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我国法律规定的被害人权利,较之其他国家的相关规定,在知情权方面范围较窄,在刑事裁判的上诉权、国家补偿制度、法律援助制度、精神损害赔偿方面存在立法空白,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加强被害人权利的保护,对于保障人权、维护社会稳定有重要意义,故我们应借鉴有关国家法律的规定,扩大我国刑事被害人知情权、赋予被害人刑事裁判的上诉权,加强我国被害人权利保护,跟上世界保护刑事诉讼被害人的立法潮流。  相似文献   

2.
我国目前在刑事被害人社会救助制度上存在严重缺位:理论上对刑事被害人社会救助制度缺乏深入研究,立法上对刑事被害人社会救助制度缺乏规范,实践上对利事被害人社会救助制度缺乏投入,同时社会关注度也明显不足.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完善我国刑事被害人社会救助体系的构想.首先,应确立刑事被害入社会救助的原则、内容;其次,制定我国统一的〈刑事被害人社会救助指引〉,整合零散的社会资源;最后,建立刑事被害人融会救助机构全国网络系统,并对机构的工作范围、工作程序进行统一规范.  相似文献   

3.
王志鹏 《经营管理者》2011,(4X):284-285
刑事被害人作为犯罪行为直接侵害的受害者,犯罪行为所造成的物质损害和精神损害的直接承受者,应当对其权利进行全方位的保护。而刑事和解制度对于刑事被害人权利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刑事和解制度的构建应注重对刑事被害人权利的保护。本文通过厘清刑事被害人和刑事和解的概念,论述刑事和解对于被害人权利保护的价值及功能,通过简单建构以被害人为中心的刑事和解制度,最后分析了刑事和解中被害人权利保护的救济与监督。  相似文献   

4.
周建军 《经营管理者》2013,(16):244-245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精神损害赔偿、赔偿和量刑之间的关系、执行难、对刑事被害人的补偿制度缺失等。对此,应从在立法上扩大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请求范围、妥善处理赔偿和量刑之间的关系、完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判决执行法律制度、规范和建立对刑事被害人人的补偿制度等方面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5.
加强对被害人的权利保护是国际刑事司法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赋予公诉案件的被害人以当事人的主体地位,然而在实践中被害人所应享有的权利却并未得到充分的保障,因此,本言人为应将其定位为特殊的诉讼参与人,既避免了制度上的矛盾,又可以加强被害人人权保障。  相似文献   

6.
周若蒙 《经营管理者》2011,(1X):259-259
<正>一、我国确立被害人补偿制度的必要性被害人补偿制度是指,国家对因遭受犯罪侵害又未能从犯罪人或其他合理渠道获得充分赔偿的被害人及其家属,通过法定程序在一定范围内给予经济补偿,使其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恢复的制度。其有  相似文献   

7.
针对如何解决我国司法实践中大量出现的刑事被害人在受到犯罪行为侵害之后,其本人和其家属生活困难甚至无以为继的现象,浅析如何在我国科学合理地完善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以对我国的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产生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2004年的马加爵杀人案(杀死同寝室4名学生)被害人家属最终因为加害者的家庭情况放弃赔偿要求;2006年12月28日当杀害11人的邱兴华被执行死刑时,这11个被害人家庭仍未获得任何赔偿,类似的案件不胜枚举,这些案件大都存在相同的特点,即犯罪行为人几乎都没有财产可供执行,被害人及其家属也因此得不到赔偿。从刑事诉讼角度关注被害人,关注被害人的权利保护问题,在我国具有重要意义。刑事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因犯罪行为而遭到直接的侵害,理应受到法律的保护和社会的关注。在诉讼中作为案件当事人理应与被告人一样受到同等的重视。随着犯罪被害人学的兴起和被害人要求刑事程序保护呼声的高涨,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才日益受到重视。许多学者认为:"今后应赋予被害人以平等的防御权,使过于向被告人倾斜的天平恢复平衡"本文通过对刑事被害人的含义,特点以及对我国被害人权利保护现状及改善的详细论述,对我国被害人制度提出一些不成熟的建议,希望对我国的法制建设的完善,略尽薄力。  相似文献   

9.
刑事和解制度对被害人救济具有重要保障作用,在刑事诉讼法修改的攻坚阶段,应该认识到要强化刑事和解制度对被害人的救济,并对被害人在经济上获得的赔偿或补偿给予保障,如此才能真正彰显刑事诉讼法保障人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我国死刑案件适用民事赔偿的必要性可从现实价值、实践操作层面和诉讼经济角度考量;其可行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与我国当前死刑政策目的相一致、与我国目前司法环境现状相适应、与我国死刑量刑体系相适应;对民事赔偿在死刑案件中适用的前瞻性构想有:完善死刑案件附带民事调解制度;建立被害人民事赔偿先行起诉权制度,明确死刑案件民事赔偿的具体适用规则。  相似文献   

11.
刑事被害人权利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在办理案件中应告知并依法保护被害人的权利,被害人也应充分利用其权利,来保障本人的合法权利不受非法侵害。  相似文献   

12.
刑事辩护与刑事代理制度是刑事诉讼中保障当事人基本权利的两项重要制度,对确保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两种制度既有相同点,又有较大区别。通过对比可以发现,相较于辩护制度而言,我国的代理制度还不完善。本文主张应通过建立指定代理、赋予代理人相对独立的诉讼地位等措施来完善我国的代理制度,从而更加合理地保障被害人的权益。  相似文献   

13.
范玉 《经营管理者》2009,(24):268-268
作为一种全新的犯罪处理模式,刑事和解制度蕴含了被害人恢复、犯罪人恢复及社会恢复等多种价值的综合保护,该制度不仅回应被害人保护政策,更是以监禁为中心的刑罚体系的补充。作为一项先进的司法制度,在进行和谐社会建设的我国也应该立足于本土资源对其合理成分加以吸收。  相似文献   

14.
所谓日本更生保护制度,是旨在让犯罪者或者非行者作为健全的社会人,在平常的社会环境中通过接受指导、帮助而使其实现更生的制度。长期以来,更生保护制度的重点在于预防和减少犯罪,并也在此领域收到了显著的成效。但由于其将关注的重点过多的放在了保护犯罪人的利益上,忽略了被害人的权益,被害人要求惩治罪犯的心理愿望不能得到满足,因此所受到的伤害也无法得到补偿,最终会导致双方利益的失衡并影响社会的终极和谐。为此,日本专门制定了"更生保护犯罪被害人施策"制度,并于2007年12月1日起开始施行,以期通过法律的规定来救济因公诉而权益受到侵害的被害人。  相似文献   

15.
刑事和解是保护被害人权益的一项制度创新,是刑事纠纷的一种解决方式,其重要理念是保护被害人的权益。因其兼顾被害人与加害人合法权益的双重保护,刑事和解有助于加害人的改过自新,有利于平复被害人的心理创伤,最大限度修复被破坏的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6.
范欣珂 《经营管理者》2009,(14):265-265
被害人的理论问题贯穿于刑事法治动态的全过程。本文从我国的刑事诉讼中对被害人的相关权利的规定着眼,分析被害人作为当事人的诉讼权利的设定上的不足,提出可以进一步建构相关制度的设想。  相似文献   

17.
刑事和解制度是基于有利于对被害人补偿,有益于对加害人改造、有利于恢复受损的社会关系的考量而建立的。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之中,刑事和解是一个需要充分定义的概念,以防止制度的滥用或误用。这中间既包涵了对于刑事和解概念本身的界定,也包括了由于我国的其他配套制度与他国的不同,而使得刑事和解制度在使用中应注意的特殊问题。本文也是从概念本身,和分析相关配套制度两个方面着手来浅析刑事和解的概念。  相似文献   

18.
一、理论和目标背景 目前,我国在对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认识上存在误区:其一,认为刑事被害人的损失是因犯罪行为造成的,与国家没有直接因果关系,所以国家不应该承担补偿责任;其二,认为我国经济实力有限,难以承担起如此沉重的补偿负担.  相似文献   

19.
刑事被害人是他人犯罪行为的承受者,然而,在刑事诉讼中,以公诉人和被告人作为具有对抗性的两造,法律和舆论往往把焦点放在被告人的权利保护上,而被害人的诉讼利益则容易被忽视,甚至成为附庸。公诉人代表国家行使刑事诉权是社会发展结果和司法实践的需要,然而,犯罪既是公共利益的"杀手",也是严重的私人侵权行为,被害人有私权请求权,在刑事诉讼中,应构建和完善被害人的刑事诉权,实现个案正义。  相似文献   

20.
刑事和解制度的价值在于保障被害人权益,尽快修复受损的社会关系,使加害人改过自新、复归社会。本文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从刑事诉讼制度连贯性角度出发,以自诉案件调解制度及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和解制度、辩诉交易制度为例,探讨刑等和解制度与相关制度的协调与对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