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我校党委副书记、副研究员、第一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凌绍崇的专著《思林百年社会变迁———壮汉文化互动与交流》 ,日前已由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作者献给家乡的一份珍贵的礼物。作者用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经济学、历史学等原理 ,描述了家乡思林镇百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歌颂了思林镇壮汉文化互动与交流的成果 ,印证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部各族人民共同书写的历史。该书饱含了作者多年来的心血 ,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著作凌绍崇专著《思林百年社会变迁——壮汉文化互动与交流》出版@辛文  相似文献   

2.
壮语对广西汉语方言影响的特点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壮语对广西各汉语方言影响的特点上呈现出影响的时代性和局部性,对语音、词汇、语法的影响表现为词汇的影响最为明显,这些影响也表现出方言间和地区间的不平衡。壮语对各汉语方言产生影响的原因则跟壮族在广西的发展、壮汉两民族的交往历史、语言发展的不平衡以及语言间的相互交融、共同的地域文化、壮汉两民族长久以来的和睦相处等都有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高甲布努瑶歌文本是瑶族用壮族古壮字传抄并以北部壮语方言为主要演述语言的民间口承文献。桂西北壮汉瑶三族交错杂居的分布特征为群际接触提供重要场域,也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奠定空间基础。受接触场景中政治、交通、经济与教育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清末民初桂西北壮汉瑶三族的群际接触分为积极与消极两种接触情况,其群际接触的中介变量包括群体间的依存关系、群际互动、群际情绪和认知因素等,这些中介变量所凝练出的历史经验对当前推动民族交流交融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土家族纺织历史及其织锦风格、特点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纺织,是土家族民族文化内容之一。从构成民族特征(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和共同文化)来看,四个特征密不可分。因此,探讨土家族纺织历史和织锦风格、特点,必然涉及其民族来源、分布地域、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云南壮汉民族文化的交流方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明清时期进入壮族地区的汉族移民包括官员、农民、手工业者和工商业者。流官是汉文化的倡导者、引导者。一般汉族移民融入到壮族民间,构成了壮汉民族文化交流的主体。改土归流后,壮族土官不时到京朝贡,形成了壮汉民族文化交流的特殊方式。通过这些途径与方式,壮族接受了一些汉民族的思想观念与生活习俗,迁徙到壮族地区的汉族移民也受到壮族文化的熏染,逐渐融入壮族社会之中。  相似文献   

6.
广西大学社会科学与管理学院韦玖灵副教授的专著《壮汉民族融合论——历史上壮汉民族融合与同化现象研究》,已由气象出版社于 2 0 0 0年 8月公开出版发行。该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历史上壮汉民融合与同化现象研究”的最终成果。研究历史上壮汉民族的融合与同化现象 ,目的在于让世人了解自古以来壮族和汉族这两个中国社会中人口最多的伟大民族的频繁交往与密切关系 ,相互融合与普遍同化。主要内容有 :古老的稻作民族与“那文化”;壮族先民与南来的中原民族的关系 ;从壮族称谓的演变到壮族的形成 ;儒学在壮族地区的传播与壮汉民族的相互…  相似文献   

7.
去年10月30日上午,笔者路经广州火车站,见一位50多岁的断足老头,脸孔扭曲,涎着口水,拦住过路人要钱。在其旁边不远处,有一名满脸横向的壮汉相随。如果被拦者不给钱,残疾老头就缠住不放。这时,那位大壮汉也“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以保护残疾人的名义,挥拳咆哮,向人强硬索要,直到行人掏出钱来,才免遭拳脚。  相似文献   

8.
<正>民族究竟形成于何时?学术界尚无定论,本文仅就马克思、恩格斯在民族问题上的论述提出一点看法.“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斯大林给民族下的这一定义,在理论界虽有异议,但绝大多数同志认为它高度地概括了民族共同体所必须具备的本质的、全部的特征,是我们识别一个民族共同体和其他人们共同体的唯一科学准绳.但就民族  相似文献   

9.
气、象、味是中国古代文论最基本的三个元范畴:气范畴表征了文学本源、本体和创作主体的性质特征;象范畴表征了文学的对象与创作客体的性质特征;味范畴表征了欣赏主体的审美感受和创作客体的美感特性。三个元范畴的交融衍生,生发出众多子范畴和范畴群,共同建构了中国古代文论的梯级范畴网络格局,体现了古代文论家对文学特征、规律与本质联系的系统而全面的把握。  相似文献   

10.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互转换的轨迹、特征及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是宏观经济中存在的两种极端的经济金融现象。这两种极端的经济金融现象不仅交替发生,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相互转换,经历由通货膨胀向通货紧缩转换或由通货紧缩向通货膨胀转换的过程。尽管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互转换存在一些共同的特征。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受所处经济发展阶段、社会经济制度、世界经济变化、政府调控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共同的特征又存在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壮学研究面临着理论提升与实践运用的双重挑战。将人类学引入壮学研究,立足"地方的地理"和比较文化层面,能够将壮族社会群体及其文化置放在多元的社会构成和宏大的历史进程中进行对照与考察。桂滇黔交界地区就具有在多元文化背景中展开壮学研究的优势,尤其体现在壮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研究和壮族与多民族语言文化共同发展研究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大新三湖壮语四音格词中的重叠,并结合各壮语方言点四音格词的重叠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重叠是大新三湖壮语四音格词最典型的构词手段,大新三湖壮语四音格词与各壮语方言点四音格词的重叠相比,有共性,也有自己的特点。文章还对大新三湖壮语四音格词语型"……tha:i 53……ta:i 33"式和"……tha:i 53……nou33"式的来源进行初步探讨,认为其是重叠象似动因的体现和表达否定的主观感情色彩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传统壮族文人的文论在全国影响并不大,但是否就因此而没有价值和意义?尽管受到汉族文人文论的巨大影响,并因此还具有滞后性,但传统壮族文人文论的存在仍有其价值和意义,这种价值和意义表现为:它是对传统壮族文人文学创作的总结;它是壮族民间文论的发展,是壮族人民对文学思考的进一步深化;它是对全国文论的一种丰富。在这三个方面,它有着别的文论无法替代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老庄思想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但在先秦时期,《庄子》和《荀子》都未将老庄目为一家,汉初盛极一时的"黄老"也是以老子思想为主而较少庄子的痕迹,战国秦汉时期,不同的思想取向使得老子的显赫与庄子的落寞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但刘安的《淮南子》一书不仅把老庄同时当作其思想内容的重要来源,还将两者相联并称,老庄互阐,其融合老、庄的思路为两者合而成为率真自然的思想体系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5.
汉壮语状态形容词都有后缀式、重叠式和偏正式等形式,两者的语用功能表现为加深程度、表达喜厌情感和调整节奏等.但两者之间并非都是对应关系,在互译中,汉译壮时,汉语的后缀词、重叠词和偏正词都可以译成壮语的后缀词;而壮译汉时,只有一部分后缀词可以译成汉语的后缀词,大部分则视语用意义译成汉语的重叠词或偏正词.  相似文献   

16.
壮族嘹歌是壮族民间歌谣的精品,是壮族民间文学的经典名著,堪称中国南方民族民间第一长歌和壮族社会百科全书。《平果壮族嘹歌》英文版(共5册)是一座沟通英壮文化的桥梁,它的出版、发行将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传播壮文化,有利于向世界彰显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为了让更多人能更好地了解该套丛书的英文版,文章主要从翻译工作的前提条件(政府重视、译者资质)、翻译视角等方面就《平果壮族嘹歌》英文版做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17.
明遗民刘命清《庄屈》一文指出,庄子与屈原皆因不得志而生怨情。虽然,刘氏所论不乏肤阔牵强,却揭示出庄、屈在思想感情上的相似之处。同时,从更深的层面看,庄屈并称的论题在明遗民中并不罕见,虽立论各有不同,但都寄托了他们试图弥合生存与节操的良苦用心。  相似文献   

18.
从《大宗师》和《天地》中两则重言对《论语.微子》的叙事模仿可以看出,《庄子》部分重言在叙述视角、叙述者类型、叙述情节、叙述人物、叙述结构上对《论语》叙事进行了有意的模仿,但《庄子》重言在对《论语》叙事模仿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创造和扩充,从而超越了《论语》叙事。  相似文献   

19.
老庄思想与禅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研究王学、理学与禅学再到老庄 ,可以发现 :老庄思想与玄学迥异 ,与理学、禅学相通。因此 ,作者认为玄学家对老庄的认识有其局限性。欲知老庄之道之底蕴 ,必先了解老庄的思想方法。根据禅宗的功夫和本体 ,即可认识到老庄之道的奥秘。故欲真解老庄 ,须从禅宗入手。由禅宗之功夫与本体 ,即可判知禅宗与老庄思想有紧密关联。  相似文献   

20.
乾隆晚期和珅、庄存与关系的重新考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近来在研究庄存与和和珅的问题时,大家多关注<清实录>的资料.由于庄存与的和<春秋>相关的手稿是乾隆中期写成的,学者们便怀疑庄存与的<公羊学>写于和珅案子之前,<公羊学>的复兴与和珅时代无关.然而,为什么庄存与的<春秋>学直到道光时代才以<味经斋遗书>之文集出版呢?为什么至今仍未找到任何与庄存与的<春秋>学相关的手稿? 这些问题颇引人思考.通过考证大量资料来丰富对和珅时代的理解,作者认为,不但道光版本的<春秋>学是重要的依据,士大夫的作品也同样值得作具体分析,比如汪喜荀的<且住庵文集>和<谭献日记>等.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庄存与和和珅的冲突是1780年左右(乾隆晚期)爆发的.魏源在未发表的<武进庄少宗伯遗书序>文稿中也提到了这一冲突,却以庄存与的<易学>来作掩盖.同时,庄存与的经学融汇了西汉经学,尤其是<春秋>、<尚书>、<毛诗>、<易经>和<周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