我们充分认识六朝“志怪”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历史地位无疑是有帮助的。一、前代神怪作品的刨造性继承者  相似文献   

17.
有人说,《明夷待访录》是“一部怪书”(见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这里所谓的“怪,”大约是指它发出了在那个时代看来可怪可骇的议论。封建社会历来奉皇帝为“天之子”,为“万民之主”,臣民在其面前必须三跪九叩,山呼万岁,万岁,万万岁,一个人身受君罚,还要咏之曰:“臣罪当诛兮!天王圣明。”然而,黄宗羲在这部书里却痛诋君王为“天下之大害”,控诉君王“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明夷待访录·原君》,以下  相似文献   

18.
“兴华灭洋”的口召,是前二年在《光绪年奏稿》中发现的。在其中一份反对甲午议和的奏折内称:“外患不除,内忧恐起。近闻山东曹濮、安徽颍顷毫各地,伏莽欲动,假‘兴华灭洋’为名”。据此,戚其章和王如绘分别在《“灭洋”口号的由来》(《光明日报》1985年5月1日)和《甲午战争与山东大刀会的兴起》(《东岳论丛》1984年第4期)二  相似文献   

19.
成都方言词“采怪教”的书写形式不固定 ,大致有“采 (扯 )怪教”、“踩 (扯 )怪叫”、“踩 (扯 )怪轿”几种。本文从语法结构入手 ,对上述不同书写形式一一进行分析 ,认为“踩怪叫”、“踩 (扯 )怪轿”的书写形式有待进一步商榷  相似文献   

20.
义和团的评价问题,是近年来史学界引人注目的争论问题之一。争论的焦点,在于如何认识和评价义和团的笼统排外斗争。有一种意见认为:义和团对外洋事物一概排斥、毁弃,对洋人“要不加区别地杀完”,将与洋人、洋物有联系的中国人“分为十等,谓之十毛”,十毛之人,“必杀无赦”;帝国主义在侵略中国的同时,还带来了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是使近代中国摆脱停滞状态和被奴役地位的“最根本最必须的条件,但它却遭到义和团的殊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