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雪阳  李桂芹 《社科纵横》2005,20(1):123-124
元末明初 ,横空出世的《三国演义》可谓中国古代历史演义中的一朵奇葩。其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 ,也称《三国志演义》 ,是元末明初的历史小说家罗贯中在参照正史的基础上 ,对长期流行在民间的历史传说进行加工改造的结果。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首 ,其在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价值论述者极多 ,成绩斐然 ,但终究是将其作为文学作品进行研究的。鉴于此 ,我们大胆地将其列为我国古代历史通俗化的典范模本 ,尝试从史学角度出发 ,大量运用史料虚实上的统计数据 ,并结合史学的通俗化、普及化和大众化问题 ,去挖掘它内在的史学价值 ,以求探索出一条新的且行之有效的历史普及化道路。  相似文献   

2.
谈毛宗岗修订《三国志通俗演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国的故事经过民间的长期流传,到了元末作家罗贯中的手里就成为文学史上一部出类拔萃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我们所看到的这部小说的最早的本子是明嘉靖间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一百多年后,由毛宗岗(清初江苏茂苑人)修订整理为《三国志演义》,即今所通行的《三国演义》。历来文学史家们一致认定毛本《三国志演义》比罗贯中原著以及后来出现的许多本子更为进步、完善,所以自毛本问世以后,“一切旧本乃不复行。”(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相似文献   

3.
论《金瓶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继《三国志演义》和《水浒传》之后,《金瓶梅》差不多和《西游记》同时问世。现存的最早一个版本《金瓶梅词话》,刻于一六一七年(万历四十五年)。它的写定当在一五四七年(嘉靖二十六年)之后,一五九六年(万历二十四年)之前。据书前欣欣子序,作者是兰陵笑笑生。这个兰陵笑笑生可能就是《宝剑记》的作者李开先。但是许多情况表明,兰陵笑笑生之于《金瓶梅》并不象曹雪芹之于《红楼梦》那样纯然是个人创作,而更象罗贯中、施耐庵之于《三国志演义》、《水浒传》那样的关系,是在艺人说唱——词话的基础上写定的。  相似文献   

4.
罗贯中在塑造《三国志通俗演义》(以下简称《三国》)的人物形象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了比较美学的方法,无论从宏观的形象系列的整体艺术构思,还是在微观的个体形象性格的刻划,均能通过不同层次的比较,恰到好处地突出了人物的个性,从而使其笔下人物形象获得了迷人的艺术魅力。 一 从客观史实说,三国时代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确实显露出其英雄辈 出,豪杰汇集的特色,他们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较勇斗智,具有着神 秘的色彩,诱人的魅力。这就为罗贯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成功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古今一些著名评论家都敏锐地指出了这一点。李…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新成果──评《中国四大古典小说论稿》曾扬华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在群众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四部小说,也是学界研究最勤、同时也似乎是歧见最多的几部小说。一时间要做到...  相似文献   

6.
楼含松 《浙江学刊》2002,(4):134-139
由于受到民间文学和史传文体的双重影响,《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文体特征不同于其他通俗小说。从语言看,作品较多运用文言,有意造成语言的“陌生化”和距离感,以适应历史题材的特殊要求;从体式看,作品尽量削弱通俗色彩,模仿传统著述形式,从史书中借鉴了较多的手法,表现出对小说文学特性的漠视。  相似文献   

7.
无论是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还是在评论界,《三国志演义》中的刘禅一直是反面的丑陋的亡国之君的形象。特别是在与诸葛亮的对比中,阿斗几乎成了政治上昏庸、才智上愚笨的代名词。其实这是一种简单化绝对化的看法。罗贯中笔下的刘禅形象乃是一个丰满复杂鲜活立体个性与共性相统一的文学典型,其身上蕴藏着颇多的审美价值和丰厚的文化意蕴,有待于我们去发掘。在罗贯中笔下,刘禅的思想性格既有横向的美丑杂揉、优劣一体的多层构成复杂性,也有由美变丑、由明起暗的动态嬗变过程。这个过程以诸葛亮去世为分界线,可划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刘禅…  相似文献   

8.
《三国志通俗演义》(以下简称《三国》)作为中国长篇小说的开山之作,其开创性的艺术经验是相当丰富的。本文要谈的就是其中之一,即罗贯中开创的情节奇特性与性格逻辑、情理规律三位一体的艺术经验。它是《三国》之所以具有诱人艺术魅力的重要原因之一,给后代的长篇小说创作以极大的启示和影响。它那开创性的不朽美学价值,在上与史书、《三国志平话》相对照,下与明清历史小说的比较中,便鲜明地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9.
"张飞捉周瑜"故事不见于《三国志演义》,但在戏曲及说唱文学中一直都有流传.其源头最早可追溯至明万历年间刊刻的《草庐记》,后被清宫连台本戏《鼎峙春秋》改编定型,逐渐影响至多种地方戏曲、说唱曲艺.由于《鼎峙春秋》以《三国志演义》为纲,巧妙地将"张飞捉周瑜"故事插入剧情之中,更容易被熟悉小说情节的观众接受,因此产生的影响更大.而这一故事在其他通俗文学类别中,同样存在向《三国志演义》靠拢的趋势.以"张飞捉周瑜"故事在通俗文学中的传播与演变为线索,可以发现许多"非小说故事"通过主动与小说同化的方式,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得到文学地位的"上移",可被视作一种特殊的经典化过程.  相似文献   

10.
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谋略特色崔积宝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总评中写道:“诸葛亮之为相国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也,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与欠!”在进《诸葛氏集》的表文中,陈寿又说:“然亮之才治戎为长,奇谋为短。”对陈...  相似文献   

11.
:演义人物的高度理想化 ,是作者在塑造人物时 ,受英雄史观、道德史观的左右 ,将人物视为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理想的艺术载体以及民众学习的榜样导致的 ;而人物的类型化 ,则不仅是人物理想化的结果 ,同时也与演义小说以情节为中心 ,从事件的角度来写人 ,人物在小说中扮演着固定的角色 ,演义因袭宋元以来戏曲、讲史的人物造型原则 ,迎合读者大众对英雄人物的审美期待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有的论者认为,《魏略》关于不是刘备三请诸葛亮,而是诸葛亮主动登门求见的说法值得重视;诸葛亮《出师表》的记述并不可信;《隆中对策》很可能是附会之作,从而怀疑乃至否定刘备“三顾茅庐”的历史事实。本文论证《魏略》不可信,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三国志注》是可信的,“三顾茅庐”实有其事,勿庸置疑。它将继续作为人才问题的一面镜子永远留传下去。  相似文献   

13.
最早行世的诸葛亮著作的本子,是《三国志》作者陈寿所编的《诸葛亮集》二十四篇,大约在南宋初,这个本子就已残缺不全,再后竟至散佚。后来明清人屡次辑佚成书,其中较好的是清代张澍所编的《诸葛亮武侯文集》。1960年中华书局印行的《诸葛亮集》是根据张本整理校点的,所以篇章大多相同。这两个本子优点很多,但亦有不足之处:收文遗漏,有少数伪作混入;都未作全面考订;即使中华本作了校勘,也只是少数篇章;均无释译文字。所以用它进行有关研究的可靠性已成问题,今人阅读也多所不便。由李伯勋同志撰写,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诸…  相似文献   

14.
历史人物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被人民大众不断塑造,形成了与其历史形象完全不同的艺术形象,我们将其称为二重形象.诸葛亮是典型的二重形象具有者,但其两重形象的差异何在?如何从技术上实现两重形象的分离?本研究在前期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分析表明,诸葛亮的元形象和塑成形象虽然都包含"忠义"、"智慧"、"刚毅"和"审慎"四个方面的人格特征,但是,二者是存在内涵和倚重的差别.  相似文献   

15.
引言:学院式的古典文学研究领域《三国演义》(下称《三国》)近年算个热点。海内外争拍《三国》影视片,特别是日本播放电视木偶连续剧《三国志》“朝野轰动,并引起国际影视界的注目。”尚有《三国物语》等通俗文学。《日本百科全书》详列《三国》词条,诸葛亮等人物家喻户晓。应用研究尤受青睐,《三国志的智慧》、《三  相似文献   

16.
关四平 《学术交流》2004,(7):108-114
宋元咏三国诗受整体文化氛围与士人心态变化的影响,其文化内涵与唐代咏三国诗同中见异,呈现出印有时代文化烙印的个性特征。其中扬刘抑曹的道德评价,重贤兴国的理想寄寓,超然尘外的心态袒露等文化意蕴,颇耐人寻味,值得探讨。而这又在评价标准、人生态度和文化观念诸方面,对罗贯中创作《三国志通俗演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奠定了其在三国题材演化史上的特有地位。  相似文献   

17.
陈寿在《上<诸葛亮集>表》中分析诸 葛亮一生壮志未酬的原因时,说过这样一 段话“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 父,皆忖己之长,未能有兼故也。亮之器 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区也,而时之名将 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 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陈寿批评诸葛亮不过和管仲、萧何一 样,唯能理政,不善用兵,却不能象管、 萧那样有自知之明,自己专心理政,而另 荐将才出征,将相配合,外向相辅,共成 大业。这可谓深中肯綮。但说诸葛亮所以 如此,乃是因为“时之名将无城父、韩 信”,这却是出于对诸葛亮的厚爱,而曲意 为之辩解了。 …  相似文献   

18.
迷途知返的羔羊——从《红字》看霍桑的婚恋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令辉 《社科纵横》2007,22(6):176-178
霍桑的《红字》被认为是开创了19世纪浪漫主义的先河。此后,有关《红字》的评论层出不穷。很多作品对文中主人公如海丝特、齐灵渥斯、丁梅斯代尔的形象进行了探讨。而笔者认为,作者实际上在借这些形象的塑造旗帜鲜明地表达他保守的婚恋观点。而这些观点的形成与作者的生活经历、家族历史以及时代背景等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古代文学名著《聊斋志异》中,蒲松龄运用辛辣的笔触,无情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大大小小的贪官污吏,有力地鞭挞了他们的贪婪、昏庸与无耻;与此同时,还着意塑造了一些人间与非人间的清官形象。《聊斋志异》全书专写清官的近二十篇,写其他题材而涉及清官形象的也不少。对这些清官形象,在我国评论界有过这样那样的评论,但大多采取否定的态度。在近年出版的一些文学论著中,仍然是一片责难之声。有的认为,这是“宣扬超阶级的正直、仁爱”;有的认为,“这削弱了他的小说的批判力量”;还有的认为,这是书中“封建性糟粕”,是作者“阶级局限”的表现,等等。  相似文献   

20.
张蕊青 《学术交流》2003,(9):155-159
罗贯中的《三国志演义》,创造性地吸收和改建《世说新语》、《容斋随笔》等古籍和诸多民间传说的史实素为人们所忽略。作者或增添细节,或转换角度,或改变事件性质,使作品成为表述民心、申张正义、传授知识的教科书,从而提升了民间文学品位,增强了文学的社会功能。罗贯中第一个开拓了长篇小说新文体,为以后的毛宗岗父子更为成功的长篇"章回小说"打下基础,这都是罗贯中创新思维对中国小说史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