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场景理论的提出为从消费者视角出发审视城市空间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场景理论视阈下,当代城市空间呈现审美价值、生产价值、美育价值等多元价值。场景亦已发展成为城市生活的载体,是地方艺术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场景理论将空间价值与艺术生态结合,场景赋能城市空间创新及生态构建:“场景为媒”激发城市创新链式反应,“景观句法”启发城市文化艺术规划。  相似文献   

2.
将基于图示和类型学的“景观基因”分析方法,应用于城市公共雕塑资源研究,整合“地域文脉资源-雕塑符号库-地方文化资本”的递进转化路径,从而厘清城市雕塑艺术资源的空间转化逻辑。文章对“武汉城市公共雕塑”和“荆楚文化”两者的内部逻辑联系及外部艺术空间的搭建方式进行深入探索。在充分挖掘和整合城市雕塑可采纳的文脉资源基础上,系统归类城市雕塑的景观基因符号数据库,以此推导出荆楚地域文脉视域下的武汉城市雕塑景观基因谱系图;并截取其中最主要的“中古荆楚”基因片段,按照城市雕塑景观基因“元-点-廊道-网络”的景观信息链模式展开分析;同时根据城市雕塑的空间组织类型梳理各环节的实际数据,分析典型雕塑空间风貌特征,挖掘其潜在价值,展示城市文脉资源借助艺术媒介转向文化资本的具体过程,进而提出相对应的城市雕塑规划构建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3.
在这个人人关注生活“幸福指数”的时代,城市社区的居住环境、邻里关系是两项重要的检验指标,而城市社区景观空间则承载着实现这个重要指标的任务。以浙江沿海开放城市——宁波为例,结合宁波城市社区景观空间的发展现状,从“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出发,在居住、邻里交往空间合理营造的基础上,研究城市社区景观空间设计策略,构建合理的社区景观空间建设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和建造的一百多年时间里,除设计思维、观念、方法与手段本身的不断演绎变化,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也始终与之同频共振。不同时期,作为介入景观的公共艺术的介入程度、扮演的角色、发挥的功能有所不同。论文对百年来公共艺术在西方城市景观中的角色演绎,揭示出艺术介入城市空间后,从塑造城市空间审美的重要力量转向生态美学的发展。同时在这一进程中,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即从物理空间走向精神场域的构建,成为当今城市景观最具鲜活的视觉文本,从而进一步认识艺术介入城市空间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5.
文化整合作为黄梅戏艺术发展的重要特征,运载着黄梅戏艺术形态的流变与演进。黄梅戏的文化整合是在“从农村走向城市”阶段得以完成,草台、花台、舞台的空间转换引致了黄梅戏艺术形式的积累转型和文化形态的传承延伸,而正是这些文化形态的交融与涵化,形成了黄梅戏艺术新的文化整合体,催育出黄梅戏艺术新的发展阶段,进而推动其走向成熟,迈向辉煌。  相似文献   

6.
城市可持续发展导致城市景观类型的更替和城市景观格局的演变。山城重庆的城市景观和视觉形象随着城市建设和经济文化发展应该有与时俱进的变化。这种改变需要一种整体的视域,即首先依据自然地理条件,构建水环境整体艺术景观;其次要尊崇历史文脉,在公共空间中利用公共艺术展现地域文化细节,同时还要定位于国际化大都市,用公共艺术的当代语言和艺术观念来构筑城市的未来想象,三者共同构成重庆城市景观和城市形象的整体视域。  相似文献   

7.
精神元素与物质硬件的空间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景与物”的统一,体现相生相长、景物共生的艺术观念,是当代国际上倡导的人、城市与环境相融合的最大主题,也是现代城市景观雕塑设计理念的世界性话语。为此对如何实现城市景观的景物共生、怎样把握景观雕塑的设计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8.
城市景观中的“联系线”是用线性空间要素组织城市景观的一种设计理论和方法。本文试对运用“联系线”组织城市景观的两个地块——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与上海浦东陆家嘴地区的城市设计作一比较,以得到“联系线”理论在实践运用中的利弊,并提出相应的调整策略。  相似文献   

9.
城市广场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反映城市文化内涵和艺术风貌。本文着重从植物景观配置的两方面内容,即植物材料的相互配置、植物和其他景观要素的配置,探讨了城市广场植物景观配置需要遵循的原则和方法,以期为现代城市景观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乡村景观带有城市景观的属性,城市景观也具有乡村景观的属性。乡村景观是指的具有明显乡村性的景观空间。土地作为景观的载体,土地权属的变更必定会带来乡村景观概念与空间的衍变。对乡村空域而言,农村土地的流转直接影响了农田斑块的形态和景观格局,也影响了乡村居落形态的衍变。城乡土地的流转则直接增加了乡村景观中城市景观的属性,推动乡村景观向城市景观的转变。从土地流转对乡村景观影响的角度来看,建国后我国乡村景观衍变的阶段,包括四个发展阶段:私有化乡村景观阶段、社会主义乡村景观建设阶段、市场化乡村景观阶段和"类城化"乡村景观阶段。  相似文献   

11.
在城市发展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彰显。为了建设黄石市的艺术品牌,必须依托艺术来推动城市"文化品牌战略",通过深度挖掘区域艺术的社会价值,结合新时期城市文化建设的特色,打造出城市新人文景观。  相似文献   

12.
以公共艺术规划推进城市人文景观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艺术是城市人文景观的重要内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公共艺术在推动人居环境的人文景观构建方面有许多优秀案例和成功经验。公共艺术规划是构建城市人文景观体系的重要措施,在城市公共空间和园林绿地建设中将公共艺术纳入专项规划存在必要性。本文分析了我国当前城市公共艺术规划的实践,探讨了公共艺术规划的工作框架,规划的性质、实施主体与参与方式;指出构建城市公共艺术人文景观体系对塑造城市人文内核和地域特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如何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统一起来,已成为城市设计者的重要课题之一。解决好这个问题,不仅有助于创造出富有特色的城市景观,而且有利于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平衡,文章将就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人工因素的范围和各层面进行分析,以便更加明了进行景观设计时场所和所处环境的关系,创造出自然、和谐、美观的城市空间。  相似文献   

14.
城市道路联系着城市的各个组成部分,是城市中担负交通的主要设施,同时城市道路空间组织也直接影响城市的空间形态和城市景观,成为城市景观的重要载体.在城市建设取得飞速发展的同时,城市景观生态也面临着极大危机,如何结合城市道路建设保护城市的生态结构和生态过程是当前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焦点.论文旨在通过对生态化设计方法的研究,深入分析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基本问题及其与城市景观生态建设的联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相应的对策,完善城市道路景观生态环境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在十七年与文革时期的"农村题材"小说中,城市的书写是非常罕见的,而作为文革时期主流文学代表作的<金光大道>中却呈现了一个具有独特景观的"城市".这种城市景观与空间结构的想象性呈现与主流意识形态对城市改造与规训是相契合的.城市在主人公的"成长"中承担了重要的意义,"进城"成了他精神"成长"的需要.城市不仅不再是残缺的形象,反而成了农村在新历史条件下重塑自我"整体性"的"镜像".它承担起了一种新的职责:扮演一个巫师的角色为农村"驱邪".  相似文献   

16.
滨水景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城市的文化景观,代表着城市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结合大凌河朝阳市区段滨水景观带规划设计的实践,提出了滨水景观设计要注重整体生态效益和效果;要通过景观设计语言来延承历史文脉。体现出地域特色等观点。  相似文献   

17.
针对我国现代陶艺发展和城市环境发展的现状,探讨将现代陶艺介入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之中,力求在两者的创作中找到一个介入的契合点。论文在充分调研和阅读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全面、深刻地分析两者间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的辩证统一关系,探求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并提出了现代陶艺在建筑环境中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目的是使室内外环艺设计、建筑设计、规划设计、城市景观设计与现代陶艺设计相融合探索出新的设计方法,以便创作出更好的城市环境空间。现代陶艺以具体可感的艺术形式介入建筑空间,可以使得人们的生存环境获得精神的提升。这是现代陶艺介入建筑空间,对建筑环境艺术设计有益的促进,同时对于现代陶艺的自身发展,也是积极和有益的。  相似文献   

18.
在“人人共有的城市”年代,城市生态景观不仅作为一种生活环境,也展示出特殊旅游资源吸引着游客。城市生态景观的地方性对于游者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其表现要点主要有自然环境的利用、城市建筑设计、历史文化保护、标志物与特色空间建设以及城市文化建设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人山水画是中国艺术体系中最具文化气息和民族气质的绘画派别,它的主体基本上是失意的文人或有一定文化素养且具有文人意气与情趣的画家。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文人画家逐渐地将文人之长———书法和诗歌,融入画卷之中,形成了笔情墨趣的绘画语言与诗歌般意象无穷的境界,使得文人山水画具有了独特的审美趣味和艺术形态,这不仅增加了山水画的文化底蕴,同时也使其成为文人画家寄情写意的游心之所,从而确立了文人山水画田园牧歌般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