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对矛盾的斗争性有无条件性和矛盾的同一性是否贯串于矛盾过程始终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对列宁所讲的“对立面的统一”、“对立面的斗争”的原意进行了辨析。文章指出,应当划清“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与“对立面的统一”——“对立面的斗争”这两对概念的界限;作为矛盾本身两种属性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并无相对、绝对之分。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指出:“两个相互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范畴,就是辩证运动的实质。”这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的唯物辩证法的实质。黄楠森、张星翼认为,马克思的“共存、斗争、融合”,既是对立面的统一,又是否定之否定,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到底是对立面的统一,还是否定之否定,在马克思那里还分不清。这个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我们认为,马克思已明确看到,矛盾是唯物辨证法的实质。为了说明这一点,必须从黑格尔那里搞清楚对立统一与否定之否定的区别与联系。黄楠森他们认为,黑格尔就没有把对立统一和否定之否定区分开来。这种看法是不符合事实的。  相似文献   

3.
一九六四年十六期《“红旗”报导员》文章中写道:“杨献珍同志反复地不厌其烦地宣传任何事物是‘合二而一’的,大讲特讲对立面的‘不可分离的联系’,事物的‘不可分性’,大讲特讲对立面的统一的任务仅仅在于寻找‘共同要求’,‘求同存异’。在他这种‘合二而一’的观点里,事物内部的矛盾不见了,事物内部对立面的斗争不见了,矛盾的一方必然要克服另一方,斗争的结果导致旧统一体的破坏和新统一体的产生,旧事物要为新事物所代替,这些也都不见了。这样就从根本上否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矛盾观是一脉相承的,但也有所不同,马克思的“共存、斗争和融合”;恩格斯的“对立的相互渗透与转化”;列宁的“对立面的统一”;斯大林的“对立面的斗争”;毛泽东的“对立统一”与“一分为二”。我们应该全面地准确地理解,不要断章取义、混淆含义、机械搬用。  相似文献   

5.
资产阶级阴谋家、野心家、两面派、叛徒、卖国贼林彪是孔老二的忠实信徒。他人肆贩卖“中庸之道”,胡说什么“中庸之道……合理”。他的用心是什么呢?就是要从根本上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斗争哲学,妄图改变党的基本路线和政策,颠覆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中庸之道”果真如林彪所说是“合理”的吗?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的质的稳定性是相对的,事物由旧质向新质的飞跃是绝对的。矛盾斗争的发展,突破了一定的限度,必然要破坏旧质的稳定性,必然要引起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对立面的统一是暂时的、相对的,对立面的斗争则是永久的、绝对的。矛盾的对立面是不可调和的,必须通过斗争才能达到矛盾的解决。正如毛主席所说:  相似文献   

6.
唯物辩证法的重点是对立统一规律,这是毫无疑义的。那么,对立统一规律的重点又是什么呢?对此的回答是不同的。过去流行的观点认为对立统一规律的重点是对立面的斗争。什么“对着干”、“斗则进,不斗则退,不斗则修,不斗则垮”、“斗争是万物之母”等等。这种“斗斗斗”的哲学在实践上给我们党和国家带来了深重灾难。我们认为,对立统一规律的重点是对立面的统一,即矛盾的同一性。只有抓住同一性,才能从根本上把握唯物辩证法。为什么这样说呢? (一) 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一贯思想。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和《自然辩证  相似文献   

7.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用较大篇幅论述了中国和平统一问题,并且从理论和实践中深刻阐述了按照“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这一理论包含了唯物辩证法“对立面协调、和谐”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产生、变化、发展是由事物内部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即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作用的结果。矛盾的同一性是指对立面之间相互结合,相互吸引的联系。矛盾的斗争性是指对立面之间的相互排斥,相互离异的属性,两者共同作用,促进事物不断变化发展。但是人们是否也曾想到两个对立面之间在特定的状况、条件下的协调,和谐也可以成为推动事物变化、发展的强大力量呢当然,这种对立面之间在特定条件下是能够起到“协调、和谐”积极作用的。报告中的“一国两制,和平统一”基本方针充分体现了这一辩证原理。古代辩证法家认为,所谓的“协调、和谐”决不是后代人误解的那样,是对立面双方的“等同”,或是对立面双方的“合并”,而是对立面双方,在特定条件下,因特性上的“契合”、“匹配”和“对路”而造成的“协同共进”。这种情形是在对立基础上出现的,是“对立造成和谐”。就是在特定条件下,中央领导们提出了“一...  相似文献   

8.
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一文中说:“发展是对立面的斗争”,即对立面的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但理论界有些同志却持不同看法,认为统一性也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他们把对立和斗争这两个概念等同起来,认为“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差异性和斗争性是一个意思”。我们认为,对立与同一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而对立与斗争是不同的概念,不容混淆。斗争不是矛盾的一个基本属性,是对立性和同一性这两种基本属  相似文献   

9.
从哲学角度审视,社会主义的和谐发展,必须摒弃崇尚对立和斗争的斗争哲学,以同一性为主解决社会主义发展中的矛盾;必须摒弃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动力论,用“结合”的方法实现“对立面的统一”,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发展,把发展、和谐和社会主义三个关键词统一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0.
长时期以来有一种广泛流行的观点,认为只有矛盾的斗争性,是事物发展的真正原因和动力,而矛盾的统一性,则不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动力.对此,笔者有不同的看法. 我认为只承认矛盾的斗争性是事物发展动力的观点是片面的,因为发展不仅是对立面的斗争,而且也是对立面的统一.只有统一,没有斗争,运动是不可能的.但是只有斗争,而无统一,运动也是不存在  相似文献   

11.
关于政治稳定理论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政治稳定是指政治系统在运行中所呈现的有序性和连续性。它是对立面的统一,是对立面的矛盾、斗争保持在“秩序”范围之内的形态。政治稳定一般可分为静态型政治稳定和动态型政治稳定。前者有封闭、保守、僵化、专制的特点,因而缺乏生机;后者具有开放、进取、民主的特征,因而充满生机。我们需要的正是后一种政治稳定。我们要建立和运用各种政治稳定机制,形成政治稳定机制网,消除各种不稳定因素,实现动态稳定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问题,是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问题。也是关系到对观实斗争有重大指导意义的需要迫切解决的实际问题。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这一原理,是毛泽东同志一九五七年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我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首次提出来的。毛泽东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这个规律,不论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的思想中,都是普遍存在的。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  相似文献   

13.
“公”与“私”有时是统一的,有时又是对立的,“公”与“私”的矛盾斗争规律表现为“此消彼长”、“此长彼消”的反比例关系;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就是“公”与“私”的矛盾斗争过程,“公”与“私”矛盾斗争的结果是使人具有了不同的道德层次;“公”与“私”的矛盾斗争贯彻于人的一生,“公”与“私”的矛盾斗争规律说明了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长期性、艰难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4.
“共产党的哲学就是斗争的哲学”的论断在理论上是违反辩证法的,实践上有很大的危害性。其理论误区是把矛盾的斗争性绝对化,否认矛盾的同一性的作用;认为解决矛盾的方式是一方“吃掉”另一方,以及人为地“设置对立面”。“斗争哲学”在中国有深刻的思想根源和社会历史根源。我们必须扬弃“斗争哲学”,以科学的矛盾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5.
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指出:“对立面的统一(一致、同一、同等作用)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易逝的、相反的。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408页。)传统的观点,都把这段话解释为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这种解释是否符合列宁的原意是值得研究的。下面谈谈我对这段话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设置对立面”,是毛泽东在1958年5月八大二次会议上倡导的一个重要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对于这个方法,理论界在前些年多有争议。不少同志对它持否定的态度,反对把设置对立面纳入毛泽东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科学体系之中。这些同志之所以要否定设置对立面,其理由大致有如下两点:一是这个方法违反了矛盾的客观性原理,对矛盾采取了主观随意的态度;二是这个方法在实行过程中,导致了矛盾的扩大化和斗争的滥用,实践的结果对它作出了否定性的判决。我认为这些看法值得商榷,“设置对立面”有重新评议之必要。  相似文献   

17.
当前,全国人民正在遵循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指示,积极投入学习理论,反修防修,进一步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加强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斗争。这是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大事。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任何礼会的发展,如同一切事物的发展一样,都有其固有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而对立统一规律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毛主席指出:“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这个规律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的思想之中。因此,分析事物发展过程的  相似文献   

18.
目前,在哲学界深批四人帮所谓“斗争哲学”时,有人又向前走了一步,认为毛泽东同志的“一分为二”命题,只讲斗争,不讲统一。是对立统一规律非完整表述,需要补充。对此,我们谈些不同意见。一、全面理解“一分为二”所谓全面,就是抓住命题的内在联系,它表现为命题的二重含义。第一重含义,作为事物的“一分为二”,是指任何事物都是由两个对立面组  相似文献   

19.
文章分析了古代“和同”观念及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认为“和”是保持矛盾对立面存在的和谐统一,是有原则的和谐;“同”则是否认矛盾对立面存在的差异,强调绝对的同一,故要“和而不同”。它要求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特质元素,并在与其他民族不同文化的共生中求得共荣。  相似文献   

20.
和谐社会与一向强调斗争的辩证法有无矛盾?改革开放的哲学基础是什么?文章认为同一性即对立面之间的依存关系是事物发展中的积极因素,它为对立面的斗争设定界限,因而具有制约和调节对立面斗争的作用。对立面之间何以能有和谐?就是靠同一性的这个作用来维持,因此,辩证法与和谐社会不仅不矛盾,而且是改革开放、和谐社会最重要的哲学基石之一,要搞好改革开放、建设好和谐社会就应掌握好同一性制约和调节对立面斗争的作用,而其关键就是要深刻认识和掌握对立面之间的依存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