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贺信《江西社会科学》编辑部:在《江西社会科学》创刊25周年之际,我谨向你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哲学社会科学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是学术传承和理论创新的重要载体。25年来,《江西社会科学》坚持正确的办刊方针,努力探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入开展基础理论与应用学科的研究,荟萃精品力作,推出优秀人才,为繁荣发展我省哲学社会科学,加快改革开放和富民兴赣步伐作出了积极贡献,成为我省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展示的重要窗口和舞台,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广人学者的好评。希望你们以创…  相似文献   

2.
2010年,《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1月创刊)迎来创刊30周年华诞。30年来,《中国社会科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努力成为深刻反映学术前沿、时代精神和中国经验的权威阵地,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高端平台,展示中华民族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当代智慧的重要窗口。30年来,《中国社会科学》不断推出新人新作,团结了一大批学界同仁,成为当代中国培养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带头人的摇篮。为纪念《中国社会科学》创刊30周年,本刊编辑部以《中国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学术成长为主题,组织了这组专题文章。其中,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俞吾金教授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和治学经历,回顾并反思了《中国社会科学》在创造性地推进马克思哲学研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并希望这份中国学术界最有创造性的、顶尖的理论刊物,在当代中国学术的繁荣发展中做出更大的贡献。武汉大学校长顾海良教授探讨了现代社会开展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性及其路径,希望《中国社会科学》能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跨学科研究方面做出新的探索。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系王绍光教授梳理了中国政治学发展的30年历程,认为中国政治学在经过取经、效仿、自觉三个阶段以后,应向本土化阶段跨一大步。希望《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3.
在庆祝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十周年之际,认真回顾和总结四十年来江西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成就,这对于更好地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将具有积极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和关心社会科学,为江西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在省委和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四十年来的江西社会科学事业,经过艰苦努力和曲折历程,取得了多方的成就,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社会科学事业逢勃发展。 一、学术团体和学术活动。五十年代末,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及其所属哲  相似文献   

4.
2010年,《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1月创刊)迎来创刊30周年华诞。30年来,《中国社会科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努力成为深刻反映学术前沿、时代精神和中国经验的权威阵地,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高端平台,展示中华民族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当代智慧的重要窗口。30年来,《中国社会科学》不断推出新人新作,团结了一大批学界同仁,成为当代中国培养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带头人的摇篮。为纪念《中国社会科学》创刊30周年,本刊编辑部以《中国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学术成长为主题,组织了这组专题文章。其中,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俞吾金教授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和治学经历,回顾并反思了《中国社会科学》在创造性地推进马克思哲学研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并希望这份中国学术界最有创造性的、顶尖的理论刊物,在当代中国学术的繁荣发展中做出更大的贡献。武汉大学校长顾海良教授探讨了现代社会开展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性及其路径,希望《中国社会科学》能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跨学科研究方面做出新的探索。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系王绍光教授梳理了中国政治学发展的30年历程,认为中国政治学在经过取经、效仿、自觉三个阶段以后,应向本土化阶段跨一大步。希望《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5.
“斯诺命题”与人文社会科学的跨学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0年,《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1月创刊)迎来创刊30周年华诞。30年来,《中国社会科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努力成为深刻反映学术前沿、时代精神和中国经验的权威阵地,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高端平台,展示中华民族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当代智慧的重要窗口。30年来,《中国社会科学》不断推出新人新作,团结了一大批学界同仁,成为当代中国培养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带头人的摇篮。为纪念《中国社会科学》创刊30周年,本刊编辑部以《中国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学术成长为主题,组织了这组专题文章。其中,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俞吾金教授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和治学经历,回顾并反思了《中国社会科学》在创造性地推进马克思哲学研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并希望这份中国学术界最有创造性的、顶尖的理论刊物,在当代中国学术的繁荣发展中做出更大的贡献。武汉大学校长顾海良教授探讨了现代社会开展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性及其路径,希望《中国社会科学》能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跨学科研究方面做出新的探索。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系王绍光教授梳理了中国政治学发展的30年历程,认为中国政治学在经过取经、效仿、自觉三个阶段以后,应向本土化阶段跨一大步。希望《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6.
中国政治学三十年:从取经到本土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1月创刊)迎来创刊30周年华诞。30年来,《中国社会科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努力成为深刻反映学术前沿、时代精神和中国经验的权威阵地,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高端平台,展示中华民族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当代智慧的重要窗口。30年来,《中国社会科学》不断推出新人新作,团结了一大批学界同仁,成为当代中国培养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带头人的摇篮。为纪念《中国社会科学》创刊30周年,本刊编辑部以《中国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学术成长为主题,组织了这组专题文章。其中,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俞吾金教授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和治学经历,回顾并反思了《中国社会科学》在创造性地推进马克思哲学研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并希望这份中国学术界最有创造性的、顶尖的理论刊物,在当代中国学术的繁荣发展中做出更大的贡献。武汉大学校长顾海良教授探讨了现代社会开展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性及其路径,希望《中国社会科学》能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跨学科研究方面做出新的探索。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系王绍光教授梳理了中国政治学发展的30年历程,认为中国政治学在经过取经、效仿、自觉三个阶段以后,应向本土化阶段跨一大步。希望《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7.
关于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若干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景来 《学术界》2005,(2):268-278
教育部组织制订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 ) ,经过 3年多的反复研究讨论 ,数易其稿 ,经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投票一致通过 ,并向社会正式公布 ,以规范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 ,加强学风建设和职业道德修养 ,进一步发展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各项学术研究事业取得了很大成就 ,但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诸多原因 ,学术“失范”、违规现象时有发生。进入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理论界的很多专家、学者围绕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 ,以及诸多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中国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江苏省高等教育局关于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五周年举办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的通知一九八四年八月二十七日省哲学社会科学各学会、研究会、市社联,市党校,各大专院校,省理论刊物、出版、社会科学研究等单位: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五周年,鼓舞全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出更大的贡献,在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领导下,由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省社会科学院、省委党校、省高等教育局联合主办“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的活动。现将《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办法》发给你们,请你们按此要求,开展评奖的宣传、发动和推荐工作,并请与评奖委员会办公室加强联系。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理论研讨会 ,在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召开。研讨会回顾了我国五十年来发展的历史 ,从哲学上总结经验教训 ,展望未来发展 ,探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并总结五十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经验教训 ,展望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世纪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春华秋实,二十五载;跃马扬鞭,开创未来。正值江南橙黄桔绿的美好季节,《江西社会科学》杂志迎来了创刊25周年的庆典。25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只不过是转瞬之间,而我们的时代,发生了巨变;我们的生活,发生了质变;我们的刊物,也发生了大变。从25年前的“小荷才露尖尖角”,到今天的“绿茵如盖树伟岸”,《江西社会科学》经历了创办、嬗变和演进的三个阶段,走过了令人难忘的历程。1980年经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批准,《江西社会科学》创刊并于12月出版。这份学术理论刊物,伴随着改革开放诞生,也紧跟着改革开放深入而成长。创业者们把他们的智慧、激…  相似文献   

11.
哲学自觉是指民族时代精神的自觉,是对于宇宙、社会、人生所面临的冲突和危机的自觉反思与其化解之道的求索。哲学创新,即哲学理论思维形态的转生。从哲学思潮发展史看,其内在蕴涵着“一以贯之”的逻辑思维脉络,构成了中华民族与时偕行、特色显明的理论思维形态转生的画卷。  相似文献   

12.
魏博辉 《学术界》2006,1(3):78-84
哲学语言在哲学思维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多重的作用。它不但是哲学思想得以交流的工具,而且还是哲学思维的“载体”;哲学思维的“支点”;哲学思维主体间交往的“中介”系统和哲学思维“不变灭”的基础。正是由于哲学语言在哲学思维发展中所起的这些重要作用,才使哲学思维不断深化、前行,使哲学既呈现与宝藏了阶段性的成果,又历史地沿流至今。  相似文献   

13.
哲学理论及哲学学科的创新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诗鹏 《学术界》2003,(2):105-114
哲学创新是理论创新的核心 ,哲学创新包含理论与学科创新两个层面。目前哲学理论创新的主要问题在于思想力的不足 ,在建立哲学学术与历史时代的批判性关联方面 ,哲学学科、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尚需要承担艰巨的任务。哲学学科创新不足的主要问题在于学科建制方面没有跟上哲学研究以及时代的发展 ,也强化了学科间的壁垒 ,哲学人才的培养呈现单一的研究型模式 ,哲学教育在哲学人才的市场化方面缺乏作为。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西哲学所共有的认识方式,整体理解不仅包含着重要的认识机制,而且在其当代发展中涉及哲学认识论立足点的转移.对整体的领悟类似于通过归纳提出假说,不过是根据对部分的表现对整体做出推测;而对部分的理解则类似于通过演绎验证理论,不过是根据对整体的理解推演出部分所应是的状态,以此映证对整体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传统哲学的当代意义,其真实的根据在于哲学问题的人类性和哲学思想的独创性。作者认为,传统哲学的当代性,首先是根源于其深层的、深厚的、深刻的人类性,因此越是人类的,越是当代的;其次是源于对人类性问题的时代性课题的理论自觉,因此越是自己时代的,越是当代的;再次是源于对人类性问题的个体性求索,因此越是具有独创性的,越是当代的。  相似文献   

16.
当代哲学发展的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转折,用“语言学转向”不足以概括,它事实上是一种描述论转向。语言学转向是描述论转向的语言哲学表现。描述论转向是从对对象的认识的反思转向对对象的描述的反思;从追问对象是什么转向追问我们关于对象的描述是什么。语言学转向和描述论转向所车转的是同一个方向,但是它们的具体致思有很大不同。  相似文献   

17.
经济全球化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桂荣 《东岳论丛》2000,21(4):70-74
经济全球化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倍受世人关注。当代对经济全球化进程的积极参与已成为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共同选择。因此,从哲学层面深入探讨经济全球化的本质特征、负面影响和发展趋势,对中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应树立积极辩证的风险防范意识,积极参与,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积极参与中趋利避害,以求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和损失最小化。  相似文献   

18.
大学文化内涵的哲学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一种社会形态,也是人的生活方式,对于人的存在具有本体的意义。文化内涵包括理念、行为、制度和器物四个层面的要素。在哲学视角观照下,大学文化是大学对社会文化的选择、整理、吸收、升华。并融入学校自身特点与条件形成的文化,是大学人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共同创造、共同遵循和分享的文化形态。比照文化内涵要素,大学文化由环境、行为、制度、精神文化四个相互联系的层面构成。尽管大学文化中存在着精华与糟粕,但与其他文化相比较,它具有先进性、多元性、创新性、主体性与教育性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9.
达文 《社会科学》2002,(12):73-75
一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 ,2 0世纪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中 ,忧虑与激情同在 ,悲观与乐观共存———战争与和平、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社会变革与转型、科技革命与后工业社会、文化守成与冲突、民族解放与民族独立等等概念、具像交织在一起 ,伴随着整整一个世纪。这一切改变了人类社会延续几千年的历史传统、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价值与价值观念。 2 0世纪中国的社会变革就处于这一大的时代背景下。2 0世纪 ,在世界性现代化潮流的冲突下 ,中国经历了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变革———战争的和非战争的 ,最终选择了…  相似文献   

20.
欧阳康 《学术界》2005,(5):7-16
对话是哲学的本性。经济全球化推动着文化的交往与对话,呼唤着新时期的哲学对话。哲学对话不仅应当在不同民族和地域的哲学之间展开,也应当在不同哲学分支学科间积极进行。1978年以来中国大陆的哲学研究在分化中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却也带来了哲学学科的内部隔离和思想藩篱,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应当引起足够重视,更需要有真实平等和有效的哲学对话。在当前中国大陆的哲学研究中,最为重要的哲学对话应当在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自觉和有效地展开。为此,应当以开放的心态努力超越哲学内部的思想隔障,强化哲学作为“爱智慧”的“超越性”本性,注意在哲学观念的层面上加强沟通,以现时代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纽带,在哲学与实践的良性互动关系中以真正哲学的方式开展哲学对话,促进当代中国哲学的内部整合和形态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