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渝经济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成渝经济区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表现为第一产业下降显著,第二产业稳中有升,第三产业上升明显。第二产业结构对就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力明显小于第一产业,增长速度快于第一产业,就业起点高于第一产业,增长幅度快于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结构对就业变动的影响力较大,高于第二产业,有超过第一产业的趋势,增长速度略快于第一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起点最高,且增长速度远低于第二产业,高于第一产业。此外,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影响很小,各产业吸纳劳动力的程度各不相同,虽然就业结构变化存在较为严重的滞后性,但产业结构正向促进就业的方向发展。面对新的机遇应进一步加强成渝合作,促进成渝经济区产业经济与就业和谐发展,打造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  相似文献   

2.
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与扩大就业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构性矛盾是影响当前山东就业问题的主要原因.因此,应从调整结构尤其是调整产业结构入手寻求解决就业问题的对策.为此,应加大技术支持,注重高新农业发展,提高农业劳动效率;加快第二产业改造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  相似文献   

3.
研究结果表明,新疆服务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贡献有限,生产性服务业所占比重太小,服务业吸纳的劳动力主要集中在低技术水平的传统服务业中。服务业的生产效率总体上处于下降趋势,技术效率是关键的制约因素,由于未能充分利用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源,所以,新疆服务业基本处于规模报酬递减的阶段。  相似文献   

4.
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浙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新区域竞争优势的关键。从产业结构、行业结构、就业结构、投资结构、空间结构和开放结构等六个方面对浙江服务业的发展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指出浙江服务业发展的优势及其存在的问题,即:服务业已经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但发展仍显滞后;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结构逐渐优化,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仍较缓慢;服务业已经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但比重仍然偏低;国内外对服务业的投资力度加大,但投资行业结构不尽合理;已经形成各地区竞相发展服务业的格局,但空间布局不尽合理;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迅速,但整体规模偏小逆差严重。这些分析为浙江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认为,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必须将社会总资本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到社会经济各部门,保持社会在总量和结构上的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总体上仍处于失衡状态,主要体现在第一产业基础薄弱,第二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下降,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产业结构中高增长性新生产业地位不突出,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压力.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指导作用,正确处理好农业内部、工业内部及农业和工业发展的比例关系,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要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以自主创新为第一推动力,促进产业升级,建设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6.
李美旭 《理论界》2010,(12):51-52
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相反就业却增长缓慢。传统经济学认为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而在中国却表现为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下降。对就业弹性进行研究,以期提高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纳能力。本文通过对我国就业弹性下降原因的分析,提出政府实行"就业优先"政策,发展第三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是提高经济就业弹性的有效手段等对策。  相似文献   

7.
采用人数指标、弹性指标作为湖南凤凰旅游就业效应分析的评价指标,通过对旅游就业人数指标和弹性指标的计算,分析凤凰县三大产业以及第三产业中各行业的产业增长、就业人数和就业弹性,说明旅游业发展对当地就业的拉动效应,并就制约凤凰县旅游就业发展的相关因素,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赵明亮 《东岳论丛》2015,36(2):123-129
产业的协调发展是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主要动力来源之一。分析中国三次产业比例指标可知,当前三次产业产值结构、贡献率、三次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拉动作用等不甚合理,第二产业作用下降明显,第三产业作用提升。分析产业关联指标发现,三次产业内各主要行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及带动作用存在明显差异。通过完全消耗系数测算,发现与主要行业关联密切的行业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在第三产业中对交通运输及仓储、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等服务业消耗较大,研发及综合技术服务等行业消耗系数较小。针对分析发现的问题,提出促进新常态下中国产业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通过第二与第三产业的支撑,促进第一产业规模化生产经营模式实现及效率提升;第二产业的转型升级需要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寻找突破口;提升信息技术、仓储物流、金融等服务业对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带动作用;发挥研发、综合技术服务等服务业在三次产业提升及协调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考察了美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至今产品生产和服务两大部门产出和就业的变迁。研究结果表明,半个世纪以来,美国就业增长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呈现出很好的协调性,就业增长主要来自于服务业的发展,产品生产部门虽然创造的GDP持续增长,但吸纳的就业量从70年代末开始呈现出缓慢下降趋势。对产品生产部门内部的进一步分析显示,制造业就业人数1979年达到顶峰后开始萎缩,而建筑业半个世纪来的持续增长成为该部门吸纳就业的主力军。对服务业内部的进一步分析显示,贸易、运输、公共事业提供的就业岗位最多但所占比重有所下降,近20年就业增长最快的是教育、医疗卫生和专业技术及商务服务,金融业创造GDP增长最快但吸纳就业增长有限。文章最后给出了以繁荣服务业为促就业和调结构并行实现的基本途径、有序放开现代服务业市场准入管制、发掘社区服务产业就业创造潜力以及加强职业培训和教育改革促进人力资源市场供需协调四个方面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利用劳动投入的因素分解模型,从最终需求、中间投入、进口替代和劳动生产率对就业增长的变动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已经形成以第三产业消费带动就业增长的发展模式,加快消费结构升级是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的重要途径。我国产业结构重化工业化造成了第三产业内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缓慢,第三产业中间投入比重下降将对未来我国第三产业就业增长带来挑战。在影响就业增长的几个因素中,进口替代的作用相对较小。劳动生产率提高减少就业的效果主要体现在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产生的排挤劳动效应过高是我国第二产业就业增长偏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中外历史比较与实证分析表明,我国在尚未全面完成工业化进程的情况下,具有从就业形态上提前跨入后工业社会,并依此彻底解决当前就业难题的可行性。支持这一可行性研判的主要结论:一是我国以金融、保险、房地产和商务服务部门为主的新兴生产服务业,以及社会个人服务业存在着巨大的就业拓展空间,这将为我国第三产业就业量的高速增长提供现实可行性;二是制造业迂回生产所衍生的众多服务性就业岗位的涌现,将为第三产业新增就业量的高速增长提供现实可行性;三是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农村劳动力向第三产业就业的加速转移及其所呈现的结构调整态势,将为我国农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以及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扩张提供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12.
第三产业结构优化的基本路径及合理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过30年改革开放,中国第三产业获得了长足发展.但与国外相比,第三产业比重仍然偏低,结构有待优化,产业有待升级.根据杨小凯的分工理论和国外第三产业发展的经验,优化第三产业结构、提升中国产业发展水平的基本路径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并采用政府引导的市场化模式.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对提高国民经济素质,推动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缓解严峻的就业形势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综合分析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宏观地提出重庆发展城市经济的基本经济模式和空间结构模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高级生产者服务业以及高科技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扶持就业型经济,作为重庆发展城市经济的基本经济模式;在全市形成合理的空间分工,以中心都市圈、多中心远程都市圈两个圈域型结构体连接万州、涪陵、黔江三个地区中心城市,组成"两圈三点"式城市经济空间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14.
1978年以来广东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变动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广东作为人口密集化程度高、就业压力大的沿海省份 ,2 0 0 0年提前实现第三产业就业比重超越第一、二产业的目标 ,实现劳动力产业结构从“一、二、三”型向“三、一、二”型的历史性转变。本文通过对这一突破的实证分析 ,探讨造成广东第三产业就业比重迅速增长的各种动因 ,指出在全国大力发展服务业以解决就业压力的形势下 ,广东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的这一突破对全省与全国经济的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产业部门是就业的载体,产业结构变动必然反映在就业结构的变动之中。1996~2011年,新疆生产总值总体上保持较快增长势头;新疆就业人数的绝对值在增长,但是三次产业吸纳劳动力的水平低于其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新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程度较大。这说明,新疆的经济增长、尤其是第二产业的发展对就业的促进作用相对比较有限,第三产业的发展还相对滞后,自治区政府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支持其快速发展,由此促进新疆就业水平的整体提高。  相似文献   

16.
控制失业及有效促进就业是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和致力于解决的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各国政府把控制失业率、增加就业岗位和有效促进就业 ,作为基本优先目标 ,通过制定和实施多方面的政策措施大力促进就业。这些政策措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调整产业结构(一 )服务业逐渐成为吸纳就业的主体。近1 0年来 ,世界各国的就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发达国家农业、工业的就业比重下降 ,而服务业的比重明显上升。多数经合组织国家从业人员在不同产业间的大体分布为 :农业占 5% ,工业占2 5— 3 5% ,服务业超过 60 %。 2 0 0 0…  相似文献   

17.
受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人数不断增长和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近五年是中国农民工就业波动比较特别的几年,一方面就业总人数依然增长,另一方面出现了就业地域结构、行业结构和供求关系的调整.“招工难”和“就业难”的根本原因,仍然是农民工劳动报酬与福利待遇提升不够、人格尊严未得到充分尊重和就业成本越来越高等几个方面.当前,要进一步提高农民工的社会地位,进一步提高农民工应得福利和工资收入,以化解迸城就业成本不断上升的矛盾;把技术培训和基础教育结合起来帮助农民工提升人力资本;促进农民工就业岗位和产业、企业需求结构进一步耦合;把第三产业作为扩大农民工就业的主要产业方向.  相似文献   

18.
采用物质资本集聚度、人力资本集聚度以及就业密度衡量服务业集聚水平,运用空间计量方法,研究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服务业物质资本集聚水平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呈弱化之势,人力资本集聚度的区域经济增长效应也由正转向负,而服务业就业密度、经济开放水平等因素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应该注重加强相邻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经济互助,协调发展;同时应提高我国服务业的集聚度,充分发挥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正向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关于发展家政服务业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丽梅 《理论界》2006,(5):95-96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家务劳动日渐社会化,家政服务业作为新兴行业应运而生。发展和完善家政服务业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吸纳剩余劳动力就业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郭力 《兰州学刊》2011,(9):92-96
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对近年来中国区域就业结构变动,以及影响就业诸因素的区域作用差异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产业转移与劳动力回流背景下,我国各省就业有β收敛特征。固定资产投资对中西部的就业贡献大于东部。中西部的FDI占GDP比重上升较快,对外开放度和"软环境"明显改善,有效促进了就业增长。第三产业比重与就业的正相关关系仅在东部表现明显;说明东部第三产业较发达且能高效拉动就业,而中西部仍主要靠制造业扩大就业。与中西部的政府驱动特征相比,东部更加依赖私人投资拉动就业。最后提出加快产业转移与布局调整;形成劳动力回流与产业转移的良性互动机制;重视"软环境"建设;更好地发挥政府财政力量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