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姜少勇 《决策探索》2008,(19):91-91
在群雄并起、群英荟萃的三国人物中,张昭也算得上是一个重要人物,他辅佐孙策、孙权兄弟二人开创并巩固了东吴政权,是东吴的开国元勋和决策人物。他少而好学,博览群书,长而有谋,才冠当世。  相似文献   

2.
姜少勇 《领导文萃》2007,(1):107-109
在群雄并起、群英荟萃的三国人物中,张昭也算得上是一个重要人物,他辅佐孙策、孙权兄弟二人开创并巩固了东吴政权,是东吴的开国元勋和决策人物。他少而好学,博览群书,长而有谋,才冠当世。  相似文献   

3.
正孙权与曹操、刘备的马上打天下不同,是继承父兄现成基业。孙权即位时只有18岁,本身没有特别出众的政治军事才干,又有江东豪强势力的潜在威胁,政权生存压力最大,却能把江东仕宦集团治理得风生水起,这和他客观承认"多元需求"、合理满足"正当需求"、积极引导"正向需求"、适时弹压"无理要求"的权术运用密不可分。一、客观正视"多元需求"孙权即位之初,周围有一批功高盖主的老臣旧将,文有张昭,武有程普,都是极有个性之人。张昭作为辅佐孙策、孙权两朝的重臣,对于江东的稳定起了重要的作用。程普历仕孙坚、孙策、孙权三朝,曾跟随孙坚讨伐董卓,又助孙策平定江东。孙策死后,他与张昭等人共同  相似文献   

4.
黄忠晶 《领导文萃》2009,(7):110-113
公孙渊向孙权称臣投降,孙权决定派大臣张弥、许晏率领一万人马以及大批珍宝物资渡海去辽东封赏公孙渊。张昭得知后上书劝谏道:“公孙渊背叛魏国投降,远来求援,不是本意。即使他现在愿意投降,如果到时候改变主意,打算在魏国那里表白自己,必定会把两位使者扣下,这样不就让我们被天下人取笑吗?”  相似文献   

5.
我很敬服孙策。他十七岁就挑大梁,坐断东南战未休,疾风识劲草,几年工夫就稳固了六郡基业。他靠的是善于用人、对幕僚、部属都很尊重,对长者尤执谦恭之礼、比如张昭。 当时,北方的一些士大夫常书函于孙策的长史、抚军中郎将张昭,书函中不乏溢美张昭之词。这使张昭左右为难,“嘿而不宣,则惧有私,宣之则恐  相似文献   

6.
《决策》2010,(7):53-53
孙权最重要的军事统帅是周瑜、鲁肃、吕蒙和陆逊,最重要的文臣大员是张昭和顾雍。张昭是孙权的忠臣、重臣和大功臣,然而,晚景却不是夕阳无限好,在凄凉和冷落中度过。  相似文献   

7.
正曹操占据了荆州,虎视江东,虽言会猎,实则逼降。大兵压境,东吴之主孙权一时没了主意。以张昭为首的一批谋臣劝孙权降曹,鲁肃对此却坚决反对,他力主孙刘联盟,共抗曹操。为实现和维护孙刘联盟,鲁肃积极奔走,煞费苦心,正是在鲁肃的积极运作下,孙刘联盟在赤壁之战中才发挥了积极作用,最终打败了曹军。探析赤壁之战中鲁肃在大局意识指引下的所作所为,这对于全面而深刻地认识鲁肃在赤壁之战中发挥的作用具有很大意义,同时对当今干部干事创业有重要的借鉴价  相似文献   

8.
赤壁之战,曹操率兵80万,直逼东吴。面临大兵压境,东吴内部分裂为两派,即文臣要降,武将想战,吴主孙权不得已,请来蜀国军师孔明,用火攻之策大败曹军。很显然,没有孔明的舌战群儒,就不可能实现东吴内部思想统一,孙权与刘备的联盟也难以建  相似文献   

9.
马莉 《领导文萃》2014,(8):99-100
哲理的故事:三国时期,吕蒙是孙权一手培养起来的高级将领。吕蒙策划并实施的"白衣渡江"行动,帮助孙权占领了荆州,扭转了东吴在三足鼎立中的弱势地位。然而,吕蒙虽然作战骁勇,却经常患病。荆州之战后,吕蒙就一病不起。为了给吕蒙治病,孙权遍寻名医,但吕蒙的身体依然每况愈下,除了要服药外还要每天针  相似文献   

10.
正公元208年,曹操不费一兵一卒拿下荆州,志得意满,挥斥方遒,正是顺江而下、踏平东吴、一统海内的好时机。当此大军压境之际,孤悬于东南一隅的东吴自然上下震恐、人情汹惧。战,多半是败;和,曹操必不允许;降,生灵不免涂炭。抗曹或者迎曹,从孙权至文武百官,都在心里艰难地盘算着。据《三国志·鲁肃传》记载,"权得曹公欲东之问,与诸将议,皆劝权迎之,而肃独不言",等孙权起来去更衣,鲁肃追之于宇  相似文献   

11.
李伟 《领导文萃》2011,(1):40-44
"私营企业"建安五年四月四日,孙策受重伤去世。死前把家族基业传给了二弟孙权,并说下了那段著名的遗训:"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相似文献   

12.
正吕蒙(公元179—220年),字子明,东汉末年名将。他20岁追随孙权,38岁接替鲁肃,官拜吴军都督,其间仅仅用了18年时间。吕蒙文不及张昭,智不及周瑜,武不及甘宁,且上面还有一个"见策知变,勇谋兼具"的顶头上司孙权,可他却能乐观豁达,官职一路飙升。究其原因,这和他过硬的心理素质密不可分。一、面对抉择,沉着冷静事业上,站在进退去留的十字  相似文献   

13.
孙权(182—252),字仲谋,三国时期东吴的建立者。孙权在称帝前将近三十年的漫长岁月里,身处内忧外患之中。他锐意进取,开土拓疆,深知人才之难得、之可贵,因而能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尤其对那些特立独行、极具个性的人才,爱护有加,大胆使用,并能做到用而不疑,对某些人才的缺陷也不吹毛求疵,遂使江东人才辈出,雄视魏、蜀。孙权为防止优秀人才遭遇"逆淘汰",采用了多种方法,其权术运用可谓炉火纯青,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4.
董深纯 《领导科学》2012,(27):51-53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托孤的故事。刘备对诸葛亮托孤白帝城的故事,至今仍是人间美谈;孙策托孤时说的"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也成为传世佳话。其实,托孤本质上是因不可抗力而对班子进行的非正常性紧急调整,不仅考验了托孤人的眼光、被托者的忠义和能力,更是一门职场哲学,蕴涵着班子配备的普遍规律。因此,历史上的托孤故事值得今人作为班子配备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周朝能兴近八百年的肇端是因为文王慧眼识才任用了八十多岁的姜子牙,齐国能成为春秋首霸是因为桓公不计前嫌任用了管仲为相,东吴之所以能有"赤壁"、"彝陵"两战的辉煌是因为孙权不拘一格重用了周瑜、陆逊两名  相似文献   

16.
大义是伦理道德上的重要道理和基本原则。三国时儒家思想盛行,最看重的是君臣大义。那么周瑜深明君臣大义吗?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四月初,孙策被仇家刺杀,年仅二十六岁。他十九岁的二弟孙权匆忙接了班。突发巨变,使得江东的政局顿时严峻起来。在外部趁火打劫的,有西面上游的军事小强人黄祖。黄祖与  相似文献   

17.
正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对"火烧连营"的故事并不陌生,而创造这一辉煌战绩的陆逊,早期在东吴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少壮派将军。在刘备大军压境之时,蒙谋士阚泽推荐,陆逊被孙权所重用,拜为掌管六郡八十一州兼荆楚诸路兵马大都督。任命文书传到虢亭,诸将心中不服。因碍于孙权之命,等到陆逊升帐,众人"勉强参贺",但对陆逊的  相似文献   

18.
公宜速去     
眭达明 《领导文萃》2012,(18):92-95
儿子总是自己的好,老婆(公)都是别人的强,这是多数现代人的观念。但读过《世说新语》和《三国志》等书的人,大概都会留下这样一种印象:那时的一些人物,在对晚辈的评价上,可不都这么认为。他们倒是常常夸赞别人甚至敌人的儿子,为人家的孩子脸上贴金。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曹操对孙权的夸赞:"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名言,流传了快一千八百年,至今仍被许多人挂在嘴上。孙仲谋就是孙权。他是孙坚的儿子、孙策的弟弟。孙坚与曹操曾是战友,两人共同讨伐过董卓。而曹操说这话时,孙权继承父、兄之业,是与曹操鼎足而立的吴国君主,同时也是曹操最强  相似文献   

19.
高为 《领导文萃》2012,(12):91-93
《三国演义》,有人当做文学名著,有人当做作战指南,有人当做经营宝典。我最近重读了一遍,觉得它还是阴谋大全,里面写尽了各种伪装——装傻、装败、装醉、装降、装死、装病……小说四十四回,诸葛亮智激周瑜,建议东吴献出二乔,以保平安。明明知道大乔、小乔分别是孙策、周瑜之妻,还献此奇计,  相似文献   

20.
正孙权,字仲谋(182年~252年),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君主。孙权能在藩镇割据的东汉末年,秉承其父兄开创的基业,不断开拓进取,最终成就霸主之业,诚如其兄孙策临死前所言:"举江东之众,与天下争霸,在战阵之间决机取胜,你不如我。但在举贤任能,使其尽心尽力,以保江东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