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分田劫假”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解释“分田劫假”,这是涉及到正确分析汉代剥削方式和阶级关系的一个关键问题。 “分田劫假”,出自王莽说的一段话,有载于《汉书·食货志》和《汉书·王莽传》,原文是这样的 汉氏减轻田租,三十而税 一,常有更赋,罢(疲)癃咸出,  相似文献   

2.
阅《天津社会科学》1983年第3期沈长云同志的《汉代是奴隶制社会吗?》一文,颇有收获。只是有—处(64页倒数16行)说《汉书·食货志》中所纪“自孝武元狩五年三官初铸五铢钱,至平帝元始中,成钱二百八十亿万余”一段中的“万”是衍文。鄙人甚不同意此一判断。愿不揣浅陋,稍加辩证。 谨按《汉书·食货志》中言巨额钱数之处凡六,胪列如下:  相似文献   

3.
周国林同志《曹魏“亩收租四升”辨误》一文,认为曹魏建安九年租调令中“亩收租四升”应为“亩收租四斗”之误。笔者对此不敢苟同,特提出两个问题,以就教于周同志及大方。第一个问题,曹魏田税与汉代田税是何关系? 我以为,曹魏“亩收租四升”与汉代“三十税一”制是因袭关系。汉“三十税一”制产生于西汉景帝时期,当时的税额,按西汉前期“百亩之收不过百石”计,每亩收3升强(《汉书·食货志》)。过去史家多看作是个变量,  相似文献   

4.
一、“消失”了的允吾古城 兰州,古为金城郡地。关于金城郡,《汉书·地理志》载:“昭帝始元六年置”。《后汉书·郡国志》载:“昭帝置。”《晋书·地理志》载:“金城郡,汉置。”可见,金城郡始设于西汉昭帝始元六年,即公元前八十一年。那末,当时的郡治是否在今天的兰州市呢?如果不是,又是在什么地方呢?对于这个问题不少同志很关心,然而至今还是个悬案,难能做一个很确定的答复。 要回答这个问题,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知道汉代县城“允吾”在今天的什么地方。因为《汉书·地理志》记载,“金城郡”共管辖十三县:“允吾”、“浩门”、“令居”、“枝阳”、“金城”、  相似文献   

5.
根据走马楼汉简《都乡七年垦田租簿》,张家山汉简中的《田命籍》或许应定名为《田命令籍》。之所以被称为《田命籍》,很可能是《户律》的抄本漏抄了"令"字。《田命籍》是登记对某些特殊人群豁免田租的籍簿。综合文献记载,汉初被免征田租的,有卿以上高爵、中高级官吏、"乐人""邮人"和优秀工匠等。《田租籍》的主要功能,是记录纳税民户耕种了多少舆田(垦田)和必须按舆田(垦田)缴纳多少田租,也具有分户统计耕种田亩总数和缴纳田租总数的作用。它的券书格式,就是北大秦简《算书》记载的舆田亩数、税田亩数、产量租率和应交多少田租的文书格式。之所以会出现误券和更改券书的现象,是因为算术知识的普遍缺失和县、乡有简、详两个券书版本。  相似文献   

6.
《新唐书·食货志》所载唐会昌年间官吏俸料钱数额可能有错误,是著名的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在《元白诗中俸料钱问题》(陈寅恪《金明馆从稿二编》)一文中指出的。陈先生说:“新志所载俸钱之数,为会昌时之定额,而白诗即作于会昌时,断无相差十倍之理,其为误记,尤显然易见也。”又说:“唯《新唐书·食货志》所记俸额,自太师起,至太子少傅止,较《会要》《册府》之数,多  相似文献   

7.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9年版《辞海》对“实事求是”的本义是这样解释的 :“《汉书·河间献王传》 :‘修学好古 ,实事求是。’颜师古注 :‘务得事实 ,每求真是也。’谓根据实证 ,求索真理。”这个解释不够准确 ,其不准确性集中反映在对“根据实证 ,求索真理”中的“求索真理”一语的解释太过现代化 ,有违本义。要准确理解“实事求是”的本义 ,必须从文献出发 ,结合特定的事实。《汉书·卷五十三·景十三王第二十三·河间献王刘德传》记载刘德主要就是两件事 ,一是治学事迹及其影响 ;二是献《雅乐》和应对汉武帝的策问。对前者 ,《汉书》是这样…  相似文献   

8.
魏文帝《典论论文》云:“徐干时有齐气”。李善注引《汉书地理志》为证,谓“齐俗文体舒缓,而徐干亦有斯累”。历宋元明清无异辞。黄侃谓“文帝论文主于遒健,故以齐气为嫌”(骆鸿凯《文选学》附编一引),则是以“齐气”为平弱,实申李注。惟近人范宁《魏文帝<典论论文>齐气解》(《国文月刊》第36期)据《初学记》所引,以为“齐气”乃“高气”之误,云“所谓高气是一种韧性的反抗精神,这种精神表现在行为上就是落落寡合”。或又据《魏志·王粲传》注所引,谓“齐气”当作“逸气”,皆非是。  相似文献   

9.
商代第二十三代王武丁不仅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而且还是一位长寿者。据《尚书》、《竹书纪年》、《帝王世纪》、《通鉴前编》等书记载,武丁在位59年。《熹平石经》称“肆高宗之享国百年”。《汉书·五行志》记载“高宗致百年之寿”。《论衡·气寿》则作“高宗享国百年。”高宗享国百年也就是武丁享年百岁。武丁不一定真正活到一百岁,但他韵长寿是可以肯定的。武丁的父亲小乙继位时他已成年,曾命他去民间考察,那时他已20岁左右,小乙在位约21年。这样算来,武丁即位时30多岁是合情理的。加上他在位59年,武丁很可能活到90多岁。三千多年前的帝王有如此长寿实属不易。从秦始皇至溥仪,生卒年可查的帝王有189位,平均寿命仅40岁。70岁以上的有10位,约占5%。80岁以  相似文献   

10.
郭秀琦 《阴山学刊》2009,22(3):43-45
近读三国史史料,发现了一些记载失误。1.《舆地纪胜》辩误一则。书中将孙策攻打庐江郡治皖城并俘获大乔和小乔的事情记在了孙权帐上。2.《晋书·阎缵传》辨误二则。传中有关阎缵父璞“仕吴至牂柯太守”和“群柯郡未尝属昊”的记载与事实不符。3.《三国志·田豫传》辨误一则。该传上说,魏文帝时期,田豫任护乌丸校尉,一次调节民族纠纷,被人追进马城,开始反击并获大胜。这为一条假史料,理由有三:一是此事起因不详;二是反攻取胜根本不可能;三是相关记载上把此事说得清清楚楚。  相似文献   

11.
《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近年来出版的一些《史记》选本注称“霸上”为今陕西长安县与兰田县交界之白鹿原,似不大切实。 据《汉书·高祖纪》唐颜师古注:“灞上,即霸头”。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霸城西十四里至霸头。”“汉城东十三里至霸头。”近年来西北历史研究所考古组对霸头地望进行了考  相似文献   

12.
孙子名武,春秋末齐国人。《史记》称孙武“以《兵法》见于吴王闔闾。闔闾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今传世的《孙子》十三篇,可能就是孙武持见吴王闔闾的《兵法》。孙武是中国古代军事科学理论的建立者。在孙武前虽有《司马法》,但它属政书之类,不是军事科学理论著作,《汉书·艺文志》入之礼家,是对的。至《六韬》等,则出于后人的依托,不可  相似文献   

13.
西汉楼兰道新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关于楼兰道,在《汉书·西域传》中虽然没有比较明确的详细记述,但根据汉通西域的情况来看,从玉门关出发,要行至盐泽到楼兰,再继续前行的路线的存在是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那么,我们再来看一下《魏略·西戎传》中的一段记载,传云:“从玉门关西出,发都护井,回三陇沙北头,经居卢仓,从沙西井转西北,过龙堆,到故楼兰,转西诣龟兹,至葱岭为中道。”这段记载详细地说明了从玉门关至楼兰,再经塔里木盆地北缘出葱岭的路线。传文中提到的位于玉门关和楼兰之间的“龙堆”、“三陇沙”、“居卢仓”等地点在《汉书》和《后汉书》中也早有…  相似文献   

14.
关于春秋初期的楚国都城何时自丹阳迁郢,历来有两说并立。其一是文王始都郢之说。《史记·楚世家》云:“文王熊赀立,始都郢。”同书《十二诸侯年表》周庄王八年“楚”栏:楚文王熊赀元年,始都郢。”《汉书·地理志》南郡“江陵”县原注:“故楚郢都,楚文王自丹阳徙此。……”楚文王元年为公元前689年。这是目前常见称引的楚都始迁郢年代,而上引《史记》、《汉书》的三条记载则是此说的主要依据。另一说是楚武王时即已迁郢。成书最早  相似文献   

15.
《汉书·食货志》载董仲舒讲到秦自商鞅变法后的徭役制度时说:“又加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按中华书局标点本句读)对这段话的最后几句,一向有两种句读法:一作“又加月为更丰,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二作“又加月为更卒,已复  相似文献   

16.
东越“草昧蒙翳”辨胡牧一东越之名始见于《逸周书·王会解》“东越海蛤,巨人蝉蛇,……于越,姑妹珍……”的记载,据此,西周之初便已有了作为方国的东越存在。而《史记》有《东越列传》的篇名记载战国至秦汉间东匝与闽越之史事。《汉书吴王濞传》记吴王谋叛时,“南使...  相似文献   

17.
一、张宇初身世及其著述 张宇初,字子璿,别号耆山。明初道教思想家。其祖先张道陵于汉末创立天师道。此后,“天师”称号一姓相传。至张宇初已传至第四十三代。张宇初于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嗣教。《明史·方伎传》中记载其“建文时坐不法,夺印诰,成祖即位复之。” 张宇初在张氏后裔中是很富有才华的一位。他一生中做了大量的道教文献整理和撰写道教经书的工作。永乐四年(公元1406  相似文献   

18.
秦自商鞅变法后的租赋徭役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租秦征收租赋的标准是什么?杜佑、马端临皆言“舍地而税人”。有的同志认为秦“田租的征收办法,是以一户(五口之家)有田百亩的假设,而按人户征收的”。其实,秦的赋税制度是既“税人”而又未尝“舍地”。一部分按人户征收,若户赋之类。而田租刍稿则是按四亩征收的。这可从如下事实看出。第一、出土秦律《法律答问》指出:已经向农民收了租,不报,叫做“匿田”:“弗徭使,弗令出户赋”,叫做“匿  相似文献   

19.
《汉书·百官公卿表》关于乡、亭、里的记载是: 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县大率方百里,其民稠则减,稀则旷,乡、亭亦如之。按《后汉书·百官志》“一里百家”记载计算,如果真是“十里一亭”、“十亭一乡”,则一乡为万户,这就与《百官公卿表》本身“万户以上为令……减万户为长”的记载相矛盾。早在一九五四年,王毓铨先生在《汉代“亭”与“乡”“里”不同性质不同系统说》一文中就指出,十亭一乡“不是原误,便是后人的窜改,原文  相似文献   

20.
正中华书局1976年点校本《元史》卷九《世祖本纪六》记载至元十三年,忽必烈差官考试汉地儒户,最终确定免差的儒籍数额:"(至元十三年)三月戊寅,敕诸路儒户通文学者三千八百九十,并免其徭役;其富实以儒户避役者为民;贫乏者五百户,隶太常寺。"(第180~181页)至元十三年三月戊寅,即至元十三年三月二十九日。此次汉地试儒,其中主试河南的是王恽与陈祐。《元史·王恽传》记载:"(至元)十三年,奉命试儒人于河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