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姚鹏 《百姓生活》2014,(6):29-30
走进武汉东方红食品厂,你马上就会发现这里的与众不同。除了经理易勤和她的丈夫刘宏涛、女儿刘星之外,"东方红"的其他12名员工全部是残疾人,其中1名肢残、11名智障。这批智残工人,大的37岁,小的19岁,但都亲切地把47岁的易勤叫"干妈",而易勤也将他们视为自己的孩子。为了留下这群特殊的"伢们",8年来,易勤每天起早贪黑,还先后变卖、抵押了家里的两套房子,累计贴进去近80万元。尽管有千难万难,但她就是不放弃。正因为如此执著坚持,她获得了一个"犟妈"的称号。  相似文献   

2.
楚璇 《人生与伴侣》2007,(10):57-59
前不久,国内某著名电视台报道了这样一个爱心故事:高明军与打工女孩潘晶邂逅相识,并开始资助她的家庭。后来潘晶突遇车祸,为了挽救这位家境贫困的“妹妹”,高明军忍痛变卖了自己的公司股份,还借了一大笔外债……高明军的非常之举遭到了妻子的莫大误解。在潘晶的母亲、高明军的干妈高淑芝的解释下,高明军的妻子最终理解了丈夫,  相似文献   

3.
玉琴 《百姓生活》2014,(8):27-28
孙茂芳,1942年出生于浙江省象山县,北京军区总医院原副政委,一等功臣,因坚持行善几十年,人称"京城活雷锋"。孙茂芳说,支撑他一辈子做好事的动力源自于母亲,母亲临终前拉着他的手说:"儿啊,长大了你要做个好人,别给娘……丢脸。"孙茂芳谨记母亲遗训,几十年来做了无数好事,而最为感人的是,他50年甘为18个"爹娘"当孝子的故事。失明大嫂谢恩,把五角星刻在拐棍上1990年的一天,孙茂芳因偶然扶盲人丁翠萍过马路,而与之相识。  相似文献   

4.
对于一个女人来说,生孩子是一时的痛苦,没孩子是一辈子的痛苦。对此,今年33岁的李萍深有体会。10余年前结婚后,李萍一直渴望成为一名母亲,无奈自己不能生育。随着年华的逝去,对母亲身份的渴望,让李萍有点迫不及待。于是,她和丈夫于2007年、2009年花钱买了一双"儿女"。在经历了短暂的"儿女双全"幸福时光后,李萍的生活又回到了原点……  相似文献   

5.
在《飞越疯人院》这部小说中,作者肯.凯西塑造和刻画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女性形象,一类是以"大护士"、哈丁的妻子、比利的母亲等为代表的强势"妖妇",另一类是"大护士"的助手小护士、麦克默菲的女性朋友等温顺"天使"。小说中女性形象并置,通过赋予强势"妖妇"话语权和行动权,通过剥夺温顺"天使"的话语权,肯.凯西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  相似文献   

6.
针对目前学界对萧红有关母亲形象书写的研究仅停留在萧红对母亲的直面丑化层面上,并将萧红对母亲形象的丑化描写与其童年母爱的缺失联系起来,缺乏全面性与深刻性了解的现状,认为萧红主要从母亲形象的越轨性书写,女性的悲剧意识和女性社会角色的转变3个方面,共同完成了对"母亲神话"的解构,具体表现为对母亲形象的直面丑化、对儿童形象不同常规的塑造和对女性生育的颠覆性书写。通过对母亲形象的消解,反映出萧红自身女性意识的自审性和反思性,它最终实现了萧红独立、自主、坚毅人格的自我重建。  相似文献   

7.
费米 《北京纪事》2014,(11):94-97
"文化大革命"期间,一位边疆省份的民族干部在"忆苦思甜"大会上作报告,说起旧时母亲的遭遇,声泪俱下:"大雪天,家里没饭吃了,妈妈出去要饭,到了地主家门口,万恶的地主放狗出来,在我妈妈腿上吃饭!"当时在场的很多人不解:地主家的狗可以在狗窝里吃饭,也可以在主人家的厨房中吃饭,为什么要选择在她妈妈腿上吃饭呢?后来经人指点才明白,原来是地主放狗出来咬了她妈妈的腿。  相似文献   

8.
美国著名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的诗歌"隐喻"是一首充满隐喻暗示的谜题诗。该诗以女人"怀孕"为主题,采用种种隐喻手段描述了一个女人即将成为母亲的身心感受。从词到词组,从音节到诗行,在该诗的字里行间中,隐喻暗示似乎无处不在。新颖的隐喻比拟方式和不同形式隐喻的叠加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猜想空间。形象生动的隐喻意象深深地抓住了读者,并引发他们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1958年4月20日上午,13岁的我正在河南遂平县周楼村初小上课,老师宣布了一条消息:"转大社了。"回到家里,母亲已经早早做好了晚饭,父亲兴奋地说着晚上的"转社大会"。  相似文献   

10.
爸爸是成龙,妈妈是当年的“电影皇后”林凤娇,干妈是叶倩文,师傅是李宗盛,刚出道时,荚皇老板杨受成先生亲自坐镇,著名影星吴彦祖一马当先为其开道——这个幸运的家伙,就是房祖名。  相似文献   

11.
穆木天1926年以法国文学为参照的文学批评体系是通过《法国文学的特质》建构起来的。针对"五四"以来新诗观念上"诗"与"散文"的混淆,他提出"纯粹诗歌",主张新诗的象征主义发展,追寻"诗"与"散文"的"纯粹分界"。与周作人、梁宗岱以及法国诗人瓦雷里的象征主义诗学不同,穆木天的象征主义是通过"个人生命"与"国民生命"的"交响"和"暗示"即"诗性境界"实现的,他揭示了"诗"与"散文"在建构基础和方式上的根本不同,为中国新诗的独立发展开拓出一条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作为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发起人之一,陈独秀在其中起了先锋和中坚的作用,尤其是他对"民主"与"科学"这两大思想的极力张扬,尽管受当时时代的局限,陈独秀在"民主"与"科学"的阐述中尚存在缺陷,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两大思想对于启发民智、掀起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国民素质的提高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2014年3月初,40岁的阿根廷女子佩罗·莫妮卡生下一名女婴。与众不同的是,受精卵是她本人14年前冷冻保存的。时隔14年"复活"冷冻受精卵,也创下了一项新纪录。2013年,已是一名13岁男孩母亲的莫妮卡接到询问电话,对方问她是否愿意"复活"自己于1999年冷冻保存的卵子。莫妮卡毫不犹豫地决定一试。莫妮卡接受媒体采访时说,1999年医生培养了3个受精卵,其中只有一个成功。  相似文献   

14.
"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范畴,老子整个哲学体系都是从"道"出发,围绕"道"而展开。但对"道"究竟是什么,由于老子自身表述的多义与含混,不同时代的不同诠释者作出了各不相同的解释。本文认为在老子恍兮惚兮、扑朔迷离的论说中,对"道"还是给出了相对明晰的说法:"道"是形下世界的本原,它以"有"和"无"来显露与隐藏自己。"有"和"无"是老子哲学中重要的哲学范畴,是"道"的属性与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5.
"损人不利己"是伦理学探讨的问题,它涉及"利人"与"利己"两个范畴的科学涵义,涉及如何认识"利人"与"利己"的辩证关系。对关于"损人利己"、"损人不利己"的问题,必须在一定条件下才能作出是非善恶的评判。通常理解下的"损人不利己"是害人害己、近乎心理变态的一种卑劣行为,而特定条件下的"损人不利己"却是一种大公无私、顾全大局、舍生取义的高尚行为。  相似文献   

16.
"中和"思想是儒家学说的重要部分。然在过去关于"中和"思想的研究中,多为关注"中和"本身的横截面剖析,而缺乏从纵向角度对"中和"思想的实质内涵与意义结构进行深描。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从"心统性情"的角度出发辨析厘清了本体论与功夫论的理论位置,进而指出了"中和"思想的意义结构在于人由"诚之"至"诚"的自我完善过程。  相似文献   

17.
手心手背     
吴春富 《老友》2011,(5):43-43
"你们都是我身上的肉,我手心、手背都是肉。"这是母亲常挂在嘴边的话。她说这话的时候,一脸的坦诚,但妻子听完往往会嘴巴一撇。因她觉得母亲的言语与实际行为不相符,母亲对哥嫂明显更偏爱。  相似文献   

18.
广灵秧歌,又有"优歌"、"秧干"等异称,但文献中并不见其作为"秧歌"的记载。笔者在详尽辨析之后认为,"优歌"非"秧歌,""优歌"很可能是一个泛称;"秧干"是"秧歌"一词的读音在广灵方言中发生音变所致。此外,舞台题壁中的"洋歌"、"洋干"、"洋哥"等称呼,除方言原因外,亦与书写者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书写随意,不求文字的准确性有关。  相似文献   

19.
从"十二五"规划看"国富民强"到"民富国强"的转变——从追求"国强"到强调"民富",这不仅是十七届五中全会的最大亮点之一,也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的充分体现。国强不等于民富,没有民富就不可能有国强,二者相互依存、相得益彰。国强是民富的保障,民富是国强的基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让"国强"与"民富"一起飞的同时,还需把民富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相似文献   

20.
钱国宏 《中华魂》2013,(16):56-56
"蛛丝马迹"是个使用率很高的成语,释义为:比喻与事情根源有联系的不明显的线索。很多人望文生义,认为"蛛丝马迹"中的"马迹"是指马的蹄印,甚至连《中国成语大词典》、《汉语成语考释词典》都解释为"马"是骑马的马。其实,"蛛丝马迹"中的"马",与拉车驾辕、四蹄如飞的哺乳动物"马"没有任何关联,而是指一种活动于灶台上的小昆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