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湖北天门话有四个疑问代词:谁、那、n(?)ng.S(?)ngdi(s(?)ng)。“谁”的用法跟普通话一样,读音也差不多,没有什么可说的。“那”的读音和用法也跟普通话差不多,值得注意的是它和指示代词“那”在读音上的差别。大家知道,普通话的疑问代词“那”和指示代词“那”靠声调来区别。前者唸上声,后者唸去声。在天门话里,这两个代词的区别却在韵母上。前者唸nǎ,后者唸nuó。在这一点上,天门话显然不同于普通话。天门话把指示代词“那”唸成nu(?),虽然不合于普通话的标准音,但是从汉语音韵演变的历史来看,却是合乎规律的。指示代词“那”在广韵里属于上声哿韵,注云:“俗言那事。本音傩。”(广韵平声歌韵和去声箇韵也都有“那”字。歌韵的“那”是“何”、“都”、“于”、“尽”等意思,箇韵的“那”是语气词,都不是指示代词。)可见指示代词“那”本  相似文献   

2.
近代汉语时期,疑问代词“那”、“那里”及其复合形式都较为常见。根据明清山东方言材料来看,询问、虚指、任指和反诘是其主要的语义功能,其中虚指和任指用法都是由询问用法发展而来。疑问词“那里”的反诘用法也源于询问用法,而“那”反诘用法的来源则略显复杂:一部分是汉魏六朝时反诘用法的延续,一部分则是从询问处所的用法发展演变而来。随着“那里”的“里”音的弱化、磨损,出现了“那儿”,“那儿”的“儿”语音又进一步磨损和脱略而出现了“那”。据此推断,现代汉语中疑问代词“那”是原有疑问代词“那”和“那里”——“那儿”——“那”的合流。  相似文献   

3.
凉山彝语(以下简称彝语)的代词可分为:人称代词,如:ne你、nga我;指示代词,如:cyx这、azzyx那;疑问代词,如:kaxddi谁、xix什么,三类。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的语法形式同汉语大致相同,本文不多赘述。本文主要就人称代词表达“数”和“格”等一些问题谈谈个人的肤浅看法。  相似文献   

4.
关于壮语的第三人称代词te^1的来源,语言学界的关注不多。有学者认为借自汉语“他”。本文从一些语言中第三人称代词多来源于其它词类的事实,比如,汉语的第三人称代词“他”来自指示代词“其他”的“他”,苗语、瑶语第三人称代词“他”,来源于名词“人”,讨论了壮语的第三人称代词te^1的来源问题。  相似文献   

5.
现代汉语的助词多是由实词语法化而来,助词“他”也不例外,是从代词虚化而来。不仅从共时平面描写和分析“V他NP”结构及其“他”的性质和类别;同时还从历时的角度考察代词“他”语法化为助词的轨迹和机制。  相似文献   

6.
本文想围绕指示代词基本型(“■、■、■”和“这、那”)的对比分析,探讨朝汉语指称表达法的基本特点。1.指示代词基本型的数量和频率1.1 数量朝鲜语指示代词基本型有  相似文献   

7.
从历史和现状看,无指代词的研究是古汉语代词研究中最薄弱的一部分。就“莫”、“无”而言,没有发现古人给我们留下他们认为是代词的记录。莫、无的无指代词用法,直到《马氏文通》才开始被提出来。它称之为“约指代字”,表“无入”之意。二十年代末,杨树达先生研究了“莫”的无指代词用法。他称之为“无指代名词”,“为无人、无地、无物之意”。但是他在论及“莫”的后面粘附“者”的形式(莫……者)时,又发生了偏差。1963年杨伯峻先生著文,论述“莫”等字的无指代词用法,很有意义。惟惜其简略,且亦未论及“莫……者”中“莫”的词性。今天,虽然有越来越多的人对无指代  相似文献   

8.
本文不是系统、全面研究代词修辞作用的文章,只是想把平时阅读中记下来的零碎材料写在下面,略加分析,目的在于引起对“代词的修辞作用”的重视。 《红楼梦》三十四回,宝玉挨打之后,袭人、宝钗、黛玉三人先后去看他,在安慰、规劝宝玉时,她们各自从自己的身份、地位、同宝玉的亲疏关系出发,选用了不同的代词,细细  相似文献   

9.
“伢”在山西阳泉方言中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他称代词,与同为他称代词的“他”和“人家”有同有异,其中异大于同。在具体使用过程中,“伢”的指代功能越来越弱,逐渐发展为一个强调标记,与名词性成分连用时,“伢”还显示出了强调代词的功能。“伢”同“人家”和“他”相比,在具体的使用情境中具有主客观分工,总体说来,“伢”的主观性要强于“人家”,而“人家”的主观性又强于“他”。“伢”在晋语区及其他部分方言片区内普遍存在,但不同地区的用法具有差异性。  相似文献   

10.
人称代词是代替人或事物的名称的。如“我”代表说话者本人,是常用的第一人称;“你”代表听话的人,即通称的第二人称;“他”代表说话人和听话人以外的人,是第三人称。人称代词加上“们”,就构成复数形式。人称代词代替名词,它跟名词一样,可以在句中充当主语、宾语、定语和复合谓语,等等。人称代词具有广泛的概括性和相当的灵活性,“我”、  相似文献   

11.
“相”字有互指和偏指两种用法,这点大家的认识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在“相”字偏指时的词性问题上,各家的看法就很不相同了,有人认为是副词,有人认为是代词。认为是副词的人也承认这时的“相”具有称代或指代的性质和作用,因此便出现了“指代性副词”、“称代性副词”、“代词性副词”、“副词活用兼起代词作用”、“省略宾语”和  相似文献   

12.
观音阁土话地处桂北山区 ,其语法有不少特殊现象。文章首先介绍观音阁土话的词缀 ,并与普通话进行比较 ,找出其语法特点。其次介绍观音阁土话的代词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得出观音阁土话复数人称代词 ,是通过单数人称代词的韵母和声调的变化来表示的 ;指示代词“这”、“那”的不同读音表示不同的词汇意义和语法功能。再次介绍观音阁土话副词的语法功能 ,普通话的否定副词“不”,在观音阁土话里用副词“没”和“勿”来替代 ,副词“没”根据不同的语境 ,又有变韵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
代词根据其作用和分工,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反身代词.在实际生活中,代词的分工常常被打破,从而出现各种“移位”现象.其中最为常见的当属第一人称代词向第二人称代词的“移位”.其次,事物指示代词用作人称指示代词、指示代词之间以及反身代词的“移位”也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14.
“王顾左右而言他”出于《孟子·梁惠王下》。此句中的“他”字是代词,作动词“言”的宾语,当“别的”讲。为什么“他”字在古代是旁指代词,而不是第三人称代词?在什么时期才变为第三人称代词,?今天“他”字还有什么用场……本文分九个小题进行研讨,先看——一、语场析义见旁指①“王顾左右而言他”出现的语场(语言环境或所在的前后文句)是: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冶,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相似文献   

15.
眉县方言的“AA(子)”式名词有小称作用,人民币面值有“数量数量”重叠式,两相关的单音节形容词AB可以重叠为“ABAB"式;眉县方言的个别名词后缀与普通话的“子、儿、头”等后缀及名词构造法不尽相同,眉县第五村一带有子变韵等特殊形式.眉县方言的人称代词单数形式“他”受到“我、你”两个上声字的感染也读作上声调,指示代词“兀”受到“这、那”两个去声字的感染也读作去声调.普通话的“了1”和“了2”在眉县境内秦陇片方言的读音是:“了1”读作.liau,“了2”读作.lia,以“了2”的使用频率为高;表示判断的语句里,眉县城关等多数地区以句末有虚化了的“一个”为标志,第五村以“一开”为标志.  相似文献   

16.
特指问句是指用疑问代词作为疑问焦点的问句。山西方言特指问句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疑问代词上,疑问代词在官话区和晋语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晋语区问人的疑问代词有单数“谁”复数“谁们”领格“谁家”等;官话区没有复数形式和领格形式,问人代词有“谁”或“哪”,还有很古老的“孰”。问物的疑问代词“甚”主要出现在晋语区;“什么”及其合音形式“瑟”“嗦”等主要出现在官话区,“啥”既出现在晋语区也出现在官话区。问处所的疑问代词在晋语区和官话区都是多以“哪”为词根构成,吕梁片的“阿”不应是“哪”脱落声母的形式,而应是来源于近代汉语代词“阿”。问时间时山西方言多用“甚”“啥”“多”“哪”和“什么”及其合音形式为中心,与“时候”“会儿”等构成疑问代词。  相似文献   

17.
贵州纳雍方言的单数人称代词有三个,即“我?o32”“你ni32”和“他tha55”,“我”和“你”在亲属称谓词、人名前时,在偏正结构中表领属时,在数量结构前表复数时,以及在同位结构中时,声调从上声32变成阴平55,读“?o55”和“ni55”,“他”不变调。这种变调是声调的屈折变化,来源于人称代词与“的”的合音,从偏正结构开始不断推广到有亲属称谓词或人名的结构、同位结构和单数表复数的结构中去。  相似文献   

18.
考察《百喻经》中“我”、“尔”、“他”三个代词的历史演变情况,通过横向和纵向比较,揭示这三个代词的特色和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9.
<正> 在古代汉语中,所谓“者”字词组和“所”字词组里的“者”和“所”,究竟是什么词,历来众说纷纭,各自成理。近年来,影响较大的有两家:一是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以下简称《王力本》),认为是“特别的指示代词”;一是南开大学中文系语言教研组编的《古代汉语读本》(以下简称《南开本》),认为是“助词”。大家知道,上述用法的“者”和“所”具有两种主要作用:一方面有称代作用;另方面有附着作用,即同别的实词黏着在一起,构成名词性词组。侧重于前者,便说是“指示代词”;侧重于后者,便说是“助词”。但是,无论“代词说”还是“助词说”,都同时承认“者”和“所”客观存在着的另一种性质。如《王力本》,既说“‘者’字是一种特别的指示代词”,又说“它通常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词组的后面组成一个名词性的词组”。这后一句,实际上是承认“者”字的附着作用。又如《南开本》,既指出“作为助词的‘者’字,它木身不能单独使用,一般要黏附在别的词语之后,构成一个名词性的主从词组”,又指出它们“有称代的作用”。而“称代作用”是代词特有的性质。  相似文献   

20.
“as”这个词,看起来很简单,用起来却很复杂。它可以用作介词、连词、副词和代词。介词和连词是虚词,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副词和关系代词是实词,可以充当句子成分。因此,在运用时,虚实相互交替使用,给人以捉摸不定的感觉。“as”用作副词,主要是修饰形容词或副词,这比较容易区分。但“as”用作连词或介词,或是用作连词或关系代词时,这介词或代词容易混淆,一时很难掌握,因而造成理解上的困难,给翻译带来麻烦甚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