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文章从系统功能句法的角度分析英语中“N+to+V”结构中的动词与名词的关系。本文主要区分了四类“N+to+V”结构,并就动词与名词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本文从形式入手分析,但研究的重点在于语义和功能,同时也探讨了名词词组以及小句复合体小句间关系等问题,并再次验证了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对指导语言学习与教学方面的优势和强大作用。   相似文献   

2.
学术界普遍认同:动词后的介词结构为补语,动词前的介词结构为状语。介词结构处于两动词间的语法意义相对复杂,我们从结构和语义两大方面尝试分析“V+介词结构+V”格式。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构式义的角度分析了N1+V1得+N2+V2句式的两种类型:结果句和致使句,并认为构式义在给句子分类时起到一种导向作用。构式义和句中动词义相互作用,构式义与动词义一致时,生成合格的句子,当构式义与动词义不一致时,构式义通过压制使动词意义发生变化,从而使动词进入句式。同时分析了能进入N1+V1得+N2+V2句式中的动词类型,解释了此类动词进入句式的原因。本文还探讨了构式语法在汉语短语和词这两级单位中的应用,并认为构式语法在构式义突显时使用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4.
部分同时是俄语简单句中动词谓语与时间状语之间的一种时间关系.这种时间关系主要通过由静词性组合与动词构成的结构来体现.本文介绍了表示部分同时时间意义关系的结构"3A+N5+V"、"BO BPEMЯ+N2+V",对结构的组成要素从语义和语法上做了分析,并对两个结构处于同义时的情况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5.
"N+V着+A"内部结构关系很复杂,存在几种不同的句法结构关系。已有的研究对这一问题有不同程度的关注,但以往对"N+V着+A"的研究都集中在对其中组成部分"V着+A"的研究。文章对前人研究进行了梳理,总结已经取得的成果,并指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行为完成时间是俄语简单句中动词谓语与时间状语之间的一种时间关系.这种时间关系主要通过由静词性组合与动词构成的结构来体现.本文介绍了表示行为完成时间意义的结构"3A+N4+V"、"B+N4+V",对结构的组成要素从语义和语法上做了分析,并对两个结构的异同之处及不同使用场合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7.
“V1 V2 O”向“V C O”的演变,可以运用语义特征分析法来进行分析说明。句法结构中某个成分的语义特征的变化一定在功能上有表现,反过来,功能特征发生变化,必定伴随语义特征的变化。“V1 V2 O”演变为“V C O”,关键是第二个动词的功能发生了变化,这可以通过对其语义特征变化的分析加以解释和证明。上古汉语有一类“结果自足动词”(“综合性动词”之一种),这类动词具有[ 自主]、[ 可控]、[ 终结]、[ 外向]语义特征,在上古汉语里,它们在句法结构中必须与其受事成分同现,受事成分或位于其后作宾语,或位于其前作主语。只有当这类动词位于“V1 V2 O”结构的V2 位置时,“V1 V2 O”才有可能演变为“V C O”。这是因为到中古,这类动词在一定的句法环境中带宾语的能力减弱并逐渐消失,同时他们的[ 自主]、[ 可控]、[ 外向]语义特征也减弱并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讨"动词+得+名词性短语+谓语性短语"中能用"把"将名词性短语前置的结构。文章根据动词和名词性短语之间的语义关系,将动词分为三类。第一类为施事关系,第二类为受事关系,第三类为非施非受关系。文章对这三类动词的分布情况、语义特征和句法特点作了比较详细的探讨,最后就这类结构中的名词性短语的语法功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将它分析为动词的宾语不十分妥当。  相似文献   

9.
吴语中,完全重叠的动词附带单个形容词作补语可组成"Vv+A"结构。它与"V+Ap"(含"V+AABB"式)同属现代汉语动补结构"动+形"的分支类别,具有显著的韵律标记和韵律支点。比较而言,"Vv+A"与基本式"V+Ap"在语用上有着明显的差异,有标记的韵律结构适用的语境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相似文献   

10.
在句法分析时运用平行分析法和普遍语法的移位理论将"动词+时量/动量"和"动词+名量"进行了比较,在平行分析法中通过介入"把"字分析得出两者的不平行,由普遍语法的移位理论分析得出"动词+时量/动量"的变换形式仍为述补结构;语义分析中运用了语义指向和语境理论对"动词+时量/动量"和"动词+名量"进行分析后,发现两者的动词的语义指向有所不同,从而得出"动词+时量/动量"应为述补结构,把"动词+时量/动量"和"动词+名量"放入语境中进行对比分析,认为"动词+时量/动量"为述补结构。  相似文献   

11.
"V+动量短语+N"中的动量短语作动词的补语,还是作后面名词的定语,历来存在争议。本文考察了动量短语作定语和补语的句法条件和句法特征,进而对处于"V+动量短语+N"的"回、遍、下、通、阵、趟、番、顿、次、场1"的语法功能从句法、语义上进行了具体辨析,并试图从认知的角度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12.
“V NP Prep”动词习语是一种常见的多词动词,它结构紧密,内涵丰富,使用广泛,表现力强。在被动转换时,它具有复杂多变性,比较难以掌握。将动词习语分为松散型、紧密型和凝固型三个转换层级,有利于分析动词习语在三个转换层级中的句法特点和被动转换时的语义限制,有助于比较全面地掌握“V NP Prep”动词习语的用法。  相似文献   

13.
"我也V不好"是汉语中可以构成6种意思的歧义结构.这一歧义结构在句法结构、预设、语义指向、变换式、语音等方面有差别.进入这一结构的动词在语义特征上有一定限制.造成这一结构产生多种歧义的原因有有三个一是句法结构的多义性,二是词的多义性,三是语境.  相似文献   

14.
文章旨在对英语短语动词“V+P+P”构式进行教学实证研究。实验对象为大学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两组,分别采用认知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进行教学。研究结果发现:(1)被试学习“V+P+P”构式的难度大于“V+P”构式,主要原因是前者的加工过程更复杂,使用频率更低;(2)在教授“V+P+P”构式时,认知教学法比传统教学法更好,主要原因在于前者为短语动词的意义解释提供了认知理据。  相似文献   

15.
汉语中动词+补语的形式,以及动作行为通过动词显性化表现出来的情况特别常见。这两种情况在翻译成日语时却往往采用名词或包含动词成分在内的复合名词短语形式。通过具体的翻译实例对上述两种表现形式进行分析,认为有时候汉语中的动词和动词短语并不直接翻译成相对应的动词形式反而更为自然地道。这是因为在汉语中,某个动作行为的行为阶段和结果阶段通常典型地采用结果补语和方向补语的语法形式使动作具体形式化,而日语倾向于不把动作直接表现出来。该现象的分析对具体的翻译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运用句法学、语义学相关理论探讨作为准成事标记的"V出"与成事成分的搭配及其同现动词的情况,并与典型成事标记"V成"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准成事标记"V出"与成事的搭配能力相当强,可以与制成成事、认选成事、形成成事、自成成事四类成事搭配,但"出"都不是强制性语法标志,而典型成事标记"V成"则可与制成成事、变成成事两类结果性最强、最具原型性的成事搭配。  相似文献   

17.
“V+Num+是+Num”构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V+Num+是+Num"构式具有特殊的句法特征,对于该构式的认知机制我们可以用舞台模型理论、空间映射理论作出解释。该构式的浮现意义是指最大限度(尽可能)地做某事,它表达了说话者积极进取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态。  相似文献   

18.
从汉语连动句的英译看英汉语句子结构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汉语分属不同的语系,句子结构有着比较大的差别.连动句式是汉语中一种特殊的句式,能够比较充分地反映汉语句子结构的特点.文章通过连动句的汉英翻译,对比研究了这两种语言在句子结构方面的一些差异:汉语句子的组织遵循时间顺序原则和主次顺序原则,而英语的语序相对自由.  相似文献   

19.
“S+V+R+O”句式中R的语义指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S +V +R +O”句式中 ,充当补语R的词根据语义指向的不同可以分为两大类六小类 ;同时 ,该句式中的歧义现象 ,大多因R不同的语义指向而引发。尽管该句式中R的语义指向非常复杂 ,但是制约语义指向的因素更加复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