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的《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应占什么地位?它的基本思想是什么?《手稿》中的“异化劳动”这一概念是否就等同于“人的本质异化”?它的思想是否还没有超出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从而应该归之于主观唯心主义?它的社会观是否就是空想的社会主义?从而《手稿》是否给了现代的人道主义、存在主义等思潮以理论根据?这一系列问题都是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本性质的问题.搞清这些问题,无论是对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性质和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以及认清美学和文艺理论的指导思想,都是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本文拟就《手稿》中异化概念的内涵问题谈些看法,以求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认为,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根源,这个论断是错误的;后来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得出了与之相反的正确结论。对《手稿》的文本分析可知:费尔巴哈式的人本主义框架是其错误结论的根本原因。其实,“异化劳动”概念本身就表征了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思路,而人本主义思路则预示了其错误结论的逻辑必然。相应地,判断《手稿》的性质与地位,也应以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为主线,从两个方面来进行:(1)《手稿》整体结构中关于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问题的前后逻辑关联,这是内部的文本梳理;(2)借助《形态》中关于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问题的正确论断来反衬《手稿》,这是外部的文本比较。文本研究表明,《手稿》是马克思思想发展的过渡环节。  相似文献   

3.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历来受到学界关注。关于《手稿》在马克思整体思想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探究有二:一是马克思理论的基础与核心;二是认为《手稿》虽有雏形但不成熟或是一部过渡性著作。认为《手稿》的内在逻辑是一个以人本主义逻辑为主体的多重复杂的逻辑结构;文本框架重组维护了文本的内在统一性,为《手稿》的版本结构、理论内涵、逻辑主线等基础研究提供了便利。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外化扬弃观点、费尔巴哈人的异化扬弃只是精神枷锁的解放观点持有批判态度,完成了对二者的超越。在此基础上,通过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与生产活动相异化,劳动者与自身类本质相异化,人与人相异化四个方面阐述马克思的异化思想。  相似文献   

4.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思想转变过程中一部关键性的著作。异化劳动是《手稿》的核心概念,对异化劳动的思想内涵及其分析逻辑的准确把握是理解《手稿》的重要环节。我们认为,马克思这一时期在理论思维范式和方法层面上是费尔巴哈式的人本主义,他分析异化劳动的逻辑主线是人本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尚处于孕育阶段。  相似文献   

5.
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其中蕴含了丰富的人本主义思想,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本主义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6.
“青年马克思”和“成熟马克思”在价值理论上的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者通常用“青年马克思”和“成熟马克思”来标定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历史阶段,并认为代表这两个特定阶段的典型著作,是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资本论》。 许多研究价值问题的同志认为,青年马克思重视人的价值问题,这方面的论述集中表达在《手稿》里对“人的异化”问题的解释中。那么,成熟马克思是否也重视人的价值问题呢?这些同志绕过《资本论》,认为成熟马克思关于人的价值问题的论述,可以用马克思的《评阿·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的那条“马克思主义普遍价值概念定义”——  相似文献   

7.
在马克思的异化思想发展史中 ,早期和后期有明显的变化。《1 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 ,可以看作是马克思早期代表作。在《手稿》中 ,马克思对“异化”的理解还没有完全摆脱费尔巴哈的影响 ,主要的表现在他继续采用费尔巴哈关于“族类本质”的概念。而《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与早期的《手稿》相比 ,一个最本质的变化就是抛弃了诸如人的“本质”或“本性”这样一些含义模糊的 ,因而容易引起误解的概念。由于抛弃了“族类本质”这一概念 ,就使“异化”的涵义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8.
蔡仪先生认为在私有制的异化劳动中不可能存在“人化的自然”。他的根据是:马克思在《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过,“私有制的扬弃是一切人的感觉和属性的完全的解放”,既然在私有制社会中,劳动者同劳动产品是疏远化的(即异化)同作为劳动对象的自然是敌对的,而且劳动者和劳动也是对抗的,人化的自然就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才有。蔡仪先生并由此得出结论:谁要以为在一般的劳动中能产生人化的自然因而产生美,那  相似文献   

9.
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对象化,这是我国美学界当前十分流行的新概念。最早提出这个新概念的是李泽厚同志,他在一九五六年的文章中谈到自然美时说:“自然对象只有成为‘人化的自然’,只有在自然对象上‘客观地揭开了人的本质的丰富性’的时候,它才成为美。所以,高山大河等自然现象本身,并不如旧唯物主义所形而上学地认为的那样,有所谓美的客观存在。自然本身并不是美,美的自然是社会化的结果,也就是人的本质对象化的结果。自然的社会性是自然美的根源。”李的这段话可谓大胆而雄辩。所谓大胆,是说他把一切主张自然美在自然本身的观点一律斥为“旧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断然宣称“自然本身并不是美”;所谓“雄辩”,是说他机敏地援引当时还为读者所不甚了解的马克思青年时代的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  相似文献   

10.
“劳动”概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基础性概念。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黑格尔以及费尔巴哈的劳动概念进行历史改造,对劳动问题作了哲学和经济学意义上的初次探索,使人的本质在劳动中得以澄明,探寻到正确解答“历史之谜”的锁钥。在后来的《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在科学把握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将劳动置于资本主义生产中,对劳动概念赋予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新内涵,以劳动二重性揭示了资本逻辑宰制下的劳动表现为雇佣劳动,从而发现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根源。对比两本著作来看,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马克思对劳动概念的研究在认识层面上出现了“断裂”,将马克思早期人本主义的异化逻辑与成熟时期以现实的资本主义批判为出发点的科学思路相对立。但究其根本,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资本论》,马克思的根本目的一直是基于劳动解放进而扬弃劳动对人的异化状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存在论的视域看,马克思正是理解到“解决人的存在问题”的基础在于经济现实,因而马克思对劳动概念的研究实现了从思辨哲学向科学论证的“升华”,体现了马克思思想发展的连续性,对唯物史观的创立以及人的解...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问世以来,中外学术界相当多的人们先后论证了“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这样一个根本的美学命题。这对于美的本质这样的美学原则问题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应当指出,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美学原理。 然而,近年来,也有许多同志对这个问题提出了种种质疑和非难,不承认人的本质的社会性,认为美可以是纯粹游离于人的本质以外的自然物。本文想就这个问题发表一些看法,以就正于美学界的同志们。  相似文献   

12.
自然美究竟是什么?应当怎样科学地认识自然美的本质特征?这是美学上的一个根本问题。马克思在1844年和1857年前后发表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等经济学著作中所做有关金银的美、矿物的美和美的规律等问题的论述,为我们正确地理解自然美的本质,奠定了理论基础。蔡仪同志在《美学论丛》第一期上发表的《马克思究竟怎样论美?》一文,对金银  相似文献   

13.
仙话发展到清代,发生了巨大的蜕变:梅新林曾经说,清代仙话是“过分‘杂化’以致‘异化’实际上是以牺牲仙话固有的独立品格与价值为代价的”。梅新林所谓的‘杂化’和‘并化’是指:“道释仙怪之合流”,“仙界业已成为一个大杂烩”,但梅新林没有指出把儒家的根本理念掺进本来是讲凡人追求长生、通过修炼可以成仙中故事中才是最大的“异化”。笔者认为,这是对仙话作品灵魂的“异化”,更确切的说,是对仙话的儒化。  相似文献   

14.
《死水》是闻一多用美学上多样化的修辞手法,表达了炽热的爱国主义思想的著名诗篇.由于诗人用了大量的华丽词藻描绘丑恶的物象,因而评者在“美”和“丑恶”的内涵上有着不同的理解.如朱自清认为“这不是‘恶之花’的赞颂,而是索性让‘丑恶’早些‘恶贯满盈’,‘绝望’里才有希望”①.郭沫若则说:“这(指闻一多的论文《庄子》)和《死水》中所表现的思想有一脉相通的地方”.“以丑为美”(《死水》)的主要倾向即刻意于此”②.臧克家不同意朱自清的解释,认为“应该把‘丑恶’意会为黑暗现实的反面”,是“另一种力量”,是作者“渺茫的希望”,“是否可以把这希望理解为革命?”③任钧认为臧的说法,“过分牵强”,他从艺术表现的角度,认为“诗人原拟用‘美’来反衬,反讥‘丑’”,但“诗人当时还未能在诗中揭示丑恶现实的本质及其成因,结果‘丑’反而为‘美’的形象所冲淡,所掩盖,而诗人对现实的真实态度,也就显得模糊不清了”④.最近,俞兆平同志师承郭老的说法,不同意臧、任二同志的解释,并说他们产生“偏颇之见”的原因,“盖出于未能正确理解闻一多先生在《死水》一诗中所采用的‘以丑为美’的艺术表现方法”⑤.“以丑为美”是《死水》一诗的艺术表现方法么?这是一个怎样用马克思主义的美学思想评价文艺作  相似文献   

15.
《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重要篇目,从异化的人到人本性的复归是该篇的主旨。异化的人的生命的物质的、感性的表现是私有财产最核心的本质;共产主义的本质是向人本性的复归。该篇中的“社会主义”可以理解为“作为对人本质占有的积极的自我意识”,它自觉地主导着人的解放和复原向终极发展。上述观点对深入理解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关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对马克思唯物史观原则的影响一直有争论。马克思认为对象关系是“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的异化关系,对三种“对象关系”进行了详细批判,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象性关系,即对象的本质占有与对象之间的相互确定,由此脱离了哲学形而上学与旧唯物史观的视域,形成了新的实践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7.
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重要理论渊源。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中的感性的自然人、人的“类本质”以及人的本质的异化等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从感性直观本体论到感性活动本体论、从“单个人固有的抽象物”到“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宗教异化”到“劳动异化”的超越发展。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对我国新时代的社会发展充满启示,在新时代我们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马克思在写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还受着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的较多影响。因此,他也接受并使用了费尔巴哈的许多哲学范畴,如异化、人本主义等等。但是,随着马克思世界观的。进一步发展,他在1845年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就越来越深刻、全面地批判和扬弃了费尔巴哈的哲学人本主义观点,并且基本上不再使用“异化”这个概念了。  相似文献   

19.
汪靖洋同志就《欧洲文学史》和《外国文学简编》关于《死魂灵》的评价提出不同的看法,这对《死魂灵》的研究是有意义的。《外国文学简编》认为果戈里只是对地主们的“丑恶存在”“饱含着‘谁也不知道的不分明的泪’”,这是不够全面的。但是,总的说来,我认为它们的分析和评价基本上是正确的,而不同意汪靖洋同志的看法。(汪靖洋同志的文章《<死魂灵>的形象体系和思想倾向》,载《南京师院学报》1981年第2期。)  相似文献   

20.
《哲学研究》一九七八年第二期发表的施昌东、富恩两同志写的《论荀况的朴素辩证法宇宙观》一文,读后很受启发,但对其中关于“荀况的‘天人相分’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有些不同的看法,特提出来与作者商榷。施、富二同志为了论证“荀况的‘天人相分’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对春秋战国时期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