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贫困大学生问题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凸现出的一个重要问题,事关高等教育改革方向和社会安定和谐。在努力解决其经济贫困的同时必须辅以精神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救助,从心理、思想、情感、道德等层面地给予他们应有的指导和帮助,从而使他们达到自立自救。  相似文献   

2.
高校贫困生心理与教育对策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贫困大学生群体是一个需要给予特殊关注的群体,高等学校在关注他们经济困难的同时,更需要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培养积极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使他们能顺利完成学业.为此,对高校贫困大学生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心理辅导活动,做好"心理解困"工作;指导他们正视贫困,帮助其树立自信心;建立多渠道扶助贫困生的机制;加强人际交往教育,引导他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3.
现代贫困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问题容易产生很多的思想问题,他们属于一类特殊弱势群体,应当引起社会的关注。当今学校和社会等各方面都大多仅对这些贫困大学生进行一些经济方面的补助,而缺少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因此高校教育者们应该针对他们的特点和问题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4.
贫困生是我国高校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因为家庭贫困,面临的经济、学习、人际交往、外部环境、就业等方面的远远压力大于普通大学生,极度容易造成他们心理不平衡,导致心理扭曲朝着不健康的方向发展,严重者甚至发生犯罪行为,直接影响到高校的稳定和人才的培养,甚至给高校和社会带来极大危害,因此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从贫困大学生不良心理状况表现和形成原因为切入点,详细阐述了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对策,着重介绍了心理资本教育的新方法,希望能够更加强化和完善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5.
贫困大学生物质和心理的双重贫困是高校有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双重壁垒.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为突破口,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和心理感受,理解但不顺应他们的心理反应和某些认识偏差;实施物质援助时需尽量保护贫困大学生的隐私,关心他们的心理需要和"心理利益",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和难以弥补的心理伤害;重视网络心理咨询,为贫困生创造良好的谈心环境.  相似文献   

6.
当前大学生心理危机多发频发,主要原因来自于人际交往、生理发育和情感问题、学习和就业压力,以及经济贫困等。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建设,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成才服务体系,积极应对和提早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同时,大学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家长也应更新教育观念,为子女心理成长创造良好环境,避免心理危机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和发展,我国高校贫困大学生比例逐年增加,贫困大学生构成也愈来愈复杂。贫困生在思想与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是高校研究的思想政治问题,也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针对目前我国高校贫困生存在的问题及其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提出了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谈辩证认识贫困大学生心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贫困大学生具有自制力、成就动机、道德感和自我意识强的优良心理品质,但同时,他们也有焦虑、郁闷、自卑、封闭、不满、逆反的不良心理特征。因此,我们要辩证地看待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既要看到他们心理上的问题,又要看到他们坚强、独立、勤奋好学、艰苦朴素的优良心理品质,多方互动帮助贫困大学生走出心理误区,使他们成为心理健康的社会有用人才。  相似文献   

9.
贫困不但体现为物质资料的困乏和经济水平的低下,还体现为一种状态:持续的贫困状态会导致消极心理后果,尤其是对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更值得关注。贫困对儿童发展的消极影响是多方面的,持续的贫困不但降低了儿童的认知能力,损害了积极的社会性情感发展,还进一步增加了他们产生不良社会行为的概率。因此,贫困心理学更感兴趣于探讨"贫困为什么会阻碍儿童的发展"。家庭投入理论、家庭压力理论、心理资源损耗理论分别从亲本投资、教养质量、心理资源的视角解释了贫困对儿童消极影响的内在路径机制。但需要警醒的是,贫困对儿童发展的阻碍作用可以通过其他因素的介入得以减弱,比如合理的家庭教育投入、科学的教养方式、儿童应对贫困的方式和积极的心理品质,以及持续的、正规的学校教育等都可以有效减少贫困对儿童成长带来的负性影响。  相似文献   

10.
贫困大学生已成为我国高校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承受经济上的压力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承受着心理上的压力。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贫困大学生心理上的需要。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一个新的发展趋势,可以拓宽心理教育渠道,丰富心理教育内容,提升心理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