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阶段功利主义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功利主义是一种把利益看作判断人类行为判断道德和政治等问题的标准的伦理学说。它把道德生活与社会经济结构联系起来,改变了以往的伦理学说单纯从人性、人的需要来讲道德,从而使其学说更趋于完整,更有深度。正如马克思所言:“功利主义至少有一个优点,即表明了社会的一切现存关系和经济基础之间的联系。” 多年来,我国理论界对历史上出现的功利主义思潮,简单地归结为个人主义甚至利已主义,又与资产阶级道德划上等号,进行过火的批判。确实,就功利主义目的论而言是提倡利已主义的,但是行为目的和行为方式在许多伦理学家看来并不是一  相似文献   

2.
关于法与道德关系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与道德的关系是中西法律思想家一直关注的问题。历史上的中西法律思想家对法律和道德的关系作了不少有益的探讨。在当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如何吸收中外法律思想家有关法与道德关系思想中的合理因素,建构现代社会的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本文认为,德主法辅和德法并重都不适合我国依法治国的现实,只有法主德辅是我们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异化问题在我国学术界引起了热烈的讨论。正确认识异化概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抵制精神污染的重要方面。但是,在理论界有一部分同志,受了西方资产阶级的异化论观点的影响,对马克思的异化概念随心所欲地加以曲解。甚至有个别深深迷信异化论的同志,在对异化概念所进行的“历史考察”中,把马克思的异化概念外推到社会的一切领域,声称:“异化问题的提出是辩证地思维的结果”,“把异化概念应用于社会、经济的领域,是一种历史的辩证法”。这些同志力图说明,异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问题,应当把抽象的人作为一切理论研究的出发点,把一切社会现象归结为人的自我分裂。这一观点成了当前抽象人道主义、人性论、现代派文艺思潮等资产阶级和其他剥削阶级腐朽没落思想  相似文献   

4.
改革,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农村、城市的经济改革在我国社会生活中激起了层层波澜,把一个个新的课题提到人们面前。经济改革引起了人们新的哲学思考,同样引起了人们对许多道德问题的新思考。 (一)经济与道德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经济关系的发展变化是道德观念和道德关系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能够制约、影响人们的精神境界和政治态度,并反过来促进或阻碍经济关系和整个生产方式的前进。  相似文献   

5.
<正> 道德产生的土壤即基础究竟是什么,这是任何伦理学说都需回答的问题。伦理发展史上的唯心主义伦理思想家,把道德的基础归之于抽象的“理念”、观念”、“良知”或“神”的启示。旧唯物主义伦理思想家认为,抽象的“人性”或人的自然本性是道德的基础。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则认为社会经济关系体现出来的利益关系,才是道德产生的土壤、根源即基础。对于道德基础的这一马克思主义规定,使伦理思想体系的建立,道德的起源、本质的阐释,奠定在科学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6.
财产权是现代政治和现代政治哲学的核心主题。关于财产权的争论贯穿了整个现代思想史,直至今日仍然是西方学界的热点。蒲鲁东对现代财产权合法性的三个最重要基础(先占权、劳动权和收益权)进行激烈批判,极大冲击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现代信条。马克思高度评价蒲鲁东这项工作,认为其具有划时代作用;同时指出蒲鲁东所代表的是一种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立场,坚决予以抵制,而用联合起来的个人对全部生产力总和的占有来替代资产阶级财产关系。从当代视野比较马克思与蒲鲁东在政治立场和理论观点上的根本差异,对于深刻理解财产权问题的本质,并推进学界当前关于财富问题的讨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思考有关大众文化的一切问题,都应立足于“大众”这一文化活动的主体,分析大众的特征、内涵、构成成分及其对文化的需求,而不应离开大众性,将目光专注于某种特定的历史现象和某种流行形式。在大众文化与现代工业的关系上,如果把大众文化归结为20世纪现代工业的产物,就否定了文化发展的历史继承性,在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关系上,大众文化也并非是低层次的文化,从动态上来看,二者之间有一个转化过程。大众文化表现为娱乐文化是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大众文化的未来是共同性与独特性并驾齐驱,而不会因为共性的发展而淹没了个性  相似文献   

8.
儒家道德的泛化与伦理制度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儒家道德泛化的倾向及其表现中华民族文化的道德传统以儒家学说的道德体系为主体。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学说就在整体上逐步取得了国家意识形态的主导的、核心的和支配的地位。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儒家文化存在严重的道德泛化倾向。这就是说,儒家文化在对待社会生活的诸领域时,总是以道德的价值和道德的评价遮盖和取代一切其他的价值及其价值评价,将道德的关系覆盖于一切关系之上,从而使整个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一切方面或一切环节都丧失了自己存在的独立性和价值的独立性,都以儒家道德为指向和依归。这一道…  相似文献   

9.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相并行,价值范畴在理论上也就日益成为剖析我国经济生活的基础范畴。但是,劳动价值论把价值范畴的存在归结为两个历史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一是私有制。这样,在理论上就提出如下问题:公有制基础上是否存在价值范畴?如果存在,劳动价值论关于价值范畴存在条件的古典理论是否需要修正。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史上来看,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否定未来社会存在商品和货币关系的,因而也就"不必求助于著名的'价值'"①。他们奠定了把社会分工和私有制作为价值范畴存在的两个社会历史条件的思想。他们认为,由于社会…  相似文献   

10.
当代社会发展的人性论基础论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性问题是当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一个核心和根本问题.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正面临着一场新的人性论选择.批判旧的人性论,确立反映时代精神的新人性论是当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面临的重要任务.斯密的"经济人"和"道德人"因其理论上的偏颇和实践中的困境无法充当当代社会发展的人性论基础.从社会价值论角度提出的"价值人"理论,把人看作价值存在,把人的一切活动都归结为从自我需要出发的价值活动,并合理地阐释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是对"经济人"和"道德人"的理论超越,具有强有力的理论解释和社会实践指导能力.在改革中,要自觉地以"价值人"为导向和理论基础,分析解决重大社会问题,制定社会改革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